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姓人在近二十年来对自身姓氏源流的探索和讨论,不管是对姓前源流的追溯方面还是姓后源流的修正方面,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这个探索和讨论,对比其他姓氏,就其活跃的程度而言,无疑是排在前列的。有的人所以对这些成果不满意,或者是因为他急于想得到最终结果,或者是因为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与希望。 而对如何编写《中华钟氏宗谱》的姓源问题则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争论,表现了我们对编宗谱的宗旨迷失。 %81tVhg
6] <?+#uQ
我能看到的东西不多,主要是“五本书”及网上的文章,即使就是这些书和文章,其成果也已经是不容小视。本文就此谈点看法。 ]JhtO{
c/g(=F__[
首先,我认为,“五本书”都是作者们对钟姓源流的探讨,是他们个人的总结,不是钟姓人集体的总结,而出版《中华钟氏宗谱》才算是钟姓人的集体总结,但这个集体总结目前还没有面世。其次,对个人的探讨出现的错误,我们都能理解和谅解,但对集体总结即《中华钟氏宗谱》出现的错误,尤其是源流方面的重大错误,人们就无法原谅,特别是在有人对集体总结中的问题提出质疑,“集体”又无法正确回应而且还要坚持时,就更难以原谅! 所以,我认为再推迟它几年才出版有更高认可度的《中华钟氏宗谱》,不是坏事。 :mg#&MZj<
T-<^mX[}
钟姓是目前全国人口排名第56位的大姓。钟姓的谱史和其他“百”姓一样,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其中世系的虚增与缺漏,以及钟姓到底是多源还是一源的问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烦恼。“五本书”为我们排解其中大部分的烦恼提供了帮助,做出了贡献。 !;R{-
VfZ/SByh7p
一、“五本书”的贡献 pw(`+x]
MN1|k
2000年钟蔚伦著《钟姓史话》、2003年陈瑞松著《锺姓通谱》、2006年锺春林著初版《锺姓源流史》,我们通常称为“三书”;而2010年锺春林著再版《锺姓源流史》、2012年锺敬和著《锺史文选》,我们通常称为“二书”。“三书”加“二书”,我们称之为“五本书”,它们都是“钟姓多源论”的著作。“三书”的代表作是最早的第一本书《钟姓史话》,“二书”的代表作是最近的第五本书《钟史文选》。锺春林的再版《锺姓源流史》是对初版《锺姓源流史》中错误的自我纠正,经过对比学习,我认为《钟史文选》也是对《钟姓史话》中错误的纠正。 % yJs"%
]v9<^!
(一)“五本书”一致的地方 A:p0p^*
“五本书”将颍川锺姓分为两系,是46世宋桓公的两个儿子的后代:47世宋襄公兹甫产生了气系,宋襄公的弟弟子遨产生了接系。“五本书”在世系的表达上(注:我在这里强调的是世系)也完全一致,包括对姓前源流的世系追溯方面以及姓后源流的世系修正方面。 _IgG8)k;
KDn`XCnk,
(1)、对姓前、姓后源流的世系修正。得到的共同结果是: } [75`pC~O
① 47兹甫 …… — 58僻兵 — 59偃 — 60烈 …… — 63锺气(钟姓始祖) …… — 70桂 …… — 83贤 …… — 95武 …… — 106“象洞十四祖”…… gu"Agct4
② 47子遨 …… — 50伯州犁 …… — 53伯簠(锺离簠)…… — 58锺离昧 — 59锺接(钟姓始祖) …… — 68皓 …… — 70繇 …… — 81宠 …… — 95全慕 …… %!eK"DKG^
Y
%<B, 3
(2)、纠正了《汀州谱》中大量地移傍作祖、世辈颠倒和被搞乱了接、气两系的世系。 }4bwLO
① 60世烈公不是59世接公的长子,而是59世偃公之子。 q.g!WLiI
② 《汀州谱》的排序是“若以气公为1世,理公则为91世”,“五本书”则是“气公为1世时,理公为44世”。即《汀州谱》虚增了一倍的世系,被“五本书”纠正了过来。 MJ7!f+!5
Ay2|@1e
(二)“五本书”不一致的地方 [[bMYD1eO
然而,“五本书”在内容的表达上却有许多差别,即他们有不一致的地方,具体说就是“二书”与“三书”有所不同,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我认为这是“二书”对“三书”错误的纠正: 6.By)L
Q 2tGe~H
(1)、50世伯州黎的食采邑,“二书”说是在锺离山(今河南许昌长葛县石象乡封升岗)而不是“三书”说的在钟离国(今安徽蚌埠凤阳县东北临淮关)。 ,q:6[~n
#s]]\
(2)、颍川钟姓两系(气系和接系)的发源地,“二书”说是在钟离山,而不是“三书”说的在钟离国。 MKQa&Dvw
;APg!5X
(3)、颍川钟姓两系(气系和接系)的始祖,“二书”说气系的始祖是63世气公,“三书”说是60世烈公(称烈系)。但对接系始祖,“三书”与“二书”都认定是59世接公。 ^ S%4R'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