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最新帖子会员列表统计排行
主题 : 钟胜:钟姓源流探索和编谱宗旨的迷失
txyzwh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2
精华: 0
发帖: 285
铜币: 284 枚
威望: 198 点
贡献值: 45 点
银元: 0 个
注册时间: 2010-05-10
最后登录: 2023-12-20
楼主 发表于: 2016-06-01  

钟胜:钟姓源流探索和编谱宗旨的迷失

     钟姓人在近二十年来对自身姓氏源流的探索和讨论,不管是对姓前源流的追溯方面还是姓后源流的修正方面,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这个探索和讨论,对比其他姓氏,就其活跃的程度而言,无疑是排在前列的。有的人所以对这些成果不满意,或者是因为他急于想得到最终结果,或者是因为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与希望。  而对如何编写《中华钟氏宗谱》的姓源问题则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争论,表现了我们对编宗谱的宗旨迷失。 o; a:Dd  
1 2++RkL#  
     我能看到的东西不多,主要是“五本书”及网上的文章,即使就是这些书和文章,其成果也已经是不容小视。本文就此谈点看法。 sbkQ71T:  
`i) 2nNJ"  
     首先,我认为,“五本书”都是作者们对钟姓源流的探讨,是他们个人的总结,不是钟姓人集体的总结,而出版《中华钟氏宗谱》才算是钟姓人的集体总结,但这个集体总结目前还没有面世。其次,对个人的探讨出现的错误,我们都能理解和谅解,但对集体总结即《中华钟氏宗谱》出现的错误,尤其是源流方面的重大错误,人们就无法原谅,特别是在有人对集体总结中的问题提出质疑,“集体”又无法正确回应而且还要坚持时,就更难以原谅!  所以,我认为再推迟它几年才出版有更高认可度的《中华钟氏宗谱》,不是坏事。 LH 3}d<{  
{CG_P,FO  
     钟姓是目前全国人口排名第56位的大姓。钟姓的谱史和其他“百”姓一样,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其中世系的虚增与缺漏,以及钟姓到底是多源还是一源的问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烦恼。“五本书”为我们排解其中大部分的烦恼提供了帮助,做出了贡献。 )0vU k  
$mmup|;(  
     一、“五本书”的贡献 \I-#1M  
HmfG$Z  
     2000年钟蔚伦著《钟姓史话》、2003年陈瑞松著《锺姓通谱》、2006年锺春林著初版《锺姓源流史》,我们通常称为“三书”;而2010年锺春林著再版《锺姓源流史》、2012年锺敬和著《锺史文选》,我们通常称为“二书”。“三书”加“二书”,我们称之为“五本书”,它们都是“钟姓多源论”的著作。“三书”的代表作是最早的第一本书《钟姓史话》,“二书”的代表作是最近的第五本书《钟史文选》。锺春林的再版《锺姓源流史》是对初版《锺姓源流史》中错误的自我纠正,经过对比学习,我认为《钟史文选》也是对《钟姓史话》中错误的纠正。 Sd/?&  
YIt & >  
     (一)“五本书”一致的地方 p^nL&yIW,%  
     “五本书”将颍川锺姓分为两系,是46世宋桓公的两个儿子的后代:47世宋襄公兹甫产生了气系,宋襄公的弟弟子遨产生了接系。“五本书”在世系的表达上(注:我在这里强调的是世系)也完全一致,包括对姓前源流的世系追溯方面以及姓后源流的世系修正方面。 "vCM}F  
<^~FLjsfg  
     (1)、对姓前、姓后源流的世系修正。得到的共同结果是: *%w6 9#D  
    ① 47兹甫 …… — 58僻兵 — 59偃 — 60烈 …… — 63锺气(钟姓始祖) …… — 70桂 …… — 83贤 …… — 95武 …… — 106“象洞十四祖”……  Ok7t@l$  
    ② 47子遨 …… — 50伯州犁 …… — 53伯簠(锺离簠)…… — 58锺离昧 — 59锺接(钟姓始祖) …… — 68皓 …… — 70繇 …… — 81宠 …… — 95全慕 …… 1aVa0q<  
'bGX-C  
    (2)、纠正了《汀州谱》中大量地移傍作祖、世辈颠倒和被搞乱了接、气两系的世系。 +;g {$da5  
    ① 60世烈公不是59世接公的长子,而是59世偃公之子。 Om'+]BBN  
    ② 《汀州谱》的排序是“若以气公为1世,理公则为91世”,“五本书”则是“气公为1世时,理公为44世”。即《汀州谱》虚增了一倍的世系,被“五本书”纠正了过来。 6$a$K,dZ  
9`jcC-;iv  
     (二)“五本书”不一致的地方 - K%,^6  
      然而,“五本书”在内容的表达上却有许多差别,即他们有不一致的地方,具体说就是“二书”与“三书”有所不同,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我认为这是“二书”对“三书”错误的纠正: !UOCJj.cA  
{8,<ZZ_  
    (1)、50世伯州黎的食采邑,“二书”说是在锺离山(今河南许昌长葛县石象乡封升岗)而不是“三书”说的在钟离国(今安徽蚌埠凤阳县东北临淮关)。 v%k9M{  
JXG"M#{  
    (2)、颍川钟姓两系(气系和接系)的发源地,“二书”说是在钟离山,而不是“三书”说的在钟离国。 h mx= 35  
fPi3s b`}  
    (3)、颍川钟姓两系(气系和接系)的始祖,“二书”说气系的始祖是63世气公,“三书”说是60世烈公(称烈系)。但对接系始祖,“三书”与“二书”都认定是59世接公。 fP tm0.r  
50TA :7  
    (4)、“三书”说“烈公在-318年被封为钟邑大夫,以邑为姓”,“二书”认为这是错的,因为“三书”依据了广东粤东地区几个钟姓谱史研究爱好者的错误谱书《锺氏渊源校正本》和《颍川锺氏族谱》(锺敬和先生在《评汇报》中说,《锺氏渊源校正本》的作者承认了“钟邑大夫”是错的,是因为他们当时找不到锺离山而探讨改用“钟邑”替代)。“二书”认为,颍川钟氏的发祥地是钟离山;据《钟史文选》作者对许多老谱的研究后认为,60世的子烈公从未被封钟邑大夫,他是宋康王的第三子,因避难于钟离山改姓为钟离,而不是改姓为钟,因此烈公不是钟姓始祖(此系始祖应是63世钟气公);遵老谱,此系应称为气系,不能称为烈系。 >-_d CNZ  
RjF'x  
    (5)、83世钟贤公为避时乱,是在扬州而不是在许州持谱率家过江求安谋生成为入赣入闽开基祖。他的儿子钟朝(字会正)是贤公在公元422年入住福建宁化石壁村后,于公元423年12月在石壁村出生的,生钟朝的是贤妣黄氏(即贤公只有妣黄氏没有妣马氏,而“三书”说贤公还有继室马氏)。 PkE5|d*,  
,:~0F^z  
    (三)对“五本书”的评价 q#Zs\PD  
      至今,在网上,我还没有看到过有人对“五本书”做过综合评价。我的评价是:上述(一)“五本书”一致的地方,是我对“五本书”的正面评价;而上述(二)“五本书”不一致的地方,是我对“五本书”的对比评价。通过对比评价,我认为“二书”对“三书”错误的纠正是一个明显的进步,是值得肯定的。但这并不说明“二书”说的都对,有可能只是本人能力所限未能发现其中的错误而已。当然,网上也有对“三书”的质疑声音,但都是只破不立,只是质疑其有错而没有可替代的正确内容和有力证据,或者只有探讨性的证据而难以纠正其质疑。所以,“二书”尤其是《锺史文选》,仍然是目前最值得肯定的钟姓谱史研究著作。 x:vu'A  
-[= drj9I  
      当然,也有人对“五本书”作了全面的否定,这只是个别的例子。例如,广东蕉岭县锺怀庆先生早在2011-10就对“三书”进行了质疑,他的文章《对锺姓源分“烈、接两系”的剖析》,对“三书”的姓前源流作了全面的否定,但那些被他否定了的东西他却未能在其文章中拿出肯定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而最典型的如钟亚山先生,他在2016-1-26于“颍川钟氏网>钟氏论坛>百家争鸣”栏目文章《再談姓源》的4楼说,我在《烈公和接公之谜》中所说的“五本书”的内容“都是早已公諸于衆,衹不過是一些毫無史證和矛盾百出的故事而已”,即“五本书”都错了,只有他是正确的。作为中华锺氏宗亲总会名誉会长的他,坚持要执行“钟姓一源论”,但又不对他为什么要在前年推出“一源2.0版”代替“一源1.0版”,以及去年又推出“一源3.0版”代替他的“一源2.0版”,作出交代和说明(见拙文《试论钟姓源流的版本》),却硬要我们接受它。 ms($9Lv/  
}pk#!N  
      所以,我根本不相信,钟蔚伦(江西)、陈瑞松(河南)、钟春林(福建)、钟敬和(广西)他们分布于全国各省,花了几十年时间著作出来的钟姓谱书,都只是“毫無史證和矛盾百出的故事”!对亚山先生的这种“我说行,就行,不行也行;我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行事风格和抬己贬人的评价,我当然不可能认同。对此,我在拙文《试论钟姓源流的版本》、《再谈姓氏的源流和始祖》、《亦谈始祖亦谈“爹”》、《对探讨姓源的严重误导》、《“争面子”和“争里子”》中已经说过了。 }>^Q'BW;65  
+$xeoxU>;  
      二、几年来编《中华锺氏宗谱》的宗旨迷失 tx"sH]n  
LA_3=@2.H  
      网上文章称,2008-9-23中华锺氏宗亲总会在广东惠东县召开的第五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通过了两项重大决议:(1)在锺姓故里 ———— 河南省长葛市兴建“中华锺氏总祠”(现已在建); (2)编纂《中华锺氏宗谱》,将祥细介绍锺氏姓源,并决定统一锺氏辈序字派推行全国(至今无法出版发行)。显然,办第一件事的关键是钱,因与本文无关,不谈。办第二件事的关键是人,而且负责编纂宗谱的负责人必须正直无私,才能办好,否则就会发生对编谱宗旨的迷失,八年来的编谱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e{;OSk`x  
`r5 $LaD  
     我不知道编宗谱的负责人是谁,但从网上的文章透露,刚一开始,就提出编宗谱要以《钟姓史话》为纲 ———— 既然是以它为纲,那这本书不就代替了宗谱了吗?———— 这是不得人心的、推行个人迷信而致的宗旨迷失!这次迷失期有五年。发现问题后,于是就有了2014-3-17在广州花都举行宗谱编纂工作会议,但随后抛出《会议纪要》推出了以一源论来编宗谱,全面否定《钟姓史话》和多源论,决定以鍾仪公一统天下钟姓,将烈、晏两系定为鍾仪的直系后裔,还有人说“此会是一次化解分歧、争议,凝聚共识的会议;也是一次在鍾姓源流、历史等问题上,拨乱反正、正本淸源的会议。此会对于下一步编修‘宗谱’之进展,具有转折点(或曰里程碑)之意义。”这是更加严重的更不得人心的宗旨迷失!因为其中夹带了更多的私货! 某些负责人要以自己的一家之谱或者一地之谱去代替《中华锺氏宗谱》,要将自己一个人的或几个人的观点凌驾中华锺氏500万人之上!这次迷失期至今有三年。所以,我认为这应该是总会领导疏忽、组织不健全甚至用人不当而致的宗旨迷失! !3mA 0-!+  
@prG%vb"  
     事实上,在提出“以《钟姓史话》为纲”的宗旨时,钟敬和先生坚决反对,而且理据充足(见《锺史文选》)。在花都会议提出“以鍾仪公为华夏鍾氏启姓始祖”的“一源论”宗旨时,我敢肯定当时的会上就不可能对此取得一致的意见,肯定会有反对的声音。现在终于有人出来见证2014-3-17广州花都会议及其《会议纪要》的出笼过程 ———— 见2016-4-18发表于颍川钟氏网>钟氏论坛>百家争鸣的文章《還原花都會議真相》———— 完全证实了我的推断(见拙文2015-6《对急于执行“锺姓一源论”的反思》)。 企图用一本书或一种探讨去代替《中华锺氏宗谱》,能不出问题吗? 从2008年至今(2016-5),某些负责人将编谱工作引入歧途,尤其是以并没有得到大家认可的“一源论”来编宗谱,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不是宗旨迷失是什么?!  A*. /,KT  
YY?a>j."a  
    三、对宗旨迷失的原因分析 ;!o]wHmA  
sS&Z ,A  
    (一)人为的原因 !zPG? q]3  
cJM:  
    那么,编《中华锺氏宗谱》的宗旨应该是什么?非常简单,就是编一本钟姓人都基本满意的能为大家接受和认可的宗谱。当然,宗旨虽简单,做好却不易!  mrm^e9*Z  
DjU9 uZT  
    有人说,钟姓人有“多源论”和“一源论”之争,对谁是始祖大家的意见都无法统一,怎么个编法? 这确是事实。  正如我在《亦谈始祖亦谈“爹”》中专答钟亚山先生时所说的,多源论认为钟仪不是钟接和钟气的“爹”,而一源论认为钟仪是钟接和钟气的“爹”(注:这个爹指的是具有直系血缘关系的钟姓始祖)。举例:多源论者如接系后裔钟蔚伦先生只认59世钟接为爹,气系后裔钟敬和先生只认63世钟气为爹,他们都不认钟仪为爹;  而一源论者如钟亚山先生也是气系后裔,他不但认63世钟气为爹,还认锺建为爹、钟仪为爹 ———— 这是因为亚山先生坚持“钟姓一源论”,而“一源论”的世系排序是将“多源论”的几个源系的始祖链串而成的,它就是“钟氏一源世系表”: U. AjYez  
2<&Bw2  
    【“钟氏一源世系表”: 47宋襄公兹甫 — 48(公子御?)— 49公孙黎(锺离,钟姓始祖)— 50锺仪 — 51( ? )— 52锺建 — 53锺子期 — 54锺信(鍾离信)— 55鍾离磬 —......— 鍾离昧 — 鍾离接(鍾接)— 锺烈、锺晏】。 ;})5:\h  
9ukg}_Hx  
    将它与前面的“一(一)(1)”气、接二系吊线做对照,我们就不难发现多源论与一源论的区别有多大! 这也是我们编宗谱的最大障碍! &U+ _ -Ph  
7iHK_\tn  
    我在上面评价了多源论者,那么,我又是怎样评价一源论者呢? f<+ 4rHT  
=n^!VXaL]]  
    一源论的研究者们,如钟扬山先生、钟大元先生、钟广贤先生,他们为求证钟姓是一源的,在古籍中花了许多精力和时间进行研究;对他们的付出和劳动,不管最终是否正确,我认为他们的探索精神都是值得肯定的。我对他们的研究明确地持支持的态度。  至于同为一源论的钟亚山先生,在他的《关于宗族姓氏起源及钟姓肇姓源流推究论证》和《關于锺氏姓氏源流論證》中,他没有对他文章中推出的“一源2.0版”和“一源3.0版”的世系(请注意,我在这里强调的是世系)做任何的论证,也不做说明,看不出他做了怎么样的研究,所以,我不认为他是研究者,而是一源论的鼓吹者。  学术研究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我们要尊重研究者的劳动,不管其劳动成果是否有效是否正确。问题是,在多源论与一源论的争鸣谁是谁非尚无结论之前,即他们的研究成果 ———— “钟氏一源世系表”,尚未得到充分证实的情况下,就被钟亚山先生他们在2014-4-17的花都会议后的《会议纪要》指定用来编写将在2016年出版的《中华锺氏宗谱》,那肯定是错的,就如上面所说,这是不得人心的!对此,我在《对急于执行“锺姓一源论”的反思》中,已经说过了。作为研究者的他们按理不可能直接影响我们的编谱工作,但是,决策者却能直接影响我们的编谱工作!  故此,决策者的能力尤其是他的人品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这关系到这项事业的成败! MYBx&]!\  
QKN<+,h!z>  
    显然,我们不能将研究者和决策者相提并论混为一谈。 然而,研究者通常会积极配合决策者,甚至有的研究者同时又是决策者,则他就有可能成为急于执行“锺姓一源论”的积极推手。我估计,《会议纪要》完全有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笼的。 o7B[R) 4  
t9&c E:n  
    (二)历史的原因 8 #ndFpu  
|Iu npZV  
    钟姓人为什么会有“多源论”和“一源论”之争? 这里有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因素。大家都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当前人开启了一个姓氏,后来的外姓人会因为某个原因改姓而加入这个姓氏,则这个姓氏就变成为多源的,而且后来的改姓人与第一个启姓人没有血缘关系。据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钱文忠教授主讲的《百家姓》,几乎所有的大姓都是多源的,其中就包括了钟姓。同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是先有姓氏,后有宗谱。后人编谱,知道自己的源头的,就照实编,同姓人因为始祖不同其谱系必然不同,这就是多源的宗谱(例如钟亚山先生所推崇的孔姓,孔子那一源叫“真孔”,其他的各源就叫“伪孔”,可以肯定,“真孔”的宗谱和“伪孔”的宗谱,其源头即始祖是各不相同的。毫无疑问,孔姓是多源的);不知道自己的源头的,就参照别人的宗谱去编或者找历史上同姓的名人去编,其结果就完全有可能将同姓各系的始祖都排到自己的谱系中去,最终编成了一源的宗谱。我估计各地的钟姓谱就存在着这两种可能,于是引发了“多源论”和“一源论”之争。 V{|}}b?w?  
x^"E S%*  
    根据学者研究,中国之有“族谱”,可以追溯到周朝。在隋唐之前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垄断的世家大族修谱之风就很兴盛,以作为门弟、选官、继承、婚配的依据。但是经过唐末和五代十国战乱之后,门阀世族被破除而不复存在,世家大族的族谱大都散佚无存。宋代开始,一种由士大夫书写的体例规范的私家族谱(如欧阳修和苏洵所创造的“欧苏谱例”)因为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开始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且修谱之风南方盛于北方;但是,由于紧随其后的大规模的元朝灭金灭宋的战争,以及元人严厉的禁谱毁谱,又使这些谱牒被焚之一炬。清人钟丕谟先生说“旧谱遭元季之乱,留存者仅仅百之一二”!  到了明朝中叶,皇帝允许民间建祠堂,各地祠堂乘风兴起,宗族活动随之盛行,也催生了民间联宗修谱的热潮,且大都以宋朝模式为蓝本;就是说,明清朝廷虽然没说禁谱但也没鼓励民间修谱实际是放任不管,民间修谱活动自然如野火春风。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各姓族谱大多为明清民国时所编修。这时不受朝廷监管的民间编修的族谱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平庸的旧谱做了许多修改,而且攀附望族、随意上溯,附会嫁接、乱认先祖,世系混乱、真假难分,文字中着力隐恶扬善、几乎代代非富即贵、满纸都是歌功颂德。 >7!6nF3x,  
<Sz52Suh>  
    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第一次修纂族谱的时候必然是以口述资料作为主要依据。但口述资料有明显的局限,这主要表现在:1、依赖口头流传记忆的系谱,一般只能讲述当时最近几代先祖的世系关系,对更早的祖先的世系关系往往是不清楚的;2、口述记忆一旦成为文字的记录,后来的编撰者就总是企图把原来口述的痕迹抹掉,并把中断的世系接续起来,把缺失的祖先名讳补上。显然,这样的整理补充,大多带有后来编撰者的意图,很难保证不会失真。因为上述原由,所以会有许多不实的内容出现,往往会真伪参半;特别是对于近世祖与远世祖之间关系的追溯是不可能依靠回忆所能查清的,于是他们便用“考据订正”的手段,将历史上的名人世族放在远代祖与近世祖之间,在谱系上加以推衍糅合和附会嫁接来完成,甚至有意增加世辈制造假像以炫耀本族人口的繁荣兴旺,致使真伪莫辨,常常造成移旁作祖甚至世辈颠倒的怪现象出现。这个情况尤以明清民国时所编修的族谱为最。这是中国许多姓氏族谱都有的通病。 5XuT={o  
)CX4kPj  
    我们可以试想,钟姓的旧谱是否也符合上面所述的特点?  在“多源论”和“一源论”的争论中,是否都注意到这些问题?  特别是“钟氏一源世系表”,是否也有类似的问题? 0-LpqX  
C^ Q tSha  
    无疑,族谱是一种复杂的民间文化载体,它既存在着可靠的一面,如家族迁徙的原由及其种姓遗传与演进的记述(尽管有变异不可能很精确),能满足如遗传学和移民史研究的需求;也存在着不可靠的一面,集中表现为在族谱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攀附显荣、扬善隐恶的常弊。如果把族谱上这些攀附了显贵名人官位爵号的“记载”都当成是真实的可靠的话,我们就会犯常识性的错误。 o!:8nXw  
b 1&i#I?{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研究和续修族谱,目的是要还原历史真实,其中最主要的应该让吊线世系和源头始祖符合历史,正确地反映历史事实,才有其利用的价值 ———— 以便对相关的学术问题或史料进行补充、考证和鉴别;同时通过序昭穆兴礼让,促进亲情团结。 "<}&GcJbz  
Z%GTnG|rG  
    很不幸的是,有人(包括前人和今人)对研究和续修族谱并不持这样的态度,他们要继承或保持明清民国时编修族谱的风格,用“考据订正”的手段,将历史上的名人世族放在远代祖与近世祖之间,在谱系上加以推衍糅合和附会嫁接,或者将外源并入本源以增加人口基数以显示本族人口的繁荣兴旺。清朝时的钟姓《汀州谱》是这样,今天的一源论是否也有这层意思? 1!pa;$L  
2+Px'U\  
    现代有人修改了旧谱,既不标明修改者的姓名时间地点,也不说明修改的资料来源和依据,甚至还自以为是地为每一位世祖加上了明确的生卒年份且精确到年月日时,例如,2015-12-10发表在“颍川钟氏网>钟氏论坛>钟氏源流”栏目下的两篇文章《接公脉系》和《烈公發祥源流》,可说就是典型,试问我们能找到每一位世祖都有明确的生卒年份且精确到年月日时这样的旧谱记载吗?经过这样的画蛇添足,谁敢相信文中的源流脉系是真的? <foCb%$(?  
2F%W8Y 3  
    同样,旧谱中也有许多记载值得怀疑,例如,宋朝之前的各世祖,非富即贵,几乎代代为官,极少平民。这难道都是事实吗?  所以,我认为,我们所编的《中华锺氏宗谱》,重点应该放在保证源头始祖和吊线世系的准确性上面,不应该在宗谱中将重点放在官员身上,更不应该将他们(各代世祖)是否为官员而作出区别对待。对那些现代的官员,更不宜用许多页面为之树碑立传,否则,这样的宗谱就成了官员谱而不是平民谱了。  0Ok,oW {  
iHf-{[[Z  
    四、《中华锺氏宗谱》怎么编 2_Wg!bq  
Z):n c% S  
    “多源论”和“一源论”到底谁正确? 我不敢肯定,因为我没有这样的水平。但是该怎样编宗谱,是每个钟姓平民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的。因此,我曾经提出了一个折衷的可以兼顾“多源论”和“一源论”两方面群体及其他群体的方案 ———— 先编一本各源各表的《中华各地锺氏族谱集》———— 让各源各系各自表述自己的源流,发放给大家参考;经过几年的探讨争论之后,将各地的意见(例如,最近颍川钟氏网文章《還原花都會議真相》中的“建議”,就是其中的一种意见)进行集中综合,再来考虑怎样去编纂《中华锺氏宗谱》,这应该是一个可行的办法。这里,先编出一本各源各表的各地锺氏《族谱集》发放到各市县镇,基本上达到每一千人一本,我认为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丢掉这一步,就完全有可能发生第三次编宗谱时的宗旨迷失! 9h/>QLx  
I@Xn3oN  
    我对文章《還原花都會議真相》不感兴趣,因为花都會議已经是历史事实。但一定要吸取花都會議的教训,关键是要解决会议内容与会议纪要不对版的问题,以及清算《会议纪要》的影响和流毒,不要在今后再重犯类似的错误!  但是对《還原花都會議真相》中的“建議”,我认为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这个“建議”是值得重视的(当然,其内容似有修改的必要),它对解决“多源论”和“一源论”之争无疑提供了一个方法或思路。 '0$?h9"  
D>Gt]s  
    附《還原花都會議真相》中的“建議”内容如下: T[= S$n -'  
【 (一)圍繞下面五個要點搞清相互關系; FWH}j0Gj|  
    1、宋國公孫鍾離有無逃奔楚國并任楚國大夫? IV lf=k  
    2、公孫鍾離是否就是伯州犁? nm7;ieMfr  
    3、鍾儀的父親是否公孫鍾離? ' qdPw%d  
    4、鍾烈是宋國公子還是鍾接的兒子? @aQ1khEd  
    5、鍾接是否鍾儀之後裔? C"lJl k9g^  
   (二)在确認舉證的問題上,必須遵循以下五項原則: g%u&Zkevx  
    1、族譜與正史(典)有矛盾的,以史(典)爲準;史:指傳統正史:《春秋左傳》、《廿五史》、《資源通鑒》。典:指國家出版的《詞海》、《辭源》、《漢語大詞典》、《四角号碼新詞典》。除此以外,不能作證; B2Xn?i3 l  
    2、新譜與老譜的記載有矛盾的,以老譜爲準; dD<fn9t  
    3、譜中的序言、源流史文與世代表、吊線圖有矛盾的,以後者爲準; l!#m&'16"  
    4、“下遊”譜與“上遊”譜的記載有矛盾的,以“上遊”譜爲準; 1<ro7A4hK  
    5、少數譜與多數譜的記載有矛盾的,以多數譜爲準。 】 CF|]e:  
y*{Zbz#{  
    江西會昌县锺剛浩先生2016-4-28发表于颍川钟氏网>钟氏论坛>百家争鸣的文章《中華锺氏<宗譜>與姓源辨析》,是我在颍川钟氏网上至今所能看到的最有水平的论文之一。他的辨析入木三分,颇有见地。但我在这里暂时不对该文作评论,只是就其文中所提的編修《宗譜》必須堅持“三大原則”来看,我认为这也为解决“多源论”和“一源论”之争又提供了一个思路方法,现抄录如下: qS&%!  
~OePp a\  
    【凝聚共識要有共同的原則基礎,當前(为编《中华锺氏宗谱》)之所以出現意見的尖銳對立,根源在于用什麽原則去編修《宗譜》,大家尚未達成共識。在一次又一次舉辦的編譜工作會議或研讨會上,對編譜原則基本上沒有進行過深入研讨,而是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引經據典上,從故紙堆裏找論據,各執己見,互不相讓。衹有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條理化,在編譜原則上達成共識,才有可能化解矛盾,同心協力去實現預定目标。 9dMrgz&'  
    經過深入思考,我們認爲: 9 2MTX Osp  
    一是按照多數族譜和姓史研究成果認可的原則編譜。沒有多數或大多數宗親認可,編印出來的族譜可能變成廢紙一堆。 vzF5xp.  
    二是按照同姓一家親、天下锺姓一家人的原則編譜。凡是锺氏,衹要有意願參加,我們均持開放、包容、歡迎的立場。作爲泱泱大姓,應有這種寬廣胸懷。 EQqx+J&!  
    三是按照求同存異、相互尊重的原則編譜。求大同、存小異,尊重各自族譜和研究成果,客觀記錄不同世系和觀點,一時難于解決的問題留給後人繼續探讨。 kt4d; 4n  
    上述三大原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缺一不可。】 _2btfY1U  
1b8p~-LsU  
    我想,《還原花都會議真相》中的“建議”,和《中華锺氏<宗譜>與姓源辨析》中的“三大原則”,都为解决《宗譜》的姓氏源头和始祖之争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方法,很有参考价值,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上述方法都是在大家的意见一致的情况下才有其可行性,在目前“多源论”和“一源论”存在着如此严重对立的情况下,《中华锺氏宗谱》还能够在今年完成并如期出版吗? 我看很难。 :S$l"wrh\  
G8W#<1LE  
    当然,我们只要不怀私心,一定还会有更多更好的办法。例如颍川钟氏网钟子亮先生的文章《对钟氏源流问题的几点意见》,他对钟氏源流的五个问题提出了个人意见或个人结论,还是比较中肯的。然而,中肯的意见也未必能得到普遍的认同,从颍川锺氏网的反应文章来看,此文刚挂上网,钟亚山先生就立即发文反对,对钟子亮先生的意见加以否定。可以预见,不管谁怀疑或否定一源论,钟亚山先生就会跟谁急。所以,我始终认为,我的建议 ———— 先发放各源各表的《中华各地锺氏族谱集》供大家学习参考,发动群众用几年时间进行探讨争论,然后再集中意见去指导编写宗谱 ———— 应该是一个较好的办法。我相信几年后,今天的争论将会降温,人们会更加理性,那时候经过了自下而上的广泛讨论所编得的宗谱,其群众认可度肯定会比今天靠组织少数人自上而下所得的宗谱要高得多。 T]Nu)  
q9"=mO0J+  
    我在多个锺氏网站上对《中华锺氏宗谱》的编纂提了一些意见,是因为我是钟姓一分子,不希望看到面世的是一本错误的宗谱,并不是说我想要进入编谱班子。  所以,我要在此声明:我不想也不会进入编谱班子,也不会参加任何的与编谱有关的座谈会或其他会议;因为我没有研究过钟姓源流,所以就没有必要滥竽充数掺和其中。我定义自己是中间派,并自定任务,利用自己不认识总会和编谱班子成员的“优势”,站在自认为公正的立场,继续对“多源论”和“一源论”进行对比和质疑,充当一个评论员的角色。所以,我会尽量避免与编谱班子成员接触,并拒绝与此相关的与会邀请,也请他们尊重我的选择,让我的评论尽量中肯和客观。 K^r)CCO  
6 z,&i  
                                                                                                                                         广东龙川县 钟胜 2016-5-19
呼朋唤友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