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按:本网将陆续发表广东龙川县鍾胜宗亲的系列探讨性文章,发表鍾胜宗亲文章的目的不是表示支持,而是对他对于鍾氏历史研究执着的一个肯定。目前,能够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族谱和史料的宗亲不多,希望鍾胜宗亲今后能够结合更多的史料佐证进行研究。 jtv<{7a
&SW~4 {n:
我是2008年国庆节探家时,才有生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家谱的。2009年国庆节后我要了这本家谱并开始研读它——在我那钟姓人口不多的家乡,到了退休年龄的,大概只有我才有时间去研读它,2010年我就开始试着编写家谱。2011年我编了《第一稿》,2013年编了《第二稿》,2014年编了《第三稿》。因此,对编写家谱,从任何角度看,我无疑都是个新手,编错了或者说错了的地方,都欢迎指正。 3E-dhSz:i
u.@B-Pf[Eo
我的家谱是族人在1983年续编的,除了续上最近的二代外,其他的都与老谱完全一致,故我称它为《原谱》。网上有文章说,锺气公生于公元前225年,据《原谱》,气公为1世,我是锺气公的118世孙生于1950年,当时我计算了一下平均每代间隔(我称之为“平均代距”)只有18.6年!这怎么可能呢? 我怀疑网上文章有错或者锺气公的出生年份有问题,还没有怀疑到《原谱》, 因为这是珍藏的家谱,不容我怀疑! (注:在《原谱》中,“象洞十四祖”之一的锺理公为气92世,按现今所知,理公生于1062年;那么,从气公到理公,平均代距只有14.1年;这说明,《原谱》的世系确有问题。) X/f?=U
S}3?
2010年,我先后得到了钟蔚伦著《钟姓史话》和锺春林著《锺姓源流史》(即“初版史”),其中《锺姓源流史》还列出了黄帝105世(即气43世)之前各世祖的生卒年份(在书中,“象洞十四祖”之一的锺理公为气44世)。该书载明,锺气公(气1世)生于公元前225年没有错,这就证明了是我家代代珍藏的《原谱》有问题!而且问题还很严重!锺理公的世系从气44世被虚增到气92世,我不由得十分的震惊! l+#uQo6cqQ
Rd;^ fBx
震惊归震惊,震惊解决不了问题,那就只有面对。可能是多年从事技术工作的经验使然,我对数据感兴趣。既然上述两书在锺气公43世之前各世祖的世系是一致的,我就将《锺姓源流史》书中锺气公43世之前各世的世系和生卒年份照搬入谱,又将网上对106世(气44世)锺理公和“五龄公”之间的世系探讨方面的文章摘要编入其中供族人研究,这就是2011年编的《第一稿》。 2011—2013的二年来,网上文章对“106世锺理公到五龄公共有六代” 【即:106理(1062—1136)——107大相(1110—1179) ——108天柱(1144—1217)——109朝政(1169—1247)——110响(1204—1290)——111提龄(1229-1315)】 已经绝少争论几无疑问,可说是基本取得共识,故将“理公到五龄公有六代”在《第二稿》中编入了谱系。但是对111世(气49世)锺提龄公与“三文公”之间是否为父子关系网上又有了质疑的文章,而且还提供有相关生卒年份,从数据分析还很有道理,我又在谱中将这些内容作为参考性的资料加入供族人参考(即没有编入谱系),向族人和宗亲征求意见,这就是2013年编的《第二稿》。 r'<!wp@
AIG5a$}&
在《第二稿》的征求意见中,我的观点是倾向于“提龄公为一世,文亮公为四世”的。这和我家《原谱》的“提龄公为一世,文亮公为二世”在世系上有差距(我的家谱是:理——提龄——文亮。 据今资料所知,理公生于1062年,提龄公生于1229年,文振公生于1309年<推测文亮公约生于1314年>;即提龄公至文亮公相隔85年才2代,证明了家谱的这段世系也可能是有问题的)。为什么? 下面是我的一段经历,介绍给大家,以作交流。 {Rz(0oD\
sZ>0*S
2013年,我上网查了一下“族谱的历史”,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b?j\YX[e
`PtfPt<{
根据学者研究,中国的“族谱”很早就有了。在隋唐之前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垄断的世家大族修谱之风就很兴盛,以作为门弟、选官、继承、婚配的依据,这时的族谱记载是比较真实准确的。(注:我认为如东汉时气14世锺宏、锺宿兄弟主修的族谱就是。)但是经过唐末和五代十国的战乱之后,门阀世族被破除而不复存在,世家大族的族谱大都散佚无存。(注:《锺姓源流史》称,气18世锺先公在公元366年,在宿公都督府中寻出族谱,方知源流。说明本系族谱仍存。) 宋代开始,一种由士大夫书写的体例规范的私家族谱(如欧阳修和苏洵所创造的“欧苏谱例”)因为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开始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且修谱之风南方盛于北方;但是,由于紧随其后的大规模的元朝灭宋的战争,又使这些谱牒被焚之一炬。(注:《锺姓源流史》称,气21世锺贤公南迁时带到福建的族谱,在唐末黄巢起义时于战乱中在汀州城遗失了。说明从此本支系再无宿公兄弟所主修的原谱,之后的大多数族谱是后来补修的。)到了明清时期,自明代嘉靖皇帝在1536年恩准民间建祠堂之后,各地祠堂乘风兴起,宗族活动随之在全国盛行,也催生了民间联宗修谱的热潮,且大都以宋朝模式为蓝本;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各姓族谱大多为明清时所编修的。(注:我相信我家的《原谱》也是明清时所编修的。现今对比已知的其他族谱,我更相信家谱是清朝初年所修的。)由于朝廷未加监管,明清时民间族谱的特点是:全力扬善,尽量隐恶;甚至不惜攀附望族、乱认先祖,附会嫁接、随意上溯,导致世系混乱。这时期的族谱内容大多是真伪相混,甚至有移旁作祖、世系颠倒的怪现象出现。这些族谱被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中国许多姓氏族谱都有的通病。(注:我相信我家的《原谱》也有这个问题。 今注:2013-11作此文时,我还不知道有清朝时的《汀州谱》对锺姓谱的毒害,现在看来,《汀州谱》是造成锺姓谱混乱的主要因素。) QKI g5I-
ID~}pEQ
既然全国各姓旧谱都有此许多问题,估计本姓各支的旧谱也大多如是。那么我们何不集思广益去重新认识它,并大胆地用新的资料去更正它呢? 特别是对于族谱中那些移旁作祖、世系颠倒、攀附权贵等方面的问题尤其需要纠正,重中之重是世系问题,免得遗祸子孙后世。我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我所编写的《第一稿》和《第二稿》就是对照《钟姓史话》和《锺姓源流史》后进行纠正的一种尝试。 QT4&Ix,4T1
!PfdY&.)
网上有文章称,在提龄公与“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之间,紫金谱和五华谱多为曾祖孙关系,兴宁谱则为父子关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W.c>("gC
5i-VnG
我认为,这与“元佑党事件”有很大关系。因“元佑党事件”,在公元1100年前后,气44世锺理公及其子孙被迫离开福建武平南徙广东避难,致使从北宋末年至明朝初年的二三百年的时间里因颠沛流离不曾修谱,致其后裔各支在自编的谱系中出现纷乱无法统一,这是可以理解的。极有可能的是,这种混乱与“三文公”的子孙在各自修谱时由于所掌握的资料不够全面也无法全面大有关系。紫金谱和五华谱可能是文振公的子孙所修,兴宁谱则可能是文亮公的子孙所修,当时因条件所限彼此之间在修谱时没有沟通致使各谱差异很大而且得不到纠正,并被后辈接受传承了下来延续至今,从而出现了今天的争论造成了今天的困扰。 h,ipQ>
/], 9N
困扰需要解决,争论需要理性,既不能谩骂指责强词夺理,也不能武断专横颐指气使,关键是要以理服人,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或者数据来说话。下面介绍一下我的一段求证过程。 98*C/=^TH{
Ae*
6&R4
2010年我就在网上看了《提龄公谱系全》(以下称“兴宁文亮系谱”),它在提龄公之后的世系排序与我族人家藏的《原谱》基本一致,于是我便认定我的家谱也属于兴宁文亮系谱。 D$Ao-6QE
W
`Krk<G
我是2013-02-16上网时在无意间看到文振公后裔、原籍广东紫金县城东门儒林街、现住香港的锺煜晟先生在网上2012-03-04发表的《锺氏族谱辨伪》一文,他在该文中公开了他的家藏族谱(以下称“紫金文振系谱”)部分内容。紫金文振系谱将提龄公定为一世,然后便是:“ 一世提龄公(1229—1315)生三子:有始(1254-?)、有甲(1257-?)、有贤(1267-?)。二世有始公生于1254年,妣吉氏生三子:升达、升逵、升递。三世升达公,妣黎氏,生三子:文振(1309—1400)、文亮、文康。” ?&D.b$
32p9(HQ
我想,它与我家的《原谱》的世系排序怎么会不同呢? 如果将他们的生卒年份套入兴宁文亮系谱结果会如何? 我知道,在《提龄公谱系全》(即兴宁谱)中,文亮公之孙应通公生于1380年。不妨一试: Prrz>
dN@C)5pm5`
如果按照《提龄公谱系全》即兴宁谱的排法(即“提龄公为一世,文亮公为二世”),就是:“一世提龄公(1229—1315)生六子:有始(1254-?)、有甲(1257-?)、有贤(1267-?)、文振(1309—1400)、文亮、文康。二世文亮公生三子:志福、志明、志聪。三世志聪公生三子:应乾、应通(1380—1444)、应和。” G5NAwpZf
Uka(Vr:
****1世************2世***********3世*******4世 **** HHL7z,%f
————————————————————————————— %?BygG
提龄1229——有始1254、文振1309**志福******应乾—— L|p+;ex
*************有甲1257、文亮———志明******应通1380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