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下旬,有友人通过QQ给我发来锺敬和先生的文章《从首创宗谱说起,看后来锺谱演变》(下简称为“演变”), 文中指出了锺蔚伦先生2000年8月出版发行的《锺姓史话》对钟姓源流描述的错误,以及他决心编辑发行《锺史文选》以纠正《锺姓史话》之错的经过。这是一篇好文。我觉得他对钟姓源流认真追溯和对“首创宗谱”始终坚持的精神,对我们如何编写宗谱有着现实的意义。由于联系上有困难,无法征得作者的意见,考虑到我的许多文章都是引用他的《锺史文选》,在此不妨将上文内容进行“抄录”整理,向大家做些介绍。下面的第一、第二部分是锺敬和先生文章《演变》的内容(其中将我的看法另用【】来表达);第三部分是我编家谱的感受。在内容的表述上若有错失之处,敬请原作者和读者见谅。 )i; y4S
;FYiXK%
x9PEYhL?
一、“首创宗谱”序? 1{+Ni{
&libC>a[
5v8&C2Jy@
气系锺姓始祖锺气公,生二子运亨、运丰。运亨、运丰二公在西汉初年致仕为官之后,从锺离山移居许州城店铺里居住,后作《锺氏族谱》,即后裔所称之“首创宗谱” 或“汉传老谱”,其序云: (mHFyEG
lkp!S3,
xU1dy*-
“ 锺氏系黄帝子孙,契之苗裔,商汤派系,宋微子之后。至周赧王二十九年,齐泯、魏昭、楚项襄共伐宋三分其地,偃公死之。偃公第三子烈公避奔豫州锺离山为伯州黎食采故地,遂复姓锺离。烈公娶姒氏生复,复公娶姬氏生叶。至寇周时,叶公隐居不仕,以颍川锺离山,山清水秀,为两间淑气所聚,又为伯州黎食采故地,遂姓锺氏。叶公娶姜氏生气公。汉高祖入关之初,气公年方二十,知汉当兴,因世炝乱,严居不仕;世派托始源自气公,亦汉兴民方有谱,遂为我锺氏一世之大始祖也。 …… ” n15c1=gs
Qwx}e\=
}/G~"&N[
说明: f9u["e
iXC/?
EK4
=_cWCl^5
1、此序可见于清乾隆年间广东紫金南岭《锺氏系谱》序、1988年广西防城族谱序、1991年广西玉林《锺氏溯源?汉传老谱序》,其中或有文字上的差异,但其意相同,经得起历史检验。 0t7yK
'rf='Y
=fBJQK2sk
2、较多谱说烈公是偃公三弟,较少谱说烈公是偃公三子;例如广西防城谱和广西桂平谱都说烈公是偃公第三子。 “象洞十四祖”在南宋时,部分人从避难地回武平象洞作了二次谱:第一次是公元1136年,是延着先祖谱,烈公为偃公第三子;第二次是公元1140年,更改烈公为偃公三弟。 按史,偃公之父辟公卒于公元前370年,烈公生于公元前334年,可以肯定烈公是偃公三子正确。 UeE& 8{=d
`Pl=%DR
J#@" Yb
3、几个历史时间:①周赧王二十九年,是公元前286年。②秦灭周是公元前256年,秦寇周,应该是秦灭周的前几年。秦灭列强统一中国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21年。③汉高祖入关是公元前207年8月。【据《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率先进入关中,比项羽12月入关早了二个月。 我认为汉高祖入关以公元前206年10月较为准确。 “气公年方二十”,按此计算,气公生于公元前225年。(另有谱说“汉高祖入关时气公年方三十”,则气公应生于公元前235年;若如是,在公元前230年秦灭韩设置颍川郡时,气公已5岁了)。】 I?-9%4 8iM
C bG"8F|4
c<JJuG
4、【对上述这段“‘首创宗谱’序”,除了前面锺敬和先生的三点说明外,我对此序文作些解释: (A)偃(宋康王)是宋国的最后一位国君,宋君姓子;偃的第三子烈公到豫州锺离山避难——锺离山是伯州黎的食邑地,当时为锺离氏(锺接公的前祖)的地盘——故改姓为锺离;烈生复,复生叶,叶生气;是叶公在秦灭韩设颍川郡时改复姓锺离为单姓锺的,但运亨、运丰二公西汉时致仕为官,从锺离山移居许州城店铺里居住后而首创宗谱时定“世派托始源自气公,为我锺氏一世之大始祖”的。而且烈、复、叶都是姓锺离,气则姓锺,这四代人都住在锺离山;而气公的两个儿子则移居许州城了。 (B)至于序文中的 黄帝、契、商汤、宋微子,以及豫州锺离山、伯州黎食采故地、复姓锺离 等人名或地名,及其与钟姓谱的关系,详见我挂于几个锺氏网站上的文章《“颍川锺姓谱”简要介绍》、《颍川锺离山是怎样被发现的》、《“颍川锺姓”有没有“烈系”》和上个月的《锺姓“多源论”与“一源论”的争鸣》等,此略。 (C)锺敬和先生的《锺史文选》,中心思想就是要坚持“首创宗谱”,这段“‘首创宗谱’序”乃是首创宗谱的精华。】 x#dJH9NR[
iG!MIt*
)X\3bPDJR
二、后世书谱对源流描述的演变 S%&l(=0X
?h>mrj
v}[KVwse
在运亨、运丰二公于西汉初年“首创宗谱”之后,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各地的人们对它不知道续了多少次谱,对锺谱姓前源流的载述也因这些续谱人的“创造”或者“校正”而发生了改变。这种演变过程的不断累积,便使后谱不断地偏离了“首创宗谱”中关于“烈公避奔豫州锺离山,遂复姓锺离”和“世派托始源自气公,为我锺氏一世之大始祖”的古序,慢慢地模糊了或者改变了人们对钟姓源流的正确认知,其中尤以《唐书》、《汀州谱》和《锺姓史话》的问题为最严重,已经给钟姓谱史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Q;r 0#"
>1s:F5u"
-lSm:O@'
1、北宋的《唐书》和《百家姓》。 《唐书》说,“伯州黎受封锺离国,后裔以国为氏。” 按史实:伯州黎、伯宛(伯却宛)父子均是楚国大夫,只能以邑为氏,不能以国为氏。由此,《唐书》错了。 《百家姓》说,锺离,会稽郡,系出伯氏,楚大夫伯宛邑于锺离,后以邑为氏。在此,《百家姓》是对的。 【锺离山和锺离国分别在什么地方?意义在哪里? 见我的网文《颍川锺离山是怎样被发现的》。 】 `-ENKr]
e%'9oAz
drtQEc>qT
2、象洞谱。 “象洞十四祖” 在南宋时的公元1136年和公元1140年,他们回武平象洞作了二次谱(见上面的“一、2”):1136年的谱是延着先祖谱,记烈公为偃公第三子,这是对的;1140年的谱则改记烈公为偃公三弟,这是错的。 -oF4mi8S
V^L;Nw5h
LZ&CGV"Z-
3、《汀州谱》。 清康熙六年(1667年)在福建汀州(今长汀)有人牵头集族人作谱,现简称它为《汀州谱》;该谱将烈、接两系合并为一系,将烈公变成接公之子,烈公也就“被”姓锺了。《汀州谱》排序为“1接、2烈、3复、4叶、5气 …… 95‘象洞十四祖’等”世系,将世祖的数量虚增了一倍以上!这是错的。 更严重的是,在公元1724年《汀州谱》被雍正皇帝 “圣谕广训”之后,各地锺姓人被迫遵“圣谕” 中断老谱改成了《汀州谱》,让错误的《汀州谱》在全国扩散!【见我的文章《颍川堂气系锺姓的修谱史》和《“汀州谱”和“祖名歌”》】。 'U}i<^,c
>wcsJ{I
by6E
"7%
4、《锺氏渊源校正本》和 《颍川锺氏族谱》。 这是2000年由广东兴宁锺泽民先生等人所编、印行于粤东地区的谱书。书称:因为宋偃公三弟烈公封于鲁国中部之地泰山附近的锺城,气公在汉高祖时,以曾祖父烈公曾经封于“锺邑”,遂以封地“锺”为姓,并称此系为钟姓“烈系”; 书中注:“锺城——在山东禹城县东南百余里,山东泰山附近,在春秋时期(公元前487年)宋景公灭掉曹国之城邑。” 我(锺敬和)认为,书中正文说到的鲁国锺城和书注中的曹国锺城,实际上是两个地方:(一)今山东中部的泰山当时是鲁国之地(不在宋国);再看历史,宋国于公元前286年先被灭,鲁国则在后来于公元前249年为楚国所灭,因此生于宋国的烈公不可能封于泰山附近的鲁国锺城。(二)今山东之西部紧靠河南的曹县、定陶、菏泽三邑是曹国之地;定陶古名陶丘,是曹国都城。国君曹伯阳十四年(—488年)冬在都城陶丘西南郊筑五城,其中有一城叫锺城,作为抵御宋国进攻的前沿阵地(即这“五城”是临时性的防御工事,不是永久城池),至次年(—487年)春,宋景公挥兵灭掉曹国,把此五城扫为平地,就是说,此锺城从建成至消失只有几个月。过了150多年之后烈公才出生(生于—334年),因此烈公不可能封于早已消失了的曹国锺城。 由(一)和(二)可知,《锺氏渊源校正本》说“三弟烈公受封锺邑大夫”而姓锺称为“烈系”,是不成立的;这既与历史不符,又背离了“首创宗谱”。 但是校而不正的《锺氏渊源校正本》却为《锺姓史话》所采用。 NqqLRgMOR'
_,Fwt
-ZihEyG?V
5、《锺姓史话》。 这是2000年8月出版发行的接系后裔钟蔚伦先生(现已故)的著作。 在《锺史论坛》上有位宗亲说,锺蔚伦经三访锺泽民而作《锺姓史话》。 显然,《锺姓史话》是照抄了锺泽民先生的《锺氏渊源校正本》,称“烈公受封锺邑大夫”而姓锺为“烈系”;也照抄了《唐书》,称“伯州黎受封锺离国,后裔以国为氏”。由此,在《锺姓史话》里,安徽凤阳的锺离国便代替了河南长葛的锺离山,钟姓“烈系”便代替了钟姓“气系”。汉初“首创宗谱”的精髓便在《锺姓史话》中没了踪影! 《锺姓史话》是《中华姓氏史话丛书》之一,在全国大量发行,因而“钟姓源于锺离国”和“钟姓烈系”便风行全国。就是说,《锺姓史话》将锺氏渊源搅得乱七八糟!而且作者钟蔚伦先生至死不肯认错! 我(锺敬和)在2001年7月16日始得读《锺姓史话》,觉得其中有太多的问题,关键是抛弃了“首创宗谱”采纳了错误的《唐书》和《锺氏渊源校正本》,立即先后给钟蔚伦先生致信二封,指出问题希望他予以纠正,并请他尽量能到广西浦北来找我,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但他是人不来,信也不复。因此,《锺姓史话》的问题至今得不到纠正。 《锺姓史话》发行全国之后,便以它是《中华姓氏史话丛书》的权威性而风靡神州大地,许多地方连家存老谱也不要了,都认为《钟姓史话》是锺姓史的救世主,各地争先恐后地以《钟姓史话》为纲来编族谱,致使“烈、接二系”今天成了气候! 其错误就像当年清朝皇帝“圣谕”的《汀州谱》一样,已经严重地祸害着钟姓谱史! 例如,素有福建“锺半县”之称的武平,在编2004年的《武平锺氏族谱》时也深受其影响而失去定力; 按道理,武平是“象洞十四祖”的故乡,难道会没有老谱吗? 为什么有老谱不用而要执行错误的《锺姓史话》呢? 毫无疑问,这是权威的杀伤力! !JYDg
s?%1/&.~
vgE5(fJh
6、《锺姓通谱》。 这是2003年8月出版、在锺氏长葛大会上发放的河南长葛人陈瑞松先生的著作。《锺姓通谱》接受了《锺姓史话》的“成果”,同样把“三弟烈公”封到汉置锺离县(今安徽凤阳)称“烈系”,并称颍川锺氏是“芽发凤阳,根扎颍川,枝繁江南,叶茂华夏,蜚声全球”,认定河南长葛市为钟氏祖庭【见网上的文章《天下锺氏宗归颍川》】。显然,认定锺氏根在颍川且祖庭为长葛是对的,但说“芽发凤阳”就错了,应是“芽发钟离山”或“芽发石象”才与钟姓谱史事实相符。他还把今长葛市东南十里石象乡封升岗上姓氏未详的“古闻人墓”定为“烈系锺姓始祖锺烈的坟墓”,我(锺敬和)不敢认同;但依据“首创宗谱”,对照《锺姓通谱》对封升岗的描述及其他宗亲对封升岗的实地考察报告,封升岗被我认定了它就是古代的锺离山。【《锺姓史话》、《锺姓通谱》和初版的《锺姓源流史》,网上称之为“三书”。“三书”对钟姓源流表述上的一致性,让《锺姓史话》的权威性得到加强。我对“三书”的看法,见我的网文《学习钟姓史的心得和体会》。气系后裔锺敬和先生由“首创宗谱”出发,考证出今天的长葛封升岗就是昔日的颍川锺离山,我认为这一发现的意义十分重大,见我的网文《颍川锺离山是怎样被发现的》。】 @Gn9x(?J
\mc~w4B[)3
5QmF0z)wR
7、《锺姓源流史》。 这是福建武平气系后裔锺春林先生的著作。《锺姓源流史》有两个版本,2006-6出版的简称为“初版史”,由于抗不住“上面”的压力而放弃老谱,“初版史”的内容基本与《钟姓史话》保持同步,视烈公为钟姓始祖; 后来他发觉放弃老谱追随《钟姓史话》不对头,于2010-10出版“改版史”时采用了老谱,其内容基本与二年后2012年出版的《锺史文选》同,视气公为钟姓始祖。 就是说,他通过出版“改版史”已经自行纠正了“初版史”之错。【初版的和改版的《锺姓源流史》都无法在书店买到,读者要向作者邮购才能得到,估计其发行量不大。 即便如此,我仍然十分佩服锺春林先生所表现出来的及时自我纠错的勇气。】 A;kAAM
PrN?;Z.
l^0
<a<P
8、《锺史文选》。 大家知道, 《锺史论坛》是锺氏宗亲总会的刊物;我(锺敬和)在该论坛发表了较多的文章,大都是抨击那些违背“首创宗谱”的行为的。 因为《锺史论坛》停办了,会长锺振声先生说 “你的投稿已够出一本书了”,受到会长的鼓励,加上宗亲出钱出力支持,于是我便将这几年投向《锺史论坛》的稿件集成一本书,取名为《锺史文选》在2012-10出版,不要钱将书赠送给了宗亲们。我在书中一再强调要坚持执行“首创宗谱”,并以历史为据,重点是要剥开《锺姓史话》的所谓权威性外衣,纠正《锺姓史话》之错。我坚定地认为,《锺姓史话》的错误如果不纠正,它产生的后果将会比清朝时的《汀州谱》更严重! 【就颍川钟姓的源流而言,《锺史文选》坚持“首创宗谱”的最大亮点是:①依据“首创宗谱”,证实今长葛石象乡封升岗就是当年伯州黎的食邑地锺离山;②严格区分了锺离山和锺离国,颍川钟姓的发祥地是在河南的颍川锺离山(今长葛石象乡封升岗),而不是在安徽的锺离国(今凤阳东北临淮关);③烈公是偃公三子因避难锺离山并改姓为锺离的,叫锺离烈,他的曾孙锺气公才是钟姓始祖;说烈公曾被封为钟邑大夫,并以邑为姓,这是不符合“首创宗谱”的杜撰;④颍川钟姓只有“气系”没有“烈系”,尽管烈公在辈分上是气公的曾祖父,但钟姓始祖却是气公而不是烈公,这是“首创宗谱”的历史定位所决定的。】 c1n? @L
3U:0 ,-j"
m?B@VDZ
9、《澧州谱》和“钟姓一源论”。 湖南《澧州谱》说:宋襄公之孙公孙黎于宋昭公元年(—619年)避难奔楚,被楚穆王(—625年至—614年)命为大夫并食邑于安徽锺离,传子锺仪……锺建(锺吾建)……锺接……锺烈……。 2011年湖南宗亲在《锺史论坛》分几期发表文章,认定《澧州谱》是正确的。 我(锺敬和)认为《澧州谱》此说有问题,既不符合《宋 微子世家》,也不符合《史记?年表》,当即,我稿送江西赣州《锺史论坛》。可惜《锺史论坛》不办了,我只好将此文放在我的《锺史文选》中将其公之于众。 (x=NA
)
kP;Rts8J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