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姓为编写《中华钟氏宗谱》出现了《锺姓“多源论”与“一源论”的争鸣》,争鸣的关键点是烈公和接公的关系。而且,烈公和接公都有许多谜团需要我们去破解,这些谜团如果得不到破解,《中华钟氏宗谱》的姓源描述就无法准确,就很难完成,即使有人要强行去完成,其效果都不会令人满意,并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或后遗症!所以,只要我们破解了烈公之谜和接公之谜,《中华钟氏宗谱》的姓源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O0VbKW0h3
我说的这些“谜”都涉及钟姓源流。我们不是不知道它的“谜底”,而是“谜底”不止一个,竟有二三个之多,就是说“多源论”者与“一源论”者各有不同的 “谜底”;而其中只有一个“谜底”才是正确的,不可能个个正确。那么,谁的“谜底”才是正确的呢?显然,只有经过争论加以辨别才能让正确的“谜底”为双方所认同。 #nOS7Q#uW
本文将重点谈烈公之谜。只要我们破解了烈公之谜,钟姓总谱的源流问题就破解了一半或者一大半! {BA1C
(
那么,烈公有哪些“谜”呢? 我认为,烈公之谜最主要的有两个:出身之谜和立姓之谜。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这些谜团,希望大家能找到正确的“谜底”;当然,我将这些“谜”摆了上来进行分析,就必然有我的看法在其中。 ev_4!+ko
^YLk&A)X
一、烈公的出身之谜 93aRWEu3
对烈公的出身,“钟姓多源论”者与“钟姓一源论”者在说法上存在着源流上的巨大差别,而在钟姓“多源论”者当中还存在着世系上的微小差异。 q fQg?Mr
(一)、钟姓“多源论”者中的烈公的出身 H3{FiB]
(A)2000-8出版的钟蔚伦著《钟姓史话》(后称《史话》)、 2003-8出版的陈瑞松著《锺姓通谱》(后称《通谱》),都称烈公为59世,是宋国末代国君“偃”之三弟,但在2005年钟蔚伦先生在为颍川堂福建武平钟氏族谱作序时,改正为“公子烈本是宋国君偃之子”。 aX'R&R
(B)2006-6出版的钟春林著初版《锺姓源流史》、2010-10出版的钟春林著改版《锺姓源流史》,都称烈公为60世,是宋国末代国君偃之三子。 O!7v&$]1
(C)2012-10出版的钟敬和著《锺史文选》(后称《文选》),认为偃与烈是父子关系。他据历史族谱资料:至周赧王二十九年(-286),齐泯、魏昭、楚项襄共伐宋三分其地,偃公死之;偃公第三子烈公避奔豫州锺离山为伯州黎食采故地,遂复姓锺离。 偃公之父辟公卒于公元前370年,烈公生于公元前334年,即辟公去世36年后烈公才出生,所以烈公不可能是辟公之子(或偃公之弟)。 他说,从各地的族谱来看,较多谱说烈公是偃公三弟,较少谱说烈公是偃公三子。对比历史记载,他觉得还是烈为偃的三子正确,为黄帝60世。 %3r`EIB6
既然上述三位作者都认为烈是偃的三子,尤其是锺敬和先生用谱证和史证来论述,故我信之。 t kJw}W1@
(二)、钟姓“一源论”者中的烈公的出身 L6-zQztn
据“楚天锺氏网>鍾姓史话”栏目2014-02-21的文章《中华民族肇姓特点与鍾氏启姓鼻祖及其裔孙考證》(后称《考证》),作者是“《中华鍾氏宗谱》姓源组”(注:在颍川钟氏网上,这篇文章的作者则是鍾大元先生与锺广贤先生)。他们认为钟姓是一源的,质疑并否定了上面的钟姓“多源论”,依史书得到西汉前的钟姓和钟离姓人物10人,并进行了“链串”,将“多源论”中的各源合并为一源。其表述为: IY='tw
【 现在可以说,以史为据,所得出的姓源结论是:鍾氏出于子姓,尊宋国开国之君微子启为始祖。宋昭公元年(前619年),宋桓公曾孙、襄公之孙“公孙鍾离”(原名公孙黎),因王宫内斗避乱仕楚,食于鍾离之邑(今安徽省凤阳县),遂启姓鍾氏,以离为名,子孙先单姓鍾氏,其后有仪、建、期、信等等;信公念其先祖(鍾离),再启复姓鍾离,名鍾离信,生子磬,女春;楚汉相争,其后鍾离昧,为项羽将,有二子:长曰发,居九江乃故姓,次曰接,居颍川长社,去“离”字,续鍾氏,名鍾接,生子烈、晏,支分烈、晏两系,子孙繁衍生息,成为颍川望族。 】 O-D${==
其中将烈公与晏公并为亲兄弟,成为接公之子即钟离昧之孙,其依据是清朝的《祖名歌》。我在《“汀州谱”和“祖名歌”》中依据《文选》已经指出《祖名歌》是错的。 !b0ANIp
其实,清朝的《祖名歌》即《汀州谱》,只说是接生烈,没说到接生晏;而2000年出版的《史话》,说是接只生一子晏,接没有生烈;而到了2014年挂网的《考证》,就说是“接生烈、晏”了。我怀疑这是《考证》将《祖名歌》和《史话》合并所得。 8IX,q
我在《鍾氏真的有统为一源的启姓鼻祖吗?》中,对钟姓“一源论”的这个并不完整的“世系链”提出了严重的质疑,认为他们认定“接生烈、晏”,是执行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所编的错误的《汀州谱》,这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 Z+*t=?L,,G
(三)、烈公的出生年份 C;C= g1I}
网上都说烈公出生于公元前334年。“多源论”的几本书也是这个说法。烈公出生于公元前334年是从哪里得到的? 几本书都没有注明。但据《文选》:宋康王“偃”(黄帝59世)是周朝宋国的最后一位国君;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等三国联军所灭,偃死宋亡;宋康王的第三子,姓子名烈,时年48岁,为避亡国之难从商丘睢阳奔豫州锺离山。 经计算,(-286)-(48)= -334 ,我估计他们的这个说法就是来自这里。 T3W?-,
综上,我认为出生于公元前334年的烈公是宋君偃的三子正确。 I#m0n%-[
uGxh}'&
二、烈公的立姓之谜 ca}, tov&
(一)、《钟史文选》的烈公立姓为“钟离” '%2q'LqSA
要破解烈公的立姓之谜,首先要破解“豫州锺离山”之谜。 @FBlF$vG
在《文选》出版之前,即在2006年之前出版的“三书”,都把“伯州黎仕楚,食采锺离”的锺离,依据宋朝《唐书》,定位到安徽的锺离国(凤阳临淮关),而在2012年出版的《文选》,则把它定位到河南的锺离山(长葛石象乡封升岗)。 4._U
下面是钟敬和先生在《评述钟姓一系论》中,对伯州黎和锺离山的描述: [Pnk@jIk4
【 “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的世系:宋桓公——子敖公——伯扈——伯宗…… 是子敖出使晋国后不回宋国,被晋国任为大夫,官爵伯位;故之,子敖公之子弃子姓以父官位姓伯;伯氏堂号河东郡,是伯氏起源在河东。 “伯宗仕晋”,就是伯宗在晋国做官。 “卅黎(与梨同),仕楚,食采钟离,因氏焉”。按史,伯宗于晋厉公五年(-576年)被杀,其子伯卅黎奔楚,被楚共王任为大夫官太宰,食采之地在豫州钟离山。 B7^*xskH
汉初首创宗谱:“烈公奔豫州钟离山为伯州黎食采故地”;首创宗谱是钟姓始祖气公之两子运丰、运亨所编,为钟姓始祖接公的姓前祖伯州黎食采地定位钟离山;今天该理解“国之大夫没有以国邑为氏”的道理,只能以采邑为氏。 YFF\m{#
按史,豫州钟离山原是春秋时许国之地,在许国的东北部。是楚成王十八年(-654年)楚国并了许国,但行政管理权仍归许国君。至楚共王十五年(-576年),许国君畏郑,请徒叶地(今河南叶县),成了许国之地无主。晋厉公五年(-576年),仕晋的伯宗被杀,子伯卅黎奔楚,官为太宰大夫,楚共王赐地钟离山及周边之地作为伯卅黎的食采邑。 eiJ13`T
然而钟离山之名今天不复存在,它就是今天的长葛石象乡(镇)封升岗。……所以,《唐书》、《钟姓史话》、《推究》言“国之大夫受封或食邑安徽钟离国”都是原则的错误。 drr n&y
伯卅黎于公元前576年入楚后,常带领右师与公子围(楚共王次子,楚康王弟)所带左师御于楚郑边境。楚王傲员四年(-541年)十二月,公子围知傲员病,公子围回宫支开宫女,勒死了傲员(楚康王子)。按《楚世家》,公子围杀傲员时间为十二月已酉日。公子围自称楚灵王。楚灵王杀君夺其权,虑及伯卅黎不服,派暗使到郏(今河南郏县)杀了伯卅黎。所以伯卅黎居楚时间是公元前576年至楚灵王元年(-540年)初。 A+:X
至楚平王(楚共王五子)接位元年(-528年),悯伯卅黎冤死,楚平王封伯卅黎子伯却宛(也说伯宛)为右尹,食邑仍是豫卅钟离山,继承了伯卅黎之采邑。 v7ShXX:
至楚昭王元年(-515年),楚国奸臣费无忌火烧右尹府,伯宛一家人遇难,只逃出伯宛之子伯噽一人,奔吴国(都城会稽,即今苏州)。伯宛是楚国忠臣,激起楚国上下声讨奸臣费无忌(有说无极),涉及楚国政权动摇,楚昭王幼(8岁),令尹子常杀无忌。伯氏的采邑钟离山仍归伯氏所有。 MY[QYBkn}
但伯噽再也不回楚国,在吴王夫差(-495——-473年)年间任吴太宰。越王勾践二十四年(-473年)灭了吴国,伯噽也遇难被杀;其子伯簠为避难,弃伯氏改为以祖采邑复姓钟离,并逃出苏州回居钟离山,数代不仕。 tTzPT<
为纪念伯氏湮没在会稽,钟离氏起源在会稽,此系钟离氏标帜为会稽堂。 】 sfv{z!mo
我认为“河南锺离山的被发现,在当今锺姓史的争论中所起的作用,就如拨云见日般一片光明。”(见拙文 《颍川锺离山是怎样被发现的?》) 因为它的发现证明了四点:一是,锺离之地指的是锺离山而不是锺离国,因为伯州黎是楚国大夫,他不可能食采于锺离国,而锺离山在楚国;二是,有了锺离山,才让伯州黎的后代伯簠避难改姓为锺离簠有了依据,也让他和他的后代有了长期的栖息居所;三是,让在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宋国被灭时宋康王的第三子、时年48岁的烈公为避亡国之难从商丘睢阳奔豫州锺离山,有了合理的解释;四是,为证明《文选》所述的烈公于-286年在锺离山改姓为锺离而不是改姓为锺,增加了可信度;因为烈公来到锺离氏的地盘锺离山避难,依据当时的形势,只能溶入当地,当应改姓为锺离,不可能改姓为锺(见拙文《“颍川锺姓”有没有“烈系”?》)。 2Bf]#l{z
(二)、《钟姓史话》的烈公立姓为“钟” EmUA38
《史话》说,伯州黎奔楚后,他的食采邑是在安徽的锺离国(今凤阳临淮关)。烈公在公元前286年宋国亡而逃奔颍川许昌,因宋康王曾封他于锺邑(锺城),遂在许昌改子姓为锺姓,在中原大地竖起了第一面锺姓大旗,即生于公元前334年的黄帝60世的烈公是钟姓始祖。 ,1}c% C*,Q
(A)据《文选》,位于今安徽凤阳临淮关的锺离国,与楚国一样,是个诸侯国。但是,楚国在公元前445年灭了锺离国。而伯卅黎居楚时间是公元前576年至楚灵王元年(公元前540年),见前述,那时锺离国还没有被楚国灭取,所以楚王不可能在那时将大夫伯卅黎食邑于锺离国,只能食邑于楚国的锺离山。 gW[(gf.oo
在这里,我不妨再探讨一下另一个人公孙黎(锺离)能否食邑于锺离国。 j~IX
我曾经在《鍾氏真的有统为一源的启姓鼻祖吗?》和《对编写中华钟氏宗谱源系的思考和建议》中推算过,假定郧公锺仪在楚共王七年(-584)被楚王封为郧公时他当年60岁,则锺仪约生于公元前644年;《考证》说公孙黎生锺仪,则锺仪的父亲公孙黎约生于公元前674年;即他们“父子”都是楚国的官员,但都是出生在楚国于公元前445年灭了锺离国之前200多年,是不可能食邑于锺离国的。即《考证》说公孙黎(锺离)食邑于锺离国不可信。 Ch~2w)HAA
当然,也可以按《考证》的数据 “宋昭公元年(前619年),宋桓公曾孙、襄公之孙‘公孙鍾离’(原名公孙黎),因王宫内斗避乱仕楚,食于鍾离之邑(今安徽省凤阳县)”来推算:假定公孙黎在公元前619年避乱仕楚时为30岁,则他约生于公元前650年,是出生在楚国灭掉锺离国之前200多年,也是不可能食邑于锺离国的,即同样也证明了《考证》说公孙黎(锺离)食邑于锺离国是不可信的。 EPE9HvN
公孙黎其人其事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我姑且不谈,单就他没有食邑于锺离国来看,他又怎能姓锺名离呢? h*2NFL~#
(B)《文选》的作者钟敬和先生在其文章《从首创宗谱说起,看后来锺谱演变》中认为,《史话》说的是错的,因为《史话》采用了错误的《锺氏渊源校正本》。(注:敬和先生还在文章中运用历史,证明“宋康王曾封烈公于锺邑”完全经不起推敲,在拙文《锺姓谱的源流演变和我的编谱感受》中已有引述,此略)。《锺氏渊源校正本》和《颍川锺氏族谱》的作者是粤东的钟姓谱史研究爱好者,他们是兴宁的锺泽民先生、蕉岭的锺汀剑先生、大埔的锺用渣先生等人,其中锺泽民先生早在2002年就已经承认了该书该谱的错误。因为锺泽民先生与钟敬和先生是由于研究钟姓史而结识为朋友,常有书信往来;钟敬和先生在其《评<汇报>》中,是这样说的: sSM^net0
[锺泽民于2002年8月给我送来《锺氏渊源校正本》。我信复锺泽民说,烈公有何道理封到当时鲁国中部之地泰山附近锺城(锺邑)呢? 泽民复我:我知不妥,是锺用渣要这样。 显然《锺氏渊源校正本》的作者尚未有统一意见(就写入书中了)。 泽民说:烈系是他们三人提倡的,是因为锺离山不存在,我们走访了许昌志办,问锺离山在何处?许昌志办的郭宪周先生复:“许昌平原,没有锺离山。” 因此,我们把烈公封锺邑为锺姓始祖。(注:因为今天找不到锺离山就推翻老谱,必然要出问题!) 1m52vQSo3l
而锺用渣于2004年9月送来由用渣、汀剑、泽民等于2000年仲秋月合作的《颍川锺氏族谱》说,烈公奔豫州……传至四世祖气公在汉高祖时,以曾祖烈公曾封于“锺邑”,遂以封地“锺”为姓。 eB$S d
正因郭宪周先生的回答,致令锺用渣提出“烈公受封锺邑大夫”,且置锺邑地在今山东泰山附近锺城。但是校而不正的《锺氏渊源校正本》却为《锺姓史话》所采用。然而“烈公受封锺邑大夫”只能骗到《锺姓史话》,而骗不了历史。 M+mO4q6
按运亨、运丰兄弟(气公之子)的首创宗谱:“烈公奔豫州锺离山为伯州黎食采故地遂复姓锺离”才是正确的。] _qZ?|;o^
因此,我采信了《文选》,而没有采信《史话》,就是:烈公在锺离山立姓为锺离,而不是立姓为锺(见拙文《“颍川锺姓”有没有“烈系”?》)。 ^+hqGu]M
(C)《考证》的烈公是钟接之长子 Vh WF(*
《考证》说公孙黎(锺离)食邑于锺离国;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公孙黎仕楚而不是仕锺离,那时候楚国还没有灭取锺离国。上面已经说了。 COF_a%
那么,《考证》的“接生烈、晏”,正确吗? 由于它依据的是清朝的《祖名歌》:接生烈,但《祖名歌》是错的;它又依据《史话》:接生晏,是正确的。所以《考证》的“接生烈、晏”是错的。就是说,烈公不是钟接公的长子。 iL%Q@!ka
由前述,《祖名歌》和《锺氏渊源校正本》《史话》都有许多错处,如果我们不加分辨就直接引用,岂能不错? <d$L}uQwg
综上,我相信烈公是在公元前286年于锺离山改姓为锺离,而不是改姓为锺。 SP,#KyWP0)
|)7dh B
三、气公的出生年份 YL$#6d
前已说过,烈公出生于公元前334年。气公是烈公的曾孙,气公他又是生于何年呢? Od?M4Ed(
我在《对编写中华钟氏宗谱源系的思考和建议》谈过:“我们通常将钟姓始祖气公的出生年份定为公元前225年,其依据是多数谱说‘汉高祖入关时气公年方二十’,汉高祖刘邦率军进入关中是在公元前206年10月,推算气公是生于公元前225年;如果按少数谱说‘汉高祖入关时气公年方三十’,则气公应该是生于公元前235年;依我的理解,气公生于公元前235年可能会更合理。” .fQ/a`AsU
我为什么说气公生于公元前235年可能会更合理呢? 我是这样理解的: }3"FQ/6C
据《文选》,62世锺离叶公在秦置颍川郡时(公元前230年)见锺离山居所山清水秀其形如锺为两间淑气所聚,遂改复姓锺离为单姓锺,叶公妣姜氏生一子锺气。 如果按“汉高祖入关时气公年方二十”来理解,气公应生于公元前225年,在叶公于公元前230年改姓时,气公还没有出生,钟姓谱就应该只定叶公为始祖而不会定后来出生的气公为始祖。而事实是,钟姓谱大都定气公为始祖,所以说气公生于公元前225年是值得推敲的。 R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