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最新帖子会员列表统计排行
主题 : 钟胜:气公的始祖宝座能否“让”给烈公?
txyzwh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2
精华: 0
发帖: 285
铜币: 284 枚
威望: 198 点
贡献值: 45 点
银元: 0 个
注册时间: 2010-05-10
最后登录: 2023-12-20
楼主 发表于: 2016-07-14  

钟胜:气公的始祖宝座能否“让”给烈公?

       颍川钟姓有两系。 一系叫接系,钟离昧的次子钟离接在公元前201年于颍川长社改姓为钟,钟接他就是颍川钟姓接系始祖。但我在这里不谈他,本文只谈另一系。 E5.)ro=$  
       63世气公的曾祖父就是60世烈公。这一系钟姓,有人称为气系,有人称为烈系,也有人和稀泥,称叫气系或叫烈系都一样,因为他们在伦理上是爷孙。那么,真的是一样吗? 哪一种叫法正确? Pgb<;c:4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先要看看这同一个系里为什么会有两个“系”(气系和烈系)出现,以及这两个“系”是怎么来的,因为我们只有明白了“系”里的内容,才能确定是气系正确还是烈系正确。同时我们还可以探讨一下,站在气公和烈公的后代的角度,我们能否将气公的始祖地位“让”给烈公。 #j'O rD  
eBG7]u,Q  
pbAQf3  
     一、“烈系”的由来 ]yA| m3^2  
    《中华锺氏宗谱》编辑部搜集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锺氏族谱。锺刚浩先生是编辑部的成员之一,在他的文章《中华锺氏<宗谱>与姓源辨析》(后称《辨析》)中有这样一段话,引述如下:【 ……锺氏源自微子,繁育于宋、晋、楚等国,宋恒公御说系下分二支,一支直传至宋国末代君王偃之三子烈(有谱记为偃之三弟),另一支桓公曾孙伯宗仕晋,子伯州犁奔楚,传至项王将锺离昧次子接。 NNSn]LP  
       清康熙六年(1667年),闽人锺宗祚、赣人锺白凤在福建汀州作谱,时任汀州知县的辽宁铁岭人锺有闻为之作序,当时俱中进士的文俊、文杰兄弟亦参与其中。(注:文俊为全慕后裔,1590年曾为江西会昌滋大堂二修族谱作序:“稽余锺氏乃殷之后,至春秋时有名州黎者食采于锺离,子孙以邑为氏,厥后传世。至唐越国公族,遂大显于江西,而虔州郡县散居不一。”)他们各自带来江西宁都祠堂和福建武平象洞祠堂的族谱,宁都谱为接裔谱,武平谱为烈裔谱。他们将二谱合并,变为一源,从“接烈复叶气”开始,至象洞十四祖(毅密察刚理齐裕温柔中正发强庄),一共编了九十五世祖。至清雍正皇帝(1723-1735年)阐发《圣谕广训》时,锺氏族谱上出现《锺氏发源受姓始历九十五世祖歌》。汀州修谱和《祖歌》的出现,将接、烈视为父子,又传承了九十五代,在姓源和传承代数上出现重大谬误,对后世修谱产生恶劣影响,至今还难于消除。 c7S<ex,  
       1999年,广东锺泽民、锺用渣、锺汀剑三位宗贤,有感于烈接关系和传承代数的困惑,潜心研究史料和族谱,经过反复比对论证,共同发表了《锺氏渊源校正本》。虽然仅是一本小册子,但在锺姓史上却具有划时代意义。《校正本》对锺姓历史的有关记载不迷信、不盲从,实事求是,去伪存真,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一是确认烈、接的渊源不同,是二大系列;二是将烈公至象洞十四祖由九十四世校核为四十六世,使谱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二大难题得到化解。正如《校正本》的序前题诗:家乘混乱恨清迟,颍水双流误一支,此日编修归正本,免教后裔费猜疑。 .}2^YOmd  
       进入本世纪初,江西锺蔚伦宗贤经过广泛调查,潜心研究,反复考证,并吸收泽民等宗贤的研究成果,先后出版发行了《锺姓史话》、《江南第一宰相——锺绍京》和《锺姓源流史》等三部姓史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他的精辟论述,为新世纪全国各地新修族谱或撰写姓史专著所普遍采信。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三部专著发表以后,也引发一些质疑或反对的声音。我们认为有质疑或反对的声音,是一件好事而不是坏事,它有利于锺姓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真理只会越辩越明,事实只会越辩越清。我们中的任何人都不是圣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要不带偏见和先入为主,确实错了的东西都能改,就能在最大程度上凝聚共识,共襄修谱盛举。 P|c79  
       综上所述,中华锺氏的主体虽然同宗异源,但拥有共同的郡望“颍川堂”。接公和烈(或气)公,他们的姓前溯源不同,受姓时间不同,受姓地点不同,祖葬地不同,南迁始祖不同,发祥地不同,迁徙的路径也不尽相同。二千多年的锺氏发展史和锺氏族谱,充分证明接和烈(或气)是独立成系的两大族群。…… 】 ]w! x  
       我们知道,在“接烈复叶气”的排序中,钟姓旧谱几乎都是“以接公为始祖,气公为一世祖”的。这种说法确实不严谨,显得混乱,会让人摸不着头脑:谁是始祖? 是接公还是气公? 如果接公是始祖,为什么称气公为一世祖?  如果一世祖为气公,那接公还是始祖吗?  当排除了接公不在这一系之后,我们就只能在“烈复叶气”中去寻找始祖了。许多的钟姓谱史研究爱好者,如广东的锺泽民先生等三人于是便去找烈公的始祖证据。  &yWl8O  
      “锺蔚伦三访锺泽民而作《钟姓史话》”。锺蔚伦说,河南长葛县志记载“接公只生一子晏”,说明接没有生烈。锺泽民三人便有了“烈公曾食邑钟城为钟邑大夫,在公元前286年国破家亡时避难许州改姓为钟”的不实考证,并将其写入了《锺氏渊源校正本》,从而让烈公成为钟姓始祖。 `[7&tOvSk  
       既然《校正本》是烈系,《钟姓史话》照搬《校正本》,便有了《钟姓史话》的颍川钟姓“烈系”。后来陈瑞松著的《钟姓通谱》和钟春林著的初版《锺姓源流史》又照搬《钟姓史话》,于是在2012年之前,网上都是烈系,没有老谱的气系。因为《钟姓史话》发行全国,在2012年之前甚至之后,各地编族谱都照搬《钟姓史话》,只有烈系,没有气系;包括2005年钟春林先生主编的福建武平锺氏族谱在内,执行的都是《钟姓史话》称“烈系”(2006年出版的钟春林先生的初版《锺姓源流史》其实是福建武平锺氏族谱的浓缩本)。 O Y/QA  
       按照《钟姓史话》,“烈系”包含了如下信息: 6]7iiQz"H  
       1、伯州犁的食邑地在安徽凤阳的锺离国,不是在河南长葛的锺离山;  hyFq>XFo  
       2、烈公在公元前286年的避难地是在许州,他以宋国末代国君“偃”曾封他于钟城为“钟邑大夫”,而在许州改姓为钟。因此,他是钟姓烈系始祖; E WOn"   
       3、烈公之后的复、叶、气……各世都姓钟。这样算来,烈公的立姓时间比老谱的气公在公元前230年的立姓时间早了51年! }hEBX:-  
      当然,以上三点后来都被钟敬和先生的著作《钟史文选》所否定。 [\eUCt F  
<#LH L  
^[lg1uMW  
      二、气系的由来 /6b(w=pk  
      在锺刚浩先生的《辨析》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引述如下: MiAXbo#\  
     【 目前所见有文字记载的锺氏族谱,最早始于烈公的四世孙运亨、运丰的《首创宗谱》。在“首创宗谱序”中有如下文字记载,说明锺氏一族是“黄帝子孙及契之苗裔,商汤之世派,纣之庶兄也。食采于微,至周武王克商封微子于宋……至周赧王二十九年(-286年),齐湣、魏昭、楚项襄共伐宋而三分其地,偃公死之,三子烈奔豫州锺离山,为伯州黎食采故地,遂复姓锺离。烈公娶姒(音似)氏生复,复公娶姬氏生叶公。至秦寇周隐居锺离山,以颍川锺离山山清水秀,为两间淑气所聚,又为伯州黎食采之故,遂姓锺。叶公娶姜氏生气公,汉高祖入关之初,气公年方三十,知汉当兴,因世乱,严居不仕。世派托始源自气公,亦汉兴民方有谱,遂为锺氏一世大始祖。气公娶吕氏生运亨、运丰,运亨娶苏氏生文趣、文离,为中牟令;运丰娶姜氏生文义、文仪、文佳,为许州牧……”。在续修族谱中,又增加了下列记载:1、祖居地颖川宗昌县安邑乡店前里;2、锺家墓园离许州三十里东岸;3、墓园立有石象、石狮、石羊;4、墓园有碑诗“豫州胜地颍川堂,气公生发居此方,后裔接脉分县住,枝枝叶叶茂荣昌”。 bvs0y7M='  
      根据该族谱的后续记载,气公六世孙俨公第二次修谱,气公十一世孙铣公第三次修谱。气公十三世孙立公奉汉灵帝之命,携谱任扬州都督,立公长子宏任会稽太守,次子宿袭都督位。宿公见老谱纸烂字脱,遂重抄增补,实为第四次修谱。宏公五世孙先公在东晋中期任扬州令,在叔祖宿公都督府老宅内发现祖传族谱,方知祖源,大喜过望。后让位于子酉公,夫妻俩于晋太和元年(366年)返居许昌。酉生简,简生圣、善、贤,贤公任扬州都督,又对老谱进行了续修,此为第五次修谱。公元420年,东晋解体,社会动荡,“锺氏一门,荡析离居”。五月二十一日辰时,兄弟三人各自携谱过江南迁,圣迁上元(南京),善迁会稽(绍兴),贤迁虔州(赣州)。后贤公奉宋武帝刘裕之命,入闽平乱,诰封威武将军,节度闽中。在闽期间,又四度修谱。后世修谱,大多以此为据。 $0NWX  
       ……当代河南长葛学者陈瑞松先生实地考察后认为:封升岗上的闻人墓与锺氏族谱所记高度吻合,闻人墓在(今河南长葛)石象乡蔡寨村,应为锺氏烈系祖坟。锺氏接系的祖坟在长葛老城北五里卢家村,县志记为“四翁冢,当地又称:四翁锺”;锺繇、锺会父子的坟墓在田庄(近年己建锺繇陵园),两者相距很近。 {WT"\Xj>B?  
     《首创宗谱序》不是孤证,是因为它延续传承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正是因为它出现的时间最早,延续的时间最长,成为锺姓发展史上的经典文献。运亨兄弟首修族谱时,官运亨通,家业兴旺,离烈公避难锺离山中间只有三代,一百多年时间,家族历史记忆犹新,不可能出现谬误,更不可能移旁作祖,刻意高攀君偃(亡国之君),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毋庸置疑。 U*1rA/"n  
       从这篇谱序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锺氏姓前远祖是纣之庶兄(微子启、微仲衍),周武王克商封于宋;二、烈为君偃三子(有谱说三弟属误记),非接公之子,接生的是晏(有接系族谱为证);三、烈公避难的原因是国破家亡,避难的地方是豫州锺离山(今许昌附近)。四、二次提及锺离山为伯州黎(黎与犁相通)食采故地,以食邑为复姓,后去离姓锺。伯州黎并非烈公直系血缘先祖,也不在宋国任职,为何在谱序中提及值得深究。可推测的原因有二,一是他们知道伯州黎是烈公旁系血缘先祖,同宗异源方有可能提及;二、运亨兄弟修谱时间在公元前150年左右,接公居长葛改姓锺在公元前201年,已达半个多世纪,且两地相距很近,二支锺氏应该相识相通。他们殊途同归,共举锺姓大旗,共同拥有郡望“颍川堂”。 】 QV7K~qi  
       上文中:“……汉高祖入关之初,气公年方三十。” 按此,气公生于公元前235年,与我在《烈公和接公之谜》中的分析相一致。 @UE0.R<  
      在这里,我要特别指出的是,锺刚浩先生的这一大段话,与钟敬和先生的著作《钟史文选》所述大部分相同! 'd(OFE-hn  
      按照《钟史文选》,“气系”包含了如下信息: lD. PNwM  
      1、伯州犁的食邑地在河南长葛的锺离山,不是在安徽凤阳的锺离国。 今天的长葛石象乡封升岗就是古时的锺离山!  ^=}~  
      2、烈公在公元前286年的避难地就是在当时的楚国锺离山,那时住在钟离山的就是伯州黎的后代钟离氏人,烈公投靠他们,也改姓为钟离(而不是钟),并得到他们的掩护,才得以在敌国(灭宋的楚国)的土地上生存;  \snbU'lfP  
      3、烈、复、叶三代都姓钟离,是叶公在秦灭韩于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时,将其儿子气公改姓为钟,所以63世气公才是钟姓始祖; *ofK|r  
      4、烈、复、叶、气等四代人葬在钟离山,但气公的两个儿子运亨、运丰因致仕为官离开了钟离山移居去了许州城,并在许州城作《首创宗谱》; +u:8#!X$RD  
      5、《首创宗谱》定气公为始祖。因此,颍川的这一系钟姓是气系,不能称为烈系! 这是《首创宗谱》所决定的。 0X~Dxs   
      钟敬和先生用了几年的时间给中华锺氏宗亲总会的刊物《钟史论坛》写文章,在2012年集其文章编成《钟史文选》,去否定锺蔚伦先生2000年的《钟姓史话》的烈系。钟春林先生在2010年出版了再版《锺姓源流史》肯定为气系,去否定他自己2006年的初版《锺姓源流史》的烈系。钟敬和先生、钟春林先生、锺刚浩先生等,依据《首创宗谱》,证实了钟姓无烈系,终于有了共识。 {b8!YbG  
F[ m^(x  
wlmi&kq  
      三、气系能否称为烈系  zH}u9IR3`  
    (一)通过上面介绍你会发现,原来在烈系和气系里面还包含了这样多的内容和完全不同的信息!!  通过比较,我们终于明白,气系根本不能用烈系去取代!!  全国各地新编族谱因为相信了《钟姓史话》大多采用烈公为受姓一世祖,是完全错了。但是,人们为什么会接受“烈系”这个错误呢? 原因大概只有一个: + .mIC:9  
      老谱是“接烈复叶气”,既然接公不是本系始祖,就应该依老谱定一世祖气公为始祖,但其前面的烈、复、叶三代姓什么?难道他们还是继续取原来宋国君王的子姓吗? 或者他们也改了姓? 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族谱显示烈公改了姓! 如果烈公改姓钟,则烈公应是始祖; 如果他不姓钟,那么烈公祖孙三代(烈、复、叶)是什么姓?  'P39^rb  
       钟泽民先生等三人无法在河南许昌平原找到钟离山,他们信访许昌市志办得到郭宪周先生的答复是“许昌平原,没有钟离山”。从而怀疑老谱记载的钟离山不存在,于是找了“山东钟城”代替它,并“封”烈公为“钟邑大夫”,以此让烈公姓钟,成为这系钟姓始祖。这样,烈、复、叶、气就能都姓钟了。岂知这一不严谨的错误探讨被广泛发行的《钟姓史话》扩散全国,并被全国各地所广泛采用,这是钟泽民先生等三人所始料不及的。 &}wKC:LSP  
       由于同一个原因 —— 找不到钟离山,锺蔚伦先生在《钟姓史话》中也依《唐书》称“伯州犁食邑钟离国(今安徽凤阳)”。连伯州犁的食邑地也被改变了。显然,照搬《钟姓史话》的陈瑞松先生称颍川钟姓“芽发凤阳(即钟离国)”是错的,应称“芽发长葛石象(即钟离山)”才是事实。 VNx}ADXu]  
     (二)然而,对谱史研究的错误,后来终会被更正。钟泽民先生等人因探讨钟姓谱史与钟敬和先生是朋友,常常以书信往来进行交流。钟敬和先生对钟泽民先生等人的《锺氏渊源校正本》提出了质疑。钟泽民先生给钟敬和先生去信,承认因为当时找不到钟离山而提出山东钟城的探讨,称烈公为受姓一世祖是错的;并在信中希望钟敬和先生能继续他未能完成的钟姓源流探讨的心愿。 ycIT=AFYqd  
       2012年钟敬和先生著作《钟史文选》,指出颍川钟离山就是现今的长葛石象乡封升岗,让64世运亨、运丰兄弟在西汉时于许州城作的《首创宗谱》找到了“根”!  烈公姓钟离,气公才姓钟。 颍川钟离山就是钟姓的根!钟离山的被发现,让钟姓谱史一片光明!《钟史文选》纠正了《锺氏渊源校正本》和《钟姓史话》之错,此系的源流问题终于得以清晰。 e#)}.   
     (三)但是,烈公和气公在伦理上毕竟是爷孙,气系能否与烈系混合联称? 而且在烈公和气公之间至今没有发现其中有别的分支, 因此有人认为,将气系说成烈系也无不可。  对这个似是而非的说法,好像也可以接受,这是许多人都有的想法。  例如,锺刚浩先生在《辨析》中说: %t`a-m  
      【《首创宗谱序》为烈,接分系提供了历史佐证。近十多年来由于受到新编姓史的影响,南方各省新编族谱大多采用烈公为受姓一世祖,与首创族谱“尊气公为一世祖”不一致。但是这种不一致不是本质上的差异,因为传承关系是一致的。在编修《宗谱》时,可以考虑尊重烈公后裔族谱的传统记载,尊气公为一世祖。也有宗亲提出,接公与烈公同宗同辈分,为了世系和辈分的统一,尊烈公为一世祖在伦理上也说得通。】 +);o{wfW  
       我在《钟姓源流探索和编谱宗旨的迷失》中说过:“江西会昌县锺刚浩先生的文章《中华锺氏<宗谱>与姓源辨析》,是我在颍川钟氏网上所看到的最有水平的论文之一。”   连像刚浩先生那样对钟姓谱史颇有研究的人都认为“尊烈公为一世祖在伦理上也说得通”,这说明有许多人认为可以将始祖比作一根接力棒,只要世系正确,就能够在伦理上进行传送转换!其实,这是人们对始祖的定义没有很好地理解。 .9S  
       对始祖的定义,我在2014-7《浅议<中华鍾氏宗谱>的编纂》中已经说过:“始祖就是:因为某个原因,选择了既不随父姓也不随母姓而是改为第三姓的那个人;而且他的后代也沿用该第三姓,他就是第三姓的启姓始祖。如颍川锺姓接系的始祖接公,他的父亲和上祖都姓锺离,他为避难在公元前201年由姓锺离改为姓锺,那么接公就是锺姓始祖;其后果是,他的前辈都不姓锺,他的后裔都跟他姓锺。”   就是说,虽然烈公与气公在伦理上是曾祖孙关系,是血缘的爷孙,但烈公姓钟离,气公才姓钟,钟姓始祖是气公不是烈公,这是始祖的定义所决定的,也是《首创宗谱》所决定的。我们不能将气公的始祖地位“让”给烈公!  烈公不是钟姓始祖,我们不应该因为他们是爷孙就用伦理关系去变换始祖的定位。  这就像中华民国是孙中山先生建立的,不能说成中华民国是孙中山的爷爷建立的一样。(当然,烈公却是此系钟离姓的始祖,且只有烈、复、叶三代姓钟离! 就是说,气系钟姓的前祖也是钟离姓,这与接系钟姓有相似之处。据《钟姓史话》,接系钟姓之前的钟离姓始祖是50世伯州犁的曾孙、53世的伯簠<锺离簠> 。) ` L6H2:pf  
       另外,接公与烈公不在同一系内,他们的辈分不一定会相同。按“三书”,接公与烈公的辈序是不同的:接公为59世,烈公为60世(即接公的辈分比烈公大。而烈公生于公元前334年,反而比接公大111岁)。而且《钟史文选》认为,接公之前的钟离氏存在着三代左右的世系缺漏,如果真能补上,接公就会是62世左右(即接公的辈分反而比烈公小,接公的辈分就会向着气公靠近。这从年龄上来看也有道理,气公生于公元前235年,接公生于公元前223年,气公比接公大12岁,即气公与接公近于同龄)。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追求”接公与烈公的辈序统一(当然,也没有必要“追求”接公与气公的辈序统一),而用伦理关系去改变气公的始祖定位。 !634 8nU:  
       从上面的讨论来看,本文是我对2014年的文章《“颍川锺姓”有没有“烈系”?》的补充,结论就是:颍川锺姓没有“烈系”,只有“气系”! #c./<<P5}  
       总之,依据锺刚浩先生的《中华锺氏<宗谱>与姓源辨析》和钟敬和先生的《钟史文选》,颍川钟姓两系只能是接系和气系,不应该说成是接系和烈系。 GL9R 5  
+TfMj1Zx  
lTDF5.aE  
       四、评说“《锺氏编谱通讯》总第一期” I^ppEgYSY  
       据颍川钟氏网文章“《锺氏编谱通讯》总第一期”(后简称《通讯1期》)介绍,中华钟氏宗亲总会和钟姓委员会(后简称“两会”)在2016-5-27的赣州编谱工作会议上,决定改组编谱班子;接着6月11日在广州花都召开编辑工作会,正式成立了新的《中华钟氏宗谱》编辑部,地址设在广东南雄,由钟子亮先生任主编,争取在2017年5月出版并发行《宗谱》。子亮先生当即提出了编谱的原则意见,并向20多个编委成员提出要求并分配了工作任务。《中华钟氏宗谱》的编纂在经历了8年的争论和曲折之后,现在又上路了。我们当然希望他们这一次能够走向成功。 #AFr@n  
       但是,据《通讯1期》,我认为编辑部对编谱工作的要求中,其中有两点要求值得商榷:一是停止对祖源的争论,二是各地的世系要参照《福建武平谱》、江西《赣南钟氏族谱》和《钟泽民等三人校正本》(后称“三本谱”)来对祖源世系进行统一。对此,我谈点个人看法。 KSMe#Qnw  
       停止祖源争论问题。祖源是历史,而且是二千多年前的历史。因此,祖源之争是学术之争,是历史之争,是无法停止的。我认为,只要人们对历史祖源有疑问,就有必要进行争鸣,这个争论就不能停止,也不会停止。  当然《宗谱》编辑部执行的是主编负责制,为执行“两会”规定,主编要求下面的编辑成员停止祖源争论,是应该的,因为不能各搞一套。所以,编辑部内停止祖源争论,不会也不应该影响社会上的人们对钟姓祖源的理性争论和探讨。 9Or3X/:o  
       最起码,我们必须承认,对钟姓的祖源现在还在争论中,例如,目前的“一源论”和“多源论”之间的争论,就没有结束。即使在“多源论”中,也还存在着“气系”和“烈系”的问题,我在本文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但是,《钟史文选》就一定正确吗? 我不敢肯定:一方面我没有更多的参考资料可读,另一方面我也没有这样高的评价水平;我只是在我拥有的几本书中,发现《钟史文选》不但有破,并且有立,而且破得有理,立得有据,说服力很强;至于它是否就代表了钟姓的准确历史,我是没有资格去判定的。因此,对于钟姓源流的探讨,不管是对“多源论”的文章还是“一源论”的文章,我都以《钟史文选》作为参照,进行比较。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 目前还没有一本书钟姓谱书被大家公认为是绝对正确的 —— 几年来我一直建议先编出各源各表的《中华锺氏宗谱集》或《中华各地锺氏族谱集》(注:书名可由编者自定,但就是不能叫《中华锺氏宗谱》!),供大家学习它几年,然后再收集各地的意见,才有可能编出为钟姓人广泛认可的《中华锺氏宗谱》。我想,如果《通讯1期》所指的《宗谱》是一本如我所说的《中华锺氏宗谱集》,相信其最终效果将比定名《中华锺氏宗谱》要好得多。 :~{XL>:S  
        “三本谱”问题。编辑部要求各地的世系要参照“三本谱”的世系来进行统一,是合理的,也是应该的,但要注意只能限于“世系”,而且要将其中的“烈公世系”转换成“气公世系”! 对此,我在前面应该已经说清楚了。《武平谱》和《校正本》定的是“烈系”,不是气系;称“烈系”既然是错的,我们的《宗谱》当然应该遵《首创宗谱》尊气公为一世始祖。 例如,黄帝106世的“象洞十四祖”,在《武平谱》和《校正本》中称他们是“烈47世”,在《钟史文选》中是“气44世”;遵《首创宗谱》,“象洞十四祖”只能是“气44世”,不能称“烈47世”! 因此,我在2014-11发表的《“颍川锺姓谱”简要介绍》,其中的世系用的就是“气公世系”。 [}+0N GgR  
       众所周知,编《宗谱》的关键是姓前源流、姓氏始祖和吊线世系的正确准确,其他的东西都相对次要,尤其不要编成一部“现代官员谱”。所以,我在2016-5-19《钟姓源流探索和编谱宗旨的迷失》和2016-6-20《“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中指出,如果这次编谱还回到八年前的“以《钟姓史话》为纲”编成“烈系”,或者继续按“钟姓一源论”将天下钟姓统为一源,就完全有可能发生第三次编谱宗旨迷失! 毕竟,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但愿我的预言不会成真! !f V.#9AB#  
       这里顺便说说,由于要停止祖源争论,有的锺氏网站对我上述的两篇投稿文章《钟姓源流探索和编谱宗旨的迷失》和《“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也予以封杀,不给挂网刊载,而且石沉大海,连个回音都没有。请问,这样做是否有点矫枉过正?  当然,这两篇文章我已经挂在“客家风情网”上,“锺氏天空论坛”也已见刊登,有兴趣的读者可登网点阅并批评指正。 TJ ;4QL  
       以上意见,供宗亲们参考。 f @Hp,-  
RHz'Dz>0  
qL ,QsRwN  
                                                                                         广东龙川县 钟胜 2016-7-13  8~Rja  
呼朋唤友
描述
快速回复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