特别说明: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与龙川锺氏廷珠系“德富、德贵、德满”等三房宗亲交流,对其他各房系宗亲,未必适用,只供参考。 |e8A)xM]wC
我的家谱是指1948年保存下来的《湴田钟氏族谱》,因保管不善腐朽虫蛀,1983年集资请人进行了重抄,故我在之前的文章中称之为“1983版湴田钟氏族谱”。 jpi,BVTI-X
在2017年《对广东兴宁文亮应乾脉系的探讨分析》中,我已经对家谱作过一番探讨,但不够深入,在2019年出版了两个“中华锺氏总会”的《中华锺氏总谱》和《中华锺氏宗谱》之后(下简称《总谱》和《宗谱》),我觉得有必要对家谱作一次深入的读和议,这个“读议”其实是我学习锺谱的一份心得 以与族人交流,也是我之前文章观点的汇总和对族人的一个交待。 zDYJe_m ~
读谱不难议谱难。读议时,我只好按时间顺序,以汉初、北宋、明朝中叶(1536年)之前和之后,在世系上分成四个阶段,即汉前时期、汉宋期间、宋明期间、明后时期,分段进行。我会一边读(分段用中括号【】引用家谱的原文),一边引(概略引用《总谱》和《宗谱》的相关内容),一边议(讨论其中的问题和个人看法),即边读边议,有错的地方欢迎族人批评指正。 6%EpF;T`
Gh_5$@ hF
一、第一部分:汉前时期的世系 7'+`vt#E
q!&:y7O8
(一)湴田锺谱的汉前世系 4 4QW&qL!(
【 颕川堂钟氏源流之谱 ,pcyU\68v
钟氏世传微启之后,周成封于守宋公,稽生丁公,丁生申,申生襄,襄生熙,熙生励,励生釐,釐生举,举生惠,惠生间,间生哀,哀生戴,戴生武,武生穆,穆生和,和生庄,庄生凭,凭生桓,桓生兹,兹生甫,甫生遨,遨生禦,禦生宗伯,宗伯生州黎,州黎生眛。眛为楚项羽之大将,称亚父,食采薇于钟离因氏焉,生三子:发、接、连。 eZ)
|m
接公----始居颕川单姓钟,故郡曰颕川。钟氏自接公始。生烈公。 ~H''RzN
烈公----妣姒氏,生一子:复。 8k{XUn
复公----妣姬氏,生一子:叶。 p!DdX
叶公----妣姜氏,生一子:气。 ]UOzz1
一世始祖 !o'a]8
钟气公----妣吕氏,生二子:运亨、运丰。 v2|zIZ
气公之初,因世炝乱,从父叶公隐于颕川钟离山,为州黎食采之故地,隧姓钟氏,是为托始之祖也。 】 '\H
& EJ'
2s2KI=6
(二)《总谱》和《宗谱》的“颍川堂钟氏源流” GF9iK|i/
(1)《总谱》为源分二系:“接系+烈系”。 J{Ij
1、接系: 46宋桓公 御说 — 47子遨 — 48伯扈 — 49伯宗 — 50伯州犁 — 51伯郤宛 — 52伯嚭 — 53伯簠(锺离簠)— 54锺离髦 — 55锺离秩千 — 56锺离垣 — 57锺离鬷 — 58锺离眛 — 59锺离接(锺接,锺姓接系始祖) — 60锺晏 — 61锺钦 — 62锺崱 — 63锺元 — 64锺期 — 65锺范 — 66锺表 — 67锺宝 …… W*H %\Y:N
2、烈系: 46宋桓公 御说 — 47宋襄公 兹甫 — 48宋成公 王臣 — 49宋文公 鲍革 — 50宋共公 段 — 51宋平公 成 — 52宋元公 佐 — 53瑞秦 — 54纠父 — 55宋昭公 特 — 56宋悼公 购由 — 57宋休公 田 — 58宋辟公 僻兵 — 59宋康王 偃 — 60子烈(锺烈,锺姓烈系始祖)— 61锺复 — 62锺叶 — 63锺气 — 64锺运丰 — 65锺文义 — 66锺纯祐 …… d;%~\+)x4
(2)《宗谱》只有一源一系: 2aivc,m{r
46宋桓公 御说 — 47宋襄公 兹甫 — 48公子御 — 49锺离(公孙黎,锺姓始祖)— 50锺仪 — 51锺瑁 [弟:锺珩(其六世孙叫“锺子期”)] — 52锺密 — 53锺建 — 54锺喬喆 — 55锺君 — 56锺信(锺离信) — 57锺离馨 — 58锺离滏 — 59锺离椻 — 60锺离眛 — 59锺接 — 60锺烈 [弟:锺晏(后续世系接上面的接系“60锺晏”)] — 61锺复 — 62锺叶 — 63锺气 …… d}E6d||A
以上阿拉伯数字均为黄帝世系(即黄帝为1世,宋桓公御说为46世)。 TbMlYf]It
'o]}vyz;
(三)议评汉前世系 ]I~BgE;C9
湴田钟谱的汉朝之前世系(即立姓之前的世系)表述,既不同于《总谱》也不同于《宗谱》,而且语焉不详,既称“钟氏自接公始”又称“气公为一世始祖”,让人看不懂立姓始祖是接公还是气公。但《总谱》和《宗谱》的立姓始祖又各不相同,不知道以谁为准,说明姓前世系和立姓始祖,全国各地锺谱很不一致。 6#d+BBKIc
据史,锺离眛是项羽麾下大将,大约生于公元前250年,公元前201年9月被汉高祖刘邦所杀。有锺谱称,锺离眛的次子锺离接生于公元前223年,为避父难在公元前201年“去复姓锺离改单姓锺”为锺接。另有锺谱称“汉高祖入关(公元前205年10月)时气公年方二十”,据此推定气公生于公元前225年。既然接公只比气公大2岁,他们不可能是曾祖孙的关系,证明湴田谱的“接-烈-复-叶-气”世系有问题。 #;2mP6a[
《总谱》将接公从“接-烈-复-叶-气”中剥离出来,把“烈-复-叶-气”接到“59宋康王偃”之下,把接公接到“58锺离眛”之下,变成“接+烈”二系,广受诟病。 而《宗谱》将“接-烈-复-叶-气”归入“49公孙锺离”之后,将在“昭公事件”中被杀掉的公孙黎(锺离)进行死而复生处理,变成锺姓唯一的始祖,违背历史记载不被认同。 _z^&zuO
现在有文章称,上述世系都是明清后人主观追溯出来的,不能反映真正的姓史事实,这个观点我认同。 '&/Y}]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的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先生在《百家姓》中说:锺姓和百家姓一样,是多源的。不过,他的许多观点大都来自网络和族谱,说服力也不强。所以,锺姓是“一源”还是“多源”?锺姓始祖是谁?锺姓始祖有多少个?这些都是至今没有解决的存在着巨大争议的问题。 99h#M3@!
ld~*w
二、第二部分:汉宋期间的世系 yaj1nq!*"
这里的“汉宋期间”是指“汉初至北宋末期”。 Gd&G*x
n-9X<t|*?a
(一)湴田锺谱汉宋期间的世系 b4^a
zY
【 一世始祖 VjSbx'i
钟气公----妣吕氏,生二子:运亨、运丰。 ({rescQB
气公之初,因世炝乱,从父叶公隐于颕川钟离山,为州黎食采之故地,隧姓钟氏,是为托始之祖也。 (>D{"}
二世祖 $>~4RXC
运亨公----妣苏氏,生文趣。汉景帝时为中牟入关令。 ELV$!f|u
运丰公----妣姜氏,生一子:文义。 6mrfkYK
三世祖 {7Ez7'SVV
文义公----妣嬴氏。汉景帝时为许州牧。生一子:高。 9hwn,=Vh)
四世祖 $_Lcw"xO
钟高公----妣刘氏,生二子:晖、亮。久已分派不及录。 e3&.RrA
五世祖 Yi"jj;!^S
钟晖公----妣秦氏,陈氏,生一子:纯祜。 YsjTC$Tx,
六世祖 M\9p-%"L
纯祜公----妣项氏,生一子:祮。
- zEQ/6
汉平帝时为许州牧,因王莽篡位,遂隐居焉。 u|8V7*)3
七世祖 iGeuO[^
钟祮公----妣李氏,生三子:保、俨、朝(左边要加单人旁)。 pzBd(d^*
八世祖 9%uJ:c?
钟保公----光武帝时为朝散大夫。 tdRnRoB
钟俨公----和帝时为侍郎。妣陈氏,生一子:巽。汉明帝时为朝散大夫。 l3/?,xn
九世祖 V@>s]]HMq#
钟巽公----妣荀氏,生一子:良。 _q\w9gN
十世祖 FU~:9EEx
钟良公----妣庞氏,生一子:洧。 2:S
4M.j
十一世祖
OGO4~Up
钟洧公----妣许氏,生二子:逢兴、逢治。 UG9 Ha
十二世祖 ^RS`q+g
逢兴公----妣孔氏,生二子:桂、楠。 3>sA_
逢治公----妣谌氏,生一子:稔。顺帝时为奉剌大夫。 C}GOwvAL>
十三世祖 {#1}YGpiVM
钟桂公----妣徐氏,生一子:焕。 '.DFyHsq
十四世祖 *e05{C:kS
钟焕公----妣刘氏,生二子:增、坦。 3+jqf@ fO
十五世祖 DbkKmv&
钟增公----妣陶氏,生二子:铣、镳。 |P]>[}mD
十六世祖 {^
^)bf|1'
钟铣公----字迪,妣姜氏,生一子:繇。 为桓宙主簿,官至封侯,钟会即其派也。 4h~o>(Sq
钟镳公----妣裴氏,生一子:县。 pTJJ.#$CEF
十七世祖 3v%V\kO=F
钟县公----妣曹氏,生一子:余。 #4*~ 4/
十八世祖 !8O*)=RA
钟余公----妣周氏,生二子:立、丘。晋惠公时为偃师令。 ~O}LAzGb
十九世祖 q>*+.~
钟立公----妣荀氏,生二子:宏、宿。 q G%'Lt
钟丘公----妣孙氏,生二子:守为、守宁。二子皆为简帝县令。 Ytnk^/Z1L
二十世祖 #}W^d^-5t5
钟宏公----妣朱氏,生一子:斌。 2 -uL
钟宿公----为扬州都督。 n_51-^*z
二十一世祖 Hb;#aXHSd
钟斌公----妣刘氏,生一子:大有。 1^zpO~@S
二十二世祖 1/YWDxo,
大有公----为会稽大守。妣姒氏,生二子:贡、贵。 S]3t{s#JW7
二十三世祖 iii2nmiK
钟贵公----妣孔氏,生二子:才、先。 I7hE(2!$
此时宗族,居住南京、凤阳、颕川颕上县、许州长社等处,共有九百余丁。因天下晢沸,多隐居不仕,亦多迁居他郡,长社累被荼毒。宗谱失落,莫知源流。东晋太和元年,先公为扬州令,在宿公都督府中,找出族谱,方知源流。及先公罢任不仕,因不忍离祖旧业,仍居于颕川焉。 8rXu^
二十四世祖 >c>f6
钟先公----东晋太和元年(公元366年),为扬州县令。妣闵氏,生一子:酉。 XOzd{
二十五世祖 >?q()>l
钟酉公----妣孙氏,生二子:范、简。二子俱奇才伟抱,东晋将败元兴之时,俱隐居不仕。 &C+pen)Z
二十六世祖 @""aNKA^r>
钟范公----妣朱氏,生三子:善、圣、贤。 gD0 FRKn
东晋将败恭帝悼宋之际,草寇勃发,钟氏一门皆荡析离散。元熙二年(公元420年)五月廿五日辰时,兄弟三人带族谱过江避难,流落万成在兴国竹乡。世传颕川离许州城三十五里,有祖坟三十六穴,又有松柏三百余株,面前有石狮石象,更有明山朝拱。(民国廿七年正月初旬记) gjJ?*N[
[ 注:这是原谱注释,民国廿七年是公元1938年。] d([NU;
钟简公----东晋太和元年(公元366年)八月十五日带人口三十余丁徒于浙江。 Yqy7__vm
二十七世祖 5uuZ t0V\
钟善公----移居浙江绍兴会稽县。 wG4=[d
钟圣公----移居江西江宁府上元县。 wvum7K{tI
钟贤公----妣黄氏,生一子:会正。移往江西虔州,即今赣州是也。后因闽地宁化县陆戎烽起,会正公督兵冲锋,前去剿灭陆戎。后为都督。 aCe<*;b@
二十八世祖 %SL'X`j
会正公----字朝,妣欧阳氏,生三子:逸、道、远。 C{<qc,!4
会正公,查见勤江白虎村地形秀丽,遂与母及妻、三男,筑居于是地焉,即今长汀是也。后来黄氏身故,公之子兄弟三人将祖母黄氏、马氏葬于九龙岗,即今汀州府台是也。 vl8Ums} +
以上族谱,(钟)宪文进学之初,在汀州钟文俊、文杰兄弟进士家中,抄出一本。及(钟)宪尧在江西象洞堡钟氏,亦抄一本。二本若合符节,道公兄弟子孙累巨万焉。 jiMI&cl
二十九世祖 o })k@-oL
钟逸公----妣伍氏,生一子:大仁。 Q"KD O-t
钟道公----妣李氏,生一子:大义。 EM+#h'%-
钟远公----南北朝宋武帝时之人也。妣孙氏,生三子:诠、䜣、谥。 C d)j%
三十世祖 AXhV#nZt0
钟诠公----妣张氏,生一子:纯。 z^to"j
三十一世祖 A>8uLO G}
钟纯公----妣赵氏,生一子:有碬。 qh!2dj
三十二世祖 !SAjV)
有碬公----妣司马氏,生六子,俱是博秀士:曰功、曰助、曰勲、曰劼、曰勇、曰勅。 ^~k2(DLk
三十三世祖 Z> jk\[
曰勲公----妣范氏,生二子:侗、供。 J fFOU!F\
三十四世祖 vkWh2z
钟侗公----妣糜氏,生一子:弼。 S+G!o]&2
三十五世祖 c0.i
钟弼公----妣傅氏,生二子:邺、齐。 JyY-@GF
三十六世祖 M}E0Msq_o
钟邺公----妣颜氏,生七子:晃、暠、景、昱、晟、昇、旭。 h0ufl.N_%
钟齐公----高帝时为襄阳太守。 Sdl1k+u
三十七世祖 z;GR(;w/
钟暠公----妣文氏,生一子:岿。 G:NI+E"]
钟旭公----为扬州都督。妣许氏,生三子:孟、尚、书。奇县令三将军。 F3$@6J8<[z
三十八世祖 rnvKfTpZDU
钟岿公----妣高氏,生一子:荩。 pBV_'A}ioh
三十九世祖 [;3` Aw
钟荩公----妣柳氏,生一子:寅。荩公为山阴县令,梁武帝时之人也。 ] RgLTqv4x
四十世祖 <u2rb6
钟寅公----妣丁氏,生一子:勉。 RO(~c-fV
四十一世祖 GMqeC
钟勉公----妣徐氏,生二子:璿、智。 ns|)VX
四十二世祖 cn1UFmT
钟璿公----继宿公扬州都督,遂居于扬州。 <smi<syx
钟智公----妣孟氏,生二子:昭、穆。 LWQ.!;HY p
四十三世祖 ))Ws{
钟穆公----妣鲁氏,生一子:光。 wg<UCmfu!
四十四世祖 PMER~}^
钟光公----妣陈氏,生三子:易、平、日。 =SJwCT0;
四十五世祖 >\=~2>FCD
钟易公----妣詹氏,生二子:天明、天聪。 W`HO Q
四十六世祖 7?Vo([8
天明公----妣游氏,生一子:人龙。 Id`?yt
四十七世祖 : tKa1vL
人龙公----妣柳氏,生二子:其才、其能。兄弟俱为县令。 6% +s`
四十八世祖 IR; DdF
其才公----妣张氏,生二子:百里、百有。 )c
vA}U.z
四十九世祖 ~Q7)6%
百里公----妣伍氏,生一子:江。 TEC'}%
五十世祖 *~b3FLzq
钟江公----妣田氏,生一子:概。 _jkH}o '
五十一世祖 W\xM$#)m
钟概公----妣郭氏,生二子:文焕、文烜。 2,.%]U
五十二世祖 "YLH]9"=
文焕公----妣祝氏,生一子:紫。 L`E^BuP/
文烜公----妣白氏,生六子:长子天锡,其余五子不祥,未录。 c5~d^
五十三世祖 fJ"#c<n
天锡公----妣何氏,生一子:大海。 +[l52p@a
五十四世祖 ^<L;"jl%
大海公----妣欧阳氏,生二子:林辉、林耀。兄弟俱为大夫。 C~\/FrO?
五十五世祖 >
"G HLi
林辉公----妣丘氏,生一子:谈。 S,&tKDJn
五十六世祖 -]=-IiC#
钟谈公----妣有氏,生一子:圭。 YDEUiZ~
五十七世祖 9d ZE#l!Q
钟圭公----妣田氏,生二子:本锡、本鏐。 ppcuMcR{
五十八世祖 Al?LO;$Pa?
本锡公----妣刘氏,生二子:洪、渤。 2?; =TJo$
五十九世祖 6*@\Qsp615
钟洪公----妣欧氏,生一子:木。 4{2)ZI#
六十世祖 /($!("b
钟木公----为许州牧。妣田氏,生二子:炲、炤。 [kc%+j<g
六十一世祖 .:eNL]2%:
钟炲公----妣何氏,生一子:北。 f@roRn8p?
六十二世祖 k:(i sKIA
钟北公----妣何氏,生一子:逵。 ;bJ2miO"e
六十三世祖 [.e
Y xZ{=
钟逵公----妣马氏,生七子:礼、恭、宽、廉、敏、惠、节。逵公,前唐玄宗开元时,谏议大夫。 <,S0C\la=
六十四世祖 s
}P-4Sg
钟礼公----妣田氏,生一子:浚。 o!Vs{RRu}
礼公住赣县,又迁江西。公因朝廷佥鄞江白虎村祖坟,为汀州府衙,废住宅为长汀县衙,兄弟难抗。靠有司恩祈每年祭扫时,马知府将箭射坝田六十亩,作钟姓蒸尝,逢清明逊府堂与钟姓祭扫。后一许知府下令不容祭扫,将一姓磨灭,百端挖出祖坟,不见金骸。见一缸灯火明亮,有碑石镌云:“许尤许尤,与你何仇,数百年后,为我添油。”遂添油而复葬之。因官府贪酷,磨害无休,遂将箭射坝田尽卖,仍存者施舍入开元寺,兄弟各徒他方,分别时拜天誓曰:山有来龙水有源,此去代代产英贤,若有不认宗枝者,天雷劈碎化灰烟。 后一李知府,初到寺僧,顶祝逸公兄弟功德,通府绅士呈明当事追封为令公塑像,寺东阁配佛世祝。 xJ"CAg|B
钟恭公----住信丰。 2i);2>HLG
钟宽公----住雩都。 Ck,.4@\tK
钟廉公----住上杭县。 R#Z1+&='
钟敏公----住赣县一作雩都。 [ e4)"A"
钟惠公----迁居长汀府。 YM9oVF-
钟节公----徒邻邑,世传穽秋坑(井秋二字上面要加穴旁),有祖坟三穴象形,坐东向西,小河为罗带水一本廉下有信公住兴国。 nU"V@_?\
六十五世祖 G@Dw
钟浚公----妣陆氏,生一子:武。 yVPkJ
六十六世祖 v2<roG6.V
钟武公----妣梁氏,生二子:尚仁、尚义。武公移于象洞庄中坊千家坪,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为郡守。 02]9OnWw
六十七世祖 <@CBc:j0
尚仁公----妣王氏,生二子:以福、以禄。 EXz5Rue
LV
六十八世祖 ?i4}[q
以福公----妣张氏,生一子:泰。 [P*3ld,,G%
六十九世祖 JL1%XQ
i
钟泰公----妣王氏生二子: 一、二。泰公唐开成元年(公元836年)为知府。 t`{^gt
七十世祖 n3{m
"h3
钟一公----妣王氏,生二子:达上、通上。 U5mec167
七十一世祖 =+gp~RR,
达上公----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为知府。妣王氏,生一子:三才。 6l#1E#]|
[评:出问题了——泰公做知府的时间比孙子达上公做知府的时间竟然还后了114年?] hoASrj{s
七十二世祖 qx5X2@-;:
三才公----开元十年为知府。妣王氏,生二子:四知、四奇。 ypXKw7f(
七十三世祖 |dNtM ^
四知公----妣梁氏,生二子:五道、五达。 x_Ki5~w5
七十四世祖 3nBbPP_
五道公----妣乐氏,生一子:球。 0_bt*.wI+
七十五世祖 o}5:vi]
钟球公----唐僖宗广明帝封为中丞。妣李氏,生一子:徵奇。 [Dq7mqr$
七十六世祖 ]
K7>R0
徵奇公----妣刘氏,生一子:襄。 %5RYa<oP
七十七世祖 Sm#;fx+
钟襄公----妣黄氏,生一子:衮。 >
3JU
七十八世祖 w_^&X;0^
钟衮公----妣刘氏,生一子:可栋。 S6H=(l58
七十九世祖 pooi8" G
可栋公----妣陆氏,生二子:所见、所知。 l1c&a[M)
八十世祖 G;Y,C<)0k
所见公----妣伍氏,生二子:作楫、作霖。兄弟俱进士。 5fb,-`m.
八十一世祖 &tZ?%sr
作楫公----妣刘氏,生一子:廷简。 17{]QuqNF
八十二世祖 XrC{
{K
廷简公----妣邱氏,生五子:起宗、振宗、光宗、泰宗、耀宗。 <E@7CG.=
八十三世祖 Hi|2z5=V
振宗公----妣乐氏,生二子:鼎新、鼎调。兄弟均大夫。
-/
八十四世祖 UF<|1;'
鼎新公----妣黄氏,生一子:养正。 ( uOW5,e7
八十五世祖 8<P $E!
养正公----妣黄氏,生一子:缵绪。 fY=iQ?{/[
八十六世祖 7OtQK`P"A
缵绪公----妣练氏,生一子:式。 =[{Pw8['
八十七世祖 Hh;w\)/%j
钟式公----妣邓氏,生二子:大始、大初。 SX^fh.
八十八世祖 1`O`!plD+
大始公----妣余氏,生一子:尚。 [tMf KO
八十九世祖 *"fg@B5
钟尚公----妣邹氏,生二子:山、岱。 4Bx1L+Cg
九十世祖 no?)GQ
钟山公----封文林郎。妣李氏,生三子:友武、友文、友勇。 v/+ dx/
宋英宗四年,友文、友勇同登进士。 9,`mH0jP
山公于英宗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十五日殁,择葬日月形安厝,打开有砖有石有穴,坐北朝南,其地在庵前坝桥头。葬时大风雨,连雨三日,棺忽不见,地上本砖本石一一复之。后去祭扫,见有黄蜂出现,始知天﹟葬也。 !+uMH!
山公好施舍,乡里无衣食,及不能葬娶者俱周给之。其时乡中屠戮甚多,公皆捐资尽埋之。 sQJM 4'8f
钟岱公----封为崇义公,与山公配亨龙源庙食。岱公生一子:友盛。 T]^F%D%
山岱二公早卒,感岱公妻,殷勤教子侄读书,俱登科第。 k|A!5A2
九十一世祖 sxThz7#i)
友武公----妣徐氏,生三子:刚、理、齐。刚徙居来苏,齐徙居武平。 )lw7W9
友武公为宋神宗庚戍年进士,官至侍郎。因谏王安石新法害民拂旨,兄弟遂罢职归。葬于穽秋坑,后兄弟阴灵,五凤楼救火,阴兵战败金人。徽宗刺封为龙源助国尊王。 WKah$l
友文公----妣囗氏,生三子:毅、密、察。毅住象洞,密住武平,察居来苏,即今之宁化县。 {+xUAmd
友勇公----妣囗氏,生五子:裕、温、柔、中、正。 WP]<\_r2
裕徙屯镇武平即其派也。温徙樟州,后分一派回居象洞。柔居湖广。中徙武平河坑。正徙武平,后迁石窟都。诸公后代,俱称为郎,故混其名。 e_1mO 5z
友盛公----妣陆氏,生三子:发、强、壮。 TdKl`"Iy
发公度名三十四郎,其母姓陆,是宰相之女,住潮州。强公度名三十郎,住嘉应州。壮公度名三十七郎,住石窟都。 @O45s\4-*
九十二世祖 do[K-r
钟理公----字正懋,度名二十八郎,妣李氏,生五子:提龄、遐龄、祯龄、祥龄、瑞龄(学名满堂)。 ^OBaVb
理公葬于福建汀州府白虎村穽秋坑,眠狮望月形,坐北朝南。登一榜进士文第,授广东广州府刺史,因谏诤一事,遂罢其职。 ZC2C`S\xr
钟齐公----妣罗氏,生一子:鼎盛。 .qK=lHxT
钟强公----妣杨氏,生三子:义德、义明、义相。 3~cOQ%#]4
钟壮公----妣邹氏,生三子:毡、壁、堂。 ='VIbE@qC
壮公移居石窟都,福建,广东,长乐县(即五华),铁炉坝,正长乐上祠堂之基祖也。 】 3$Is==>7
;*Rajq
(二)《总谱》和《宗谱》的汉宋世系 >`{i[60r
《总谱》以黄帝六十世的烈公为锺姓烈系1世始祖,气公为4世,理公为47世;气公至理公共44世,世系吊线略。其世系的依据来自《1999锺氏渊源校正本》、《2005福建武平锺谱》和《2006江西赣南锺谱》。 2#(7,o}Y5
《宗谱》以黄帝四十九世的公孙锺离为锺姓1世始祖,气公为18世,理公为66世;气公至理公共49世,世系吊线略。其世系的依据来自2013《中华民族肇姓特点与鍾氏启姓鼻祖及其裔孙考证》,重点来自湖南澧县白族锺谱,以及《1999锺氏渊源校正本》。 =k$d8g
ez
(|[3/_!;v
(三)议评汉宋世系 "^XN"SUw
1、《总谱》的“校正”世系和《宗谱》的“考证”世系,我认为都不严谨,因为他们没有给出校正和考证的具体过程,是没有说服力的。 Nb];LCx
2、对比以气公为锺姓1世始祖,理公为92世的《湴田谱》(后面另列有详细吊线。湴田谱其实是抄自兴宁岗背的旧谱),其所列的世系与《总谱》44世和《宗谱》的49世的宋前世系差距实在太大。而且《总谱》和《宗谱》的汉宋期间世系也是彼此不同,所以,《湴田谱》、《总谱》和《宗谱》的宋前世系都值得怀疑!(见拙文《再谈锺谱的源流迷失》) %x927I>
3、虽然兴宁岗背(旧称大平湖)在公元1617年(明朝万历四十五年)出版了最早的粤东谱《大平湖钟氏源流传》,但他的世系完全不同于福建武平谱,于是便受到以下事件的影响而发生了改变:公元1667年由锺宗祚、锺白凤为首主编出版的福建《汀州谱》,其世系首次出现“锺氏九十五世祖”,据说还制造舆论称此谱被雍正皇帝在公元1724年发布“圣谕广训”加以表彰,影响很大,成为流行粤东的主流谱;公元1796年四川内江出版了基于“汀州谱”的锺丕谟编《内江锺谱》,其中加编了易于朗诵的“锺氏九十五世祖名歌”,更是成为许多地方的编谱指南,影响更大。兴宁锺氏受此影响便无法再坚持《大平湖钟氏源流传》,也改变为“锺氏九十五世祖”的世系,抄自兴宁的《湴田谱》可证明兴宁谱的这种改变。(见拙文《清代的<祖名歌>及其历史教训》) ?ft_
4、湴田谱和兴宁旧谱的这段汉宋世系与《1667汀州谱》、《1796-锺氏九十五世祖名歌》几乎一致,见上面的(一)所列,由于其平均代距只有14年(1世气公生于-225年,武平谱92世理公生于1062年),根本不符合人类生育规律,于是便出现了《1999锺氏渊源校正本》、《2000钟姓史话》和《2003锺姓通谱》,将锺氏九十五世祖从接公到理公“校正”为47世,这三本书都没有说明校正的依据,所以锺敬和先生的《2012锺史文选》说他们是“校而不正”。《总谱》和《宗谱》都依据《锺氏渊源校正本》引用入谱(或做适当的调整而引用入谱),也同样不做论证,显然也是“校而不正”、“考而不正”,是无法服众的。(见拙文《中华锺氏源流争论及解决办法探讨》) /ruf1?\,R
`PW=_f={
三、第三部分:宋明期间的世系 ,B#Y9[R
cbwzT0
据史,除帝王家族和门阀世家外,民间无民谱。隋唐时期,由于朝廷废除了门阀世家大族的特权,门阀大族的家谱因家族地位的丧失已散失殆尽,因此,宋前无民谱。宋朝虽然推出了欧阳修和苏洵的“欧苏谱例”,也仅只适用于上层士大夫家族,且最多只能往上追溯五代;到了元朝,由于蒙古人对汉人实行禁谱毁谱,这些士族家谱也很难存世,难怪四川内江的清朝官员锺丕谟先生说:“旧谱遭元季之乱,留存者仅仅百之一二!” :jUuw:\
到了明朝中叶,由于社会稳定,事情出现了转机。公元1536年,明朝嘉靖皇帝恩准民间百姓可以建祠堂,从此催生了民间建祠修谱之风。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历史时间节点!在此,我将这个时间点之前的世系,称为明前世系;将这个时间点之后的世系,称为明后世系。 pbzbh&Y
这里的“宋明期间”是指“北宋末期至明朝中叶公元1536年之间”。 eAuJ}U[
+.N;h-'
(一)湴田锺谱的宋明世系 &(rd{j/*
【 九十二世祖 {``}TsN
钟理公----字正懋,度名二十八郎,妣李氏,生五子:提龄、遐龄、祯龄、祥龄、瑞龄(学名满堂)。 kyjH~mK4
理公葬于福建汀州府白虎村穽秋坑,眠狮望月形,坐北朝南。登一榜进士文第,授广东广州府刺史,因谏诤一事,遂罢其职。 YSwD#jO0
钟齐公----妣罗氏,生一子:鼎盛。 kdHql>0
钟强公----妣杨氏,生三子:义德、义明、义相。 SW; bE
钟壮公----妣邹氏,生三子:毡、壁、堂。 vJCL
m/}*
壮公移居石窟都,福建,广东,长乐县(即五华),铁炉坝,正长乐上祠堂之基祖也。 uc<@
Fh(
九十三世祖 gU~)(|Nu.
钟壁公----妣蓝氏、黎氏,生三子:有始、有甲、有贤。 V8sY7QK=
遐龄公----入东莞、博罗二县,立业居住。 |X.z|wKT6
祯龄公----入归善、永安二县,立业居住。 9@1W= sl
祥龄公----入河源、龙川二县,立业居住。 0K2[E^.WN
惟提龄、瑞龄二公,俱居长乐铁炉坝。当时有长乐而兴宁未立也,国朝立兴宁。 dXDD/8E
吾祖提龄公移居兴宁,卜居城所五里外东厢,地名花螺墩,寨子脑,版籍图。后文亮公移居龙归洞,大平湖,冈背堡始祖也。 sy`s$Ed!
提龄公----妣罗氏,生三子:文振、文亮、文康。提龄公南宋高宗时中举人,葬在离县五里东厢,马脐塘侧。妣罗氏葬于花螺墩。 -J30g\
九十四世祖 O.E0LCABC
文振公----字六一,妣刘氏、陈氏,生六子:政、隐、俊、通、荣、安。 ^0&] .m
文振公,南宋光宗时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绶河南省布政,归官葬于大平湖,螃蟹爪。 ]Bsq?e^
文亮公----字六二,妣余氏,生一子:志唿(口旁要改为日旁,音“聪”)。 oTfbx+i/G
文亮公,宋朝光宗帝时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公任河南省布政。移居龙归洞,大平湖,冈背堡。寿九十九岁,葬于大平湖螃蟹形。妣余氏葬于东厢马脐塘侧。 </=PN1=A
文康公----妣囗氏,无传。 KCT8Q!\
九十五世祖 <^\r9Qxl
志聪公----谥耆老公,邑庠生,妣尤氏,生三子:应乾、应通、应和。聪公葬于大平湖螃蟹形。 KwHOV$lD;
钟政公----妣邓氏。 h+W^k+~(
钟隐公----妣张氏。 X^W>
"q
钟俊公----妣黄氏。 寿仙公在海阳居住。 GWVdNYpmr
钟通公----妣叶氏。 寿珍公在程乡居住。 xS}H483h6W
钟荣公----妣董氏。 N 93E;B
钟安公----妣胡氏。 [5VUcXGt*\
九十六世祖 )1vojp
4Za
应乾公----妣罗氏,生一子:晖。大房公派,龙州白坭田。乾公葬于螃蟹形左眼穴。 PWMaB
应通公----妣曾氏,生二子:晓、要(左边要加日旁,或用“曜”)。 }$)<k
应和公----妣伍氏,生二子:义晧、义暶。 duS #&w
九十七世祖 J qUVGEg
钟晖公----妣许氏,生一子:顺先。晖公葬于螺子塘。 H5s85"U#
九十八世祖 4BT`|(7
顺先公----妣王氏、鲁氏、龚氏。王生二子:廷璋、廷弁;鲁生二子:廷器、廷衮;龚生三子:廷免、廷虎、廷珠。先公葬于黄龙出洞。 ay_D.gxz
九十九世祖 nIjQLx
廷珠公----妣黄氏,生三子:德贵、德富、德满。 】 ^kr)U8
注:九十九世的“廷璋、廷弁、廷器、廷衮、廷免、廷虎、廷珠”等,人们统称为“七廷公”。 ~Z]vr6?$h
{h"\JI!
(二)《总谱》和《宗谱》的宋明世系
i6d$/yP"
1、以烈公为1世始祖的《总谱》世系: HD{`w1vcN
47理 - 48大相 - 49天柱 - 50朝政 - 51响 - 52提龄(、遐龄、祯龄、祥龄、瑞龄)- 53(有始、有甲、有贤、文振、)文亮(、文康)- 54(志福、志明、)志聪 -55应乾(、应通、应和)- 56晖 - 57顺生 - 58(廷器、廷兖、廷弁、廷冕、廷琥、廷璋、)廷珠 - 59德富、德贵、德满 。 hU
7fZl%yl
2、以锺离公为1世始祖的《宗谱》世系: mr!I}I7x&x
66理 - 67大相 - 68天柱 - 69朝政 - 70响 - 71提龄(、遐龄、祯龄、祥龄、瑞龄)- 72(有始、有甲、有贤、文振、)文亮(、亿里)- 73(功化、)志聪(、志盟、法旺) - 74应乾(、应通、应和)- 75晖(、十二郎) - 76顺生(、清先) - 77(廷器、廷弁、廷琥、廷璋、)廷珠 - 78德富、德贵、德满 。 pQ6#L
U!/nD~A
(三)议评宋明世系 m0Syxb
湴田钟谱的宋明世系与兴宁岗背的旧谱相同:“理公至文亮公共3代”,完全不同于《总谱》和《宗谱》的“理公至文亮公共7代”。而且《总谱》和《宗谱》的吊线也有明显的差异,说明这段宋明世系,即使是粤东各地谱都很不一致。 LJwM M
“理公至文亮公共为多少代”?这是兴宁旧谱为3代和兴宁新谱为7代(如锺泽民先生主编的《1997兴宁锺谱》),即新旧族谱世代数不同,记载混乱造成的。《总谱》和《宗谱》采信了兴宁新谱的7代,否定了旧谱的3代。这段世系为什么会不一致?这个问题拟在后面另述。 @MB _gt)7?
但是,离开兴宁谱,看看同为“七廷公”的谱,对各“廷”的表述也不一致。 \+3Wd$I
下面看看廷弁系谱对这个时期“七廷公”的世系表述。 U
0RfovJ
2018-5-28广东和平县的廷弁23世孙锺汉标先生在“七廷公宗亲群”发了他的家谱照片,他的记载是:“九十七世祖 顺生公, 妣曾氏、龚氏、朱氏。元配曾氏生三子:长 廷器,次 廷兖,三 廷弁; 二妣龚氏生一子:廷冕;三妣朱氏生二子:廷琥 廷璋。顺生公葬于岗背下营,黄龙出洞形……”。 3\n{,Q
显然,廷弁系的族谱与我的家谱在记载上主要有如下几点差别: ①同是“应乾系谱”的九十七世祖,廷珠谱记为晖公,廷弁谱记为顺生公,两者相差了一代; ②名字有差别,廷珠谱记为顺先,廷弁谱记为顺生; ③顺先公的妣姓有差别,廷珠谱记为王氏、鲁氏、龚氏,廷弁谱记为曾氏、龚氏、朱氏; ④她们生育的儿子各不相同,廷珠谱记为“王生廷璋、廷弁,鲁生廷器、廷衮,龚生廷免、廷虎、廷珠”,廷弁谱记为“曾生廷器、廷兖、廷弁,龚生廷冕,朱生廷琥、廷璋”,两谱都没有七子的出生时间顺序; ⑤廷弁系谱还漏记了廷珠; ⑥在同一个微信群里,江西宗亲有谱称“顺生公生八子,第八子名叫廷颜”。 2<G1'7)
据其他微信朋友说,类似差别,另外的五“廷”族谱也同样存在。 -FN6sNvIh
为什么提龄系各地谱(兴宁谱和“七廷公谱”)的宋明世系会有这样多的差别?而且人们争论最多的也是这段世系?我的探讨是:
9JV
3
-1
1、在公元1565年之前兴宁岗背应该无锺谱 y,?G75wij
先了解一下提龄公的“原生地”广东兴宁的族谱情况。 J,G9m4Z7
(1)民国前的兴宁旧谱如我家谱:“提龄公,妣罗氏,生三子:文振、文亮、文康。提龄公南宋高宗时中举人,葬在离县五里东厢,马脐塘侧。妣罗氏葬于花螺墩。” (?BgT i\
兴宁旧谱的世系是“理-提龄-文亮”。 $p3Wjf:bH
(2)兴宁近代新谱《提龄公谱系全》:“一世 壁公 字提龄、号应朝。邑庠生,妣黎氏、蓝氏、罗氏。黎氏生有始、有甲,蓝氏生有贤,罗氏生文振、文亮、文康。壁公和弟坛,坦、基、堂,均生于元代,出生在长乐(今五华)铁炉坝。” g0j4<\F2\
兴宁新谱的世系是“理-大相-天柱-朝政-响-提龄-文亮”。 .'b3iG&
(3)据《1997兴宁锺谱》,文亮公生于公元1316年,卒于1414年,寿99岁。[ 结合紫金县文振系族谱“文振公生于1309年”,我推算:提龄公大约生于公元1285年。] h
^h-pd
据《提龄公谱系全》,文亮之孙应通公生于公元1380年。 我据此推测,应乾公大约生于公元1375年,按平均代距30年计算,应乾公的曾孙“七廷公”大约生于公元1465年前后。 nRB>[lG
必须强调,1949年之前的旧谱,几乎都没有记载各世祖的生卒年份,近代各地新谱几乎都加进了生卒年份甚至精确到“年-月-日-时”,这是现代人的造假行为,我们不可信以为真。现代兴宁谱提供的几个先祖的生卒年份,是已故锺泽民先生探讨出来的,我认为误差不算大,经得起“逆向考证”(见《对“五龄公世系”的再质疑》),可以接受,故引用之。因此,我据此推算也只能作为探讨的一种参考,不能当真!务请大家注意。 rm=~^eB
有了以上的兴宁旧谱和新谱的情况和数据,就可以进行以下的讨论。 1m`tqlFU9
据2018-6提龄系微信群的宗亲介绍,廷璋之孙天佑[ 我推算他大约生于公元1525年前后 ],曾经代表应乾系参加了兴宁岗背三大房(应乾、应通、应和)的首次修谱工作,这就是谱序为“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冬十月重刻 源流传。 九世孙:天奇倡首 世珍订正 逢龙修纂 天佑总理”的《大平湖锺氏源流传》。廷璋之孙天佑是提龄九世孙,按平均代距30年推算天佑大约生于1525年;假定他是40岁时修的“岗背三房谱”即笔写了《大平湖锺氏源流传》,这年当为1565年(这年比公元1536年嘉靖皇帝恩准民间可以建祠修谱,已经过去30年了),修谱已经不“违法”了,说明这个推理是合理的。在1617年天佑大约92岁时岗背提龄系又重刻了《大平湖锺氏源流传》,我认为可信。 cNo4UZvr
据此可以推定,在公元1536年“嘉靖恩准”之前,公开修谱是要被朝廷问罪的!兴宁岗背应该无锺谱,或者说1565年左右的《大平湖锺氏源流传》应该是兴宁锺氏的第一本锺谱。由此推断,生于1465年左右的“七廷公”生前无谱。 \678Nx
据上还可以推定,“提龄九世孙”天佑公之前的世系,都是靠“天奇、世珍、逢龙、天佑们”在1565年通过记忆、追溯或者个别人的私人笔记去完成的。例如成都锺光伦先生在2019-9的《从宋代史籍和明清古碑刍议钟提龄生父》(下简称《刍议》)中,就介绍了钟崇辉在1469年做的笔记《葺录流传》,它必会成为《大平湖锺氏源流传》的重要参考。显然,“九世孙们”追溯了240年前的祖先提龄公,也追溯了提龄前面的迁出地福建的世系。可以肯定,他们的追溯和某些人的个人笔记都不可能完整地再现真实的历史,他们编写的“提龄公从福建迁入广东”的1617《大平湖锺氏源流传》,必然很不完善。 IR
dz(~CP
于是,这些“九世孙”的后代们,在后来《1667汀州谱》和《1796内江锺谱》流入广东后,粤东各地为了对接“上游”福建武平谱的“理公生于1062年”,从理公到文亮公,粤东在近代几百年里就出现了否定《大平湖锺氏源流传》的“三代说”,转而用“五代说”“七代说”“九代说”等取而代之,后世谱就这样变得更乱了! 4A/,X>W61
既然“提龄公是从福建迁入广东”的,那时候的人们只知道兴宁旧谱的“三代说”无法对接福建武平谱,而不知道上游的武平谱也是人们追溯所得的!自公元1980年后,人们又开始研究和编修族谱时,大家只是一味追究粤东谱之错而“忘记了”追究武平谱之错,是这四十年来人们研谱的最大缺失! Ui|a}`c
因此,通过追溯得到的明前世系,必是《大平湖锺氏源流传》和武平谱的天生缺陷。而《刍议》以历史事实否定了武平谱,并进而否定了以《2005武平谱》和《1999校正本》作为基础而编辑出版的《总谱》和《宗谱》的“通天谱”地位,这是《刍议》对锺姓谱的重大贡献(请注意,我没有贬低《总谱》和《宗谱》带给我们的参考价值)。 ,(0XsBL
cL)rjty2
2、外地宗亲为什么要坚持武平谱“理生五龄”? _'hCUXeY'
在《对“五龄公世系”的再质疑》中我已明确指出:在否定了武平谱世系的正确性之后,就应该否定我以前坚持的“九代说”,有必要回到兴宁旧谱的“提龄生文亮”,但不能回到兴宁旧谱的“理生提龄”,原因就是经过逆向考证的广东兴宁谱“提龄大约生于1285年”根本无法对接福建武平谱“理公生于1062年”,即理公不可能在223岁生提龄! nqxq@.L2
但是,许多外地的对接兴宁提龄谱的宗亲因为合谱或其他原因而世系太多(例如自称是“提龄35世甚至40多世”),而兴宁谱的提龄至今才735年,让外地谱的平均代距不大于20年,在生育规律上很难自圆其说;他们不敢面对这个事实,又不想退出提龄系,于是便杜撰出“提龄生于1079年、文亮生于1101年”去对接武平谱“理公生于1062年”,并自作聪明给每个祖先都“安排了出生年份”,以坐实兴宁旧谱的“理-提龄-文亮”,并指责提龄原生地的兴宁宗亲无谱和造假了新谱“理-大相-天柱-朝政-响-提龄-文亮”;据说兴宁宗亲由于在“文革”中丢失了旧谱,已经拿不出自己的“理至文亮共三代”的旧谱,而且还接受了外地的造假谱(“理至文亮共七代”)→间接地再造假了自己的新谱,在人们的指责声中兴宁宗亲无法解释只能沉默以对。 N9=r#![>,
显然,这种以假谱怼假谱的论谱,能论出结果来吗? cF&h$4-
不过,我用“逆向考证法”证明兴宁谱“提龄大约生于1285年”是合理的,并由此认可“提龄生文亮”不认可“理生提龄”。(见拙文《对“五龄公世系”的再质疑》) kE_@5t7O{
mU+FQX
3、“合谱”的客观历史 !+A"Lej
(1)提龄公至今大约有多少代世系? Dd#
SUQ
这里,我再采用“逆向考证法”,考证两个“原生地”锺姓村落。 UI<PNQvo9
据兴宁永和镇提龄后代锺声望先生介绍,他的村子“目前辈分最大的是提龄20世,最小的是提龄26世已经出生了。”如前述,提龄大约生于1285年,假如辈分最大的今年60岁,则平均代距为(2020-60-1285)/19 = 35.5年;辈分最小的今年1岁,则平均代距为(2020-1285)/25 = 29.4年;则全村人的平均代距大概均分为32.5年。 dI0bTw|s/
据五华铁炉坝村瑞龄后代锺锡君先生介绍,他的村子“目前辈分最大的是瑞龄21世,最小的是瑞龄26世”。据他的铁炉坝瑞龄谱和地方志记载瑞龄四世孙锺宣公任职时间推算,瑞龄大约生于1290年,同样假定辈分最大的今年60岁,则平均代距为(2020-60-1290)/20 = 33.5年;辈分最小的今年1岁,则平均代距为(2020-1290)/25 = 29.2年;则全村人的平均代距大概均分为31.4年。 `,-hG
兴宁、五华是提龄、瑞龄的原生地。这两个村子的情况表明,提龄和瑞龄至今大约730年,两村平均代距约为32年。今年他们两村后代的最大世代数都是26代,考虑到各地村落生育的离散性,其他提龄和瑞龄血统村落大概率也应该在30代之内。所以那些自称是“提龄/瑞龄35世甚至40多世”的外地宗亲,是否应该思考一下自己一直坚持的与提龄或瑞龄的血统自信? &&9c&xgzE
(2)“合谱”是历史的客观事实 ,-7/]h,l
据2019-9《从宋代史籍和明清古碑刍议钟提龄生父》(下简称《刍议》),“七廷公”中的廷弁公,其年龄比提龄公要大将近60岁,但族谱记载却将廷弁记为提龄七世孙。究其原因,是为了抱团取暖以提高宗族实力,他们的先祖在公元1782年与兴宁岗背提龄系进行了“合谱”。 v!#`W
从我在微信群中的调查来看(见拙文《逆向考证的“基石”和提龄公世系说评》),“提龄公群”中有许多自称是“提龄35世甚至40多世”的群友,现在看来,这些宗亲是应该考虑自己的族谱是否曾经在历史上和兴宁谱进行了“合谱”。 e}R2J`7
“合谱”是南方各姓都存在的历史客观事实,我们必须面对这个事实。其实,当年为抱团取暖而“合谱”是当时的形势需要。所以合谱大多只能文化认同不可能血缘认同。如同“天下锺氏一家亲”一样,也只能是文化认同。 loC5o|Wh
综上,可以这样认为,在公元1536年“嘉靖恩准”之前无锺谱,即“七廷公”之前无族谱(即使有,顶多也只是上溯五代的“小宗”之谱,比如1469年的笔记《葺录流传》或许就是);大约在1565年兴宁岗背出现了锺氏首修族谱《大平湖锺氏源流传》手写本,对“七廷公”之前的世系做了大量的往上追溯;1617年重刻了《大平湖锺氏源流传》,让他扩散到整个粤东。后来有部分族系为了抱团取暖自觉地“合谱”到兴宁提龄谱中来了(于是也依照《汀州谱》完成了追溯到立姓始祖的“大宗”之谱)。 ) qyx|D
(3)测Y证谱是血缘认同的最好方法 *)NR$9lGv
“七廷公”是亲兄弟吗?他们到底有多少房系曾经和兴宁提龄系进行了“合谱”?我相信会有许多七廷公后代关心这个问题。作为廷珠公的后代,我就关注这个问题。可以肯定,如果还像这几十年来企图通过以谱怼谱去论证谁对谁错,事实证明是无法解决的,只会继续争吵而且得不出结果。但是,利用现代科技的“Y染色体基因检测”就能得到祖先遗传给我们的“基因密码”,基因密码其实就是“一串先祖们的Y基因数据”,这组数据可以证明我们是否共祖于提龄公/应乾公/七廷公。而且检测的人数可以很少,每个房系只要取样几个具有血统代表性男人的唾液(即三四毫升的口水)即可,不必对全部男人进行检测。就是说“测Y”是检验血缘关系的最好方法,可以很轻松地解决是否“合谱”的问题。(见拙文《中华锺氏源流争论及解决办法探讨》) q3x;_y^
这里不妨介绍一下锺姓人的“测Y”进度情况。据相关测试机构公布的数据,锺姓已有一千多人参加了基因检测。2020年锺氏总会副会长锺小明先生组建了锺氏“父系测Y寻亲证谱”微信群,参加者日见踊跃,目前已有上百锺氏宗亲向该群提供了自己的“Y数据”;群内有锺氏基因专家对“群”众普及基因知识和分析锺姓人群的基因数据,还得到许多外姓基因研究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可以相信,在几年内,人们就能通过“Y数据”的比对,找到自己的血缘祖源,让科技为纠正族谱记载的祖源错误和世系错误、为服务各地宗亲寻亲问祖,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Qi#'c$5+a
|.8d,!5w}
四、第四部分:明后世系 bL'#
XY!{ g(
历代朝廷都不允许民间建祠修谱,但是事物总会有例外。如前所述,明朝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嘉靖皇帝恩准民间百姓可以建祠堂,从此催生了民间建祠修谱之风。民间从此有族谱。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历史时间节点!我将这个时间点之前的世系,称为明前世系。前面所介绍的“汉前时期、汉宋期间、宋明期间”的世系都属于明前世系。 -[f"r`
很明显,公元1536年之前的明前世系都是后人追溯出来的,不一定符合历史。这种追溯行为自1536年之后持续了几百年直至当代,才完善了锺氏“大宗”之谱,这就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这种样子的族谱(包括2018《总谱》和2019《宗谱》),所以我对这些世系大有怀疑。 FU5LYXCs
在公元1536年之后的“明后世系”,绝大多数是正确的(“合谱”除外),而且大多都有墓葬可证,我对这段世系基本上不怀疑。下面介绍的就是我们廷珠系后代有墓葬可证的“明后世系”,还是继续边读边议吧。 Lov.E3S6;
据谱:“廷珠公,妣黄氏,生三子:德富、德贵、德满”。(下统称为“三德公”) 我是德富19世后裔,2020-9-27我与龙川义都的六位“德贵系/德满系”的宗亲预约在老隆聚会,探讨族谱问题。他们给我看了一本义都石头塘德贵系和义都水南德满系在1998年合修的白色封面《锺氏族谱》,其中没有廷珠公墓葬方面的记录,有点失望;但看到了德贵、德满二公的墓葬记载,又很惊喜。就是说,除了廷珠公之外,他的后代墓葬都能在族谱中找到。 miG;]-"^
廷珠系的“明后世系”介绍如下。 8sR
J\xz^%p
(一)湴田锺谱的明后世系 Lz9$,Y[
为节省篇幅,现只节录前面可供探讨的几代世系,后面的世系没有疑问,从略。 F8uRT&m B0
【 九十九世祖 C`2*2Y%xkG
廷珠公----妣黄氏,生三子:德贵、德富、德满。 bIb6yVnHi
一百世祖 I3 G*+6V
德富公----字国宝,度名钟富九郎,妣杨妙四娘,杨生二子:良仲、良惠。 yhSk"e'G
国宝(德富)公, 永乐元年做里长起,正德七年征安开户甲首。当时从大平湖兴宁冈背堡,移于龙川广信都,百齐约,大有布开基立业,乃龙川基祖也。公葬于龙川百齐约大有布汤背坑,艮山坤向,孩儿坐栏形,顺局。妣杨妙四娘,葬于百齐约,下塘水口湾里,坟名荷白地,丙山壬向逆局。 3^02fy
德贵公----法名九十郎,妣罗氏,生二子:李养、洪养。 agU%z:M{
德满公----妣廖氏,生一子:李保。 NIGB[2V(
一百零一世祖 #gX%X~w$F
良仲公----妣马氏,生五子:永和、永顶、永隆、永智、永亮。 U^[cYTG
仲公葬于大有布水口獭形,逆局,坤山兼未。妣马氏葬于良仲公脚下,未山兼坤。 u#41osUVW>
良惠公----度名钟念三郎,妣张妙四娘,生五子:永富、永贵、永传、永祖、永坚。 BaWQ<T8p8
洪养公----妣赵氏,生三子:维正、维清、维宁。 0a2$P+p
李保公----妣刘氏,生一子:应时。 】 er["NSo
2020-10-4大有布宗亲集族拜祖,我首点香火随众拜祭了德富公墓和杨妙四娘祖婆墓。 Tn4W\?R
按族谱,我是德富公19世孙,生于1950年。 Q$xa
)|U_Z"0H^
(二)1998年编《义都锺谱》的明后世系 z'?7]C2b
此谱以提龄为1世,按旧谱“1提龄--2文亮--3志聪--4应乾--5晖--6顺生--7廷珠-8德富、德贵、德满”进行排序。现节录相关几代世系如下(为节省篇幅,后面的世系省略): MekT?KPQ{L
A、《龙川县义都石塘廷珠公德贵房系》: WZ^{zFoZ
【 第七世 廷珠公,妣黄氏,生三子:德富、德贵、德满。 MB]#%g&
德贵公落居到石塘后,(其后代在)公元1754-8-28(甲戍年甲戍月甲戍时)行墙起樑,屋形寅山申向:七星伴月石头塘,三栋四杠大池塘。 v%H"_T
后辈数排列:槐映琼林永焕彩,祖宏德业庆增辉。 .mvB99P{<
第八世 德贵公,葬湖洋坝屋角头左边上面,已巳年重修。妣罗氏,葬大洉里屋角头右边上面,生二子:洪养、李养。 b4Ricm
第九世 洪养公,葬大岭巷,狮形地。妣赵氏,生三子:维正、(维清、维宁 移居外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