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左右分栏
|帮助
高级
我的快捷通道
钟(鍾)氏天空
下拉
注册
用户名
Email
安全问题
无安全问题
我爸爸的出生地
我妈妈的出生地
我的小学校名
我的中学校名
我最喜欢的运动
我最喜欢的歌曲
我最喜欢的电影
我最喜欢的颜色
自定义问题
您的答案
社区应用
帖子
相册
日志
群组
热榜
分享
记录
最新帖子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基本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操作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道具中心
■wind
■green
■orange
■purple
■red
钟(锺)姓源流
锺姓人物故事
宗亲活动
四海一家钟(锺)
宗亲分布
一团和气
隐藏
快速浏览
颍川堂钟(锺)姓史话
钟(锺)姓源流
锺姓人物故事
四海一家钟(锺)
宗亲活动
宗亲分布
寻根问祖
族谱天地
灌水天堂
一团和气
图片天地
高山流水文章地
其他
商业与贸易
站务管理
版主园地
鍾氏天空-钟氏宗亲家园-颍川堂钟-中华鍾氏
»
钟(锺)姓源流
»
鍾胜:理公和“五龄公”谁是从福建迁居广东铁炉坝的开基祖?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 帖
主题 : 鍾胜:理公和“五龄公”谁是从福建迁居广东铁炉坝的开基祖?
使用道具┊
复制链接
┊
浏览器收藏
┊
打印
admin
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1
精华:
2
发帖:
47
铜币:
30 枚
威望:
24 点
贡献值:
36 点
银元:
0 个
注册时间:
2010-05-10
最后登录:
2019-05-15
楼主
发表于: 2015-03-24
倒序阅读
┊
只看楼主
┊
小
中
大
鍾胜:理公和“五龄公”谁是从福建迁居广东铁炉坝的开基祖?
本网按:本网将陆续发表广东龙川县鍾胜宗亲的系列探讨性文章,发表鍾胜宗亲文章的目的不是表示支持,而是对他对于鍾氏历史研究执着的一个肯定。目前,能够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族谱和史料的宗亲不多,希望鍾胜宗亲今后能够结合更多的史料佐证进行研究。
x7$}8LZ"B
~ yX2\i"
8]LD]h)B"
《锺史文选》作者根据他所掌握的某地族谱,认定“理生五龄” ,而且说“五龄公”才是福建迁广东铁炉坝的一世开基祖。我认为这个认定也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呢? 错在哪里呢? <一>是理公生于1062年,1127年北宋亡(这时理公已经65岁),若是理生五龄,则他的儿子“五龄”也必定是在他65岁之前生于北宋,即都应该生在1127年之前;而我们的谱记则是“五龄”生于南宋的(例如老大提龄生于1229年)。“五龄”是生于北宋还是南宋? 正是《锺史文选》和粤东四县谱记的差别,这中间相隔了一百多年! 我在前面用七点证据证明了提龄公生于1229年,说明“五龄”不可能生于北宋。 <二>是如果“五龄”是福建迁广东铁炉坝的一世开基祖,按照理生五龄的说法,就说明“五龄”之父理公没有外逃避难,还留在武平,他不是开基祖,五龄才能成为开基祖。然而,这就与前述“象洞十四祖”因避难外徙的说法相矛盾,因为事实是,理公乃“十四祖”中外迁的开基祖之一,他除了迁居广东长乐铁炉坝外,再没有外迁别处的记录。
g1(IR)U!z
因“元佑党事件”,105世“四友”兄弟(友文、友武、友勇、友盛)在北宋末年面临诛族的劫难,他们的子辈(合共十四个弟兄)受到株连,除裕公未迁、毅公外迁后又回居象洞外,其他十二个兄弟全都被迫离开福建武平象洞四散外徙避难,其中就有理公。随后是北方金人与南宋的长期战乱,和接着的元朝灭宋战争,他们(及他们的后代)再也无法回居象洞祖地了,都成为新地的开基祖,所以后谱称他们为“象洞十四祖”。显然,理公外迁后,没有举家再回迁,他是新地的开基祖。那么,他的新地在哪里呢? 我在上面已经回答过了:在广东长乐(今五华县)铁炉坝。
Dtj&W<NXo
理公是在广州刺史(相当于今之市长)的任上于1098年离任避难的,据广东锺姓宗亲网的文章《锺姓入粤肇基地,广东五华华城铁炉村志》,他当时带上独子大相和侄子满堂(齐公之长子)一起避难广东梅县并定居于五华铁炉坝。只有在1111年朝庭赦免锺氏一门无罪之后,理公才在1136年回到老家武平象洞并在当年终老于象洞,但他的子孙仍然留在铁炉坝。
r-<F5<H+K@
显然,106世的理公才是从福建迁居广东铁炉坝的开基祖。
pa#IJ
理公留在铁炉坝的子孙,因为金宋战乱和元朝灭宋的战争,不可能再回到武平老家。可以肯定,他的早期子孙 即“四代人” (大相、天柱、朝政、响),除大相出生于武平象洞外,其他都应该是出生在铁炉坝并且“四代人”都终老在铁炉坝。
k1!@^A
公元1127年北宋被北方女真金国所灭,历史翻页到了南宋;南宋继续抗战金人,岳飞是抗金的代表人物;1279年蒙古人灭了宋、金二国建立元朝。“四代人”中,除大相是出生于北宋外,其他都应该是出生于南宋,即“四代人”都是成长于也终老于南宋时期。从北宋末年到元朝建立,历时近200年的战乱,即“四代人”一生都是在战乱的年代中度过的。
KY~-;0x
宋朝限制民间修谱,元朝严禁民间修谱并强制毁谱,是到了十六世纪中页明朝嘉靖皇帝解禁民间修谱,修民谱才成为正当行为,使民谱如野火春风般催生出来。五龄的后代各支系在经历了近300年的修谱空白期之后续修族谱时,出现一二代或者数代的世系缺漏,就不足为奇了。“四代人”的问题代表的就是这种情况(被他们的一些后代在二三百年后续修族谱时漏记了,而且漏记了一代至四代的,都有)。后世能够有人记得起他们并简单地记载了他们,就已经很不错了,没有他们“出生于何方、 墓葬在何处”的详细记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s~Te
据广东锺姓宗亲网的另一篇文章《求是》——该文代表了兴宁锺氏族谱编委会的观点——介绍(在不违背文章原意的前提下,我对其文中与本题目相关的内容作如下的归纳): “ 是谁最先由闽汀经程乡入古长乐县铁炉坝的呢? 这是一个被历代修谱者忽略了的重大问题;提龄系的许多旧谱,都说是五龄公之父率子携眷肇基长乐铁炉坝,这个说法今天看来值得推敲。理由是:(一)梅县齐公系宗亲据谱溯源,在五华县周江镇冰坎村找到了齐公长子满堂的后裔,由此质疑了‘入粤始祖是五龄’,因为满堂公是与二伯父理公一起离闽入粤的;(二)理公、齐公兄弟俩因为避难,齐公次子明公随父避难迁居武平招信,顾及理公只生一子大相,是齐公叫长子满堂陪随二伯父理公及堂兄大相一同避迁五华铁炉坝的,入粤始祖应是理公;(三)传至五龄公时,锺姓已是人丁兴旺,地域狭小之铁炉坝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除幼弟瑞龄仍留居铁炉坝外,提龄、遐龄、祯龄、祥龄均陆续离开铁炉坝迁徙他乡(如兴宁、紫金、龙川、河源等地),‘五龄’又成了新居地的开基祖。”
/3{b%0Aa
我赞同《求是》的上述解释,并认同理公才是从福建迁居广东铁炉坝的开基祖,而不是“五龄公”或他们的父亲响公。
`*shF9.\C
2012年出版的《锺史文选》是目前解析锺姓谱史最为准确的一本书,其最大的贡献是坚持“汉传老谱”,在今河南省许昌市附近找到了颍川锺姓的发祥地锺离山(今长葛县石象乡封升岗),并纠正了其他已经公开发行的几本锺姓谱书中的错误。我感谢《锺史文选》及其作者锺敬和先生,我的家谱第三稿就是依据《锺史文选》而修改完成的;但我不赞同他“理生五龄”和“五龄公才是福建迁广东铁炉坝的一世开基祖”的结论。去年,有同姓宗亲问我怎样理解“四代人”在各地锺姓谱里出现的世系出入方面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下这“四代人”,促成我今天写下本文。本文和我的另一篇文章《提龄公与“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之间关系的探讨》(见于“锺氏宗亲网”
www.zhonghome.com
或者“楚天锺氏网”
www.ctzsw.com
上),应该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姐妹篇,或者说,本文是对《提龄公与“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之间关系的探讨》的补充。这两篇文章的内容与其说是探讨,还不如更准确些说是对粤东四县(兴宁、平远、五华、紫金)锺姓谱记的整理和归纳,因此,我不敢说我在文章中说的都是对的(但我对粤东四县锺姓族谱抱着一视同仁的态度,不带任何偏见,按照我的理解和需要而对它们有选择地加以采用,而不是全部采用,力求符合历史谱史,却是真的;我甚至对本人家藏的族谱中的错误也按照自己的理解作了否定和纠正),算是抛砖引玉吧,欢迎大家指正。
,I,\ml
' MxrQ;|S
( 作于2015-2-26 )]
ynrT a..
V 0rZz
本网按:本网将陆续发表广东龙川县鍾胜宗亲的系列探讨性文章,发表鍾胜宗亲文章的目的不是表示支持,而是对他对于鍾氏历史研究执着的一个肯定。目前,能够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族谱和史料的宗亲不多,希望鍾胜宗亲今后能够结合更多的史料佐证进行研究。
回复
引用
举报
顶端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鍾氏天空-钟氏宗亲家园-颍川堂钟-中华鍾氏
»
钟(锺)姓源流
http://www.yctzh.com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
描述
快速回复
限 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进入高级模式
加粗
字体颜色
背景颜色
插入链接
图片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