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朋友问我:族谱中为什么称始祖和开基祖都是“一世”? 始祖和开基祖的区别在哪里? vJE=H9E
我觉得,这很可能是许多初次接触族谱的人都有的带具疑惑性的问题。这位朋友的提问确实很有趣,因为我也曾经这样“幼稚”过。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回答朋友的问题,先向这些朋友普及一下读谱所必须的相关知识,然后再谈谈如何辨明始祖和姓前源流及对编总谱的个人看法。 k>i88^kPV
pH~\~
一、关于“始祖”和“开基祖” VL#:oyWA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我们的祖先。什么叫祖先? 所谓祖先,指的是已故的辈分比我们高的前辈。对于历代祖先,有一个称呼问题,往往被我们忽视了,这就是,姓前祖先和姓后祖先。姓前祖先和姓后祖先的分界点,就在姓氏始祖这里。 !@C-|=9G
华夏始祖有两个:炎帝和黄帝。“炎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始祖”。在四五千年前的古代,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始祖,黄帝是姬姓部落的始祖,这两个部落均居住在今陕西一带,曾结成同盟且世代通婚。华夏有成千上万个姓氏,但追根溯源,各姓族谱的记载皆始自炎、黄二帝,都是“炎黄”的后代,故我们通常自称是“炎黄子孙”。 *q}yfa35eR
既然我国有成千上万个“姓氏”,就必然有成千上万个“姓氏始祖”。而且一个姓氏可能会有多个不同血缘的源流(即一姓多源),则每个“源流”都必然有一个始祖(而且是该源唯一的始祖)。因此,一个多源的姓氏就会有多个始祖,尤其是那些大姓,几乎都是有多个源流也就有同样多个始祖的。对此,我在《再谈姓氏的源流和始祖》中已经做了详细的说明。 ; _%zf5;'
所谓姓氏“始祖”,就是指本源立姓的第一人。我是这样对姓氏始祖进行定义的:“因为某个原因,选择了既不随父姓也不随母姓而是改为第三姓的那个人;而且他的后代也沿用该第三姓,他就是第三姓的启姓始祖”(见《浅议<中华鍾氏宗谱>的编纂》)。因为他是此源的启姓之人,族谱便称其为立姓的“一世始祖”(注意,他不一定是该姓的第一个立姓人,但肯定是该源的唯一立姓人。对于一个多源的姓氏,该姓的第一个立姓人,肯定就是该姓立姓最早最远的那一源)。 yQJ0",w3o.
那么,什么是“开基祖” 呢? 我的定义是:“一个人从甲地迁去乙地,并在乙地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则这个人就是来自甲地的乙地一世开基祖。” 所以,“开基祖”是迁徙流动的结果。 在乙地,往往会有几个姓氏,则这里的每个姓氏都会有它的开基祖,尽管这几个姓氏来这里定居的开基祖在时间上会有先有后;甚至在乙地会有两个同姓的开基祖,因为这两个开基祖来自不同的地方(如甲地和丙地)。若非官迁,在一般情况下,开基祖大都是从原来比较富裕比较繁华的甲地来到更偏僻更荒凉的乙地,是开发乙地的“开荒牛”。后代们在续修族谱时,为缅怀祖德,大都将这个开基祖转为当地的一世祖,以纪念开基祖迁徙创业的艰辛和对子孙后代所做的贡献,记明他从甲地迁来乙地的事迹并“转为一世”。 l;-2hZ
由“始祖”和“开基祖”的定义上的不同,就说明,始祖不一定是开基祖但大多是开基祖,而通常意义上的开基祖几乎都不是始祖。有的人将开基祖说成是“开基始祖”,我认为这个说法不规范,容易与姓氏“始祖”相混淆,从而造成认识上的混乱。因此,我不赞成将开基祖说成是“开基始祖”。 \8(Je"S
以上介绍了“民族的始祖”、“姓氏的始祖”和“开基祖”。有了“姓氏始祖”和“开基祖”的定义之后,我们就能够理解“姓氏始祖”和“开基祖”的区别了。 .ATpwFal
C(>!?-.
二、以锺姓为例来说明“始祖”和“开基祖”的区别 xI,3(A.
我在《“颍川锺姓谱”简要介绍》中说过,“颍川锺姓”,包括气系锺姓和接系锺姓,都是后立的姓氏。这里,就用颍川锺姓来解释我们锺姓为什么要定气公和接公为锺姓的姓氏始祖,并以此为例来说明“始祖”和“开基祖”的区别。 CvIuH=,
据《锺姓史话》和《锺史文选》,周朝诸侯、46世的宋桓公(姓子,名御说)是“颍川锺氏”气、接二系的姓前共祖,他的次子兹甫产生了后来的气系锺姓,他的三子遨产生了后来的接系锺姓。 FM]clC;X?
(一)接系锺姓的始祖是接公 d=1\= d/K
47世遨公,子姓,是宋襄公(兹甫)之弟。遨公受哥哥兹甫之命出使晋国完成任务后留晋为官生子改姓伯。遨公的曾孙50世伯州黎于公元前576年因父亲被害家庭生变离晋奔楚,任楚大宰(相当于今之总理),食采邑锺离山(今河南长葛县石象乡封升岗),但在公元前540年被暗杀。后来伯州黎之子51世伯郤宛全家亦为奸臣所害,只有其孙52世伯嚭一人逃出并离楚奔吴任为吴国太宰大夫,后来吴国战败伯嚭于公元前473年被越王勾践杀害;伯嚭之子53世伯簠遂在吴都会稽(今苏州)以上祖食邑地名改姓为锺离,并回到楚地家乡豫州锺离山,数代不仕。由此,53世伯簠是在公元前473年成为该系锺离姓的始祖的(锺离簠)。 kEh9J>|M
又五世后,58世锺离昧为楚项羽之大将,并在灭秦后的楚汉相争中屡胜刘邦,楚亡后投少年时好友汉帅韩信但不为汉王刘邦所容,昧公于公元前201年九月遇害。当年,其长子59世锺离发为避难迁去九江郡(今安徽寿县)仍姓锺离;次子锺离接则在颍川郡长社县(今长葛县)为避难弃长社令之职,隐居于长社城北五里之卢家村,改复姓锺离为单姓锺。因此,生于公元前223年的59世锺离接是在公元前201年成为颍川锺姓接系始祖的(锺接),接公他同时也是迁居颍川长社卢家村的锺姓开基祖。 9KK^1<46c
对接系锺姓而言,她是由“子姓——伯姓——锺离姓——锺姓”的顺序“进化”而来的,58世锺离昧及之前的各世祖,我们均称他们为锺姓姓前祖先(姓前祖先都不姓锺), 59世锺接之后的各世祖我们才称之为锺姓祖先(锺姓祖先都姓锺)。 g?
vz\_
(二)气系锺姓的始祖是气公 ximVh}'a
47世宋襄公(名兹甫,子姓)是周朝诸侯宋国的国君,为春秋时期五霸之一。当君位传至59世,偃将兄长剔成从君位上赶走后自称宋康王;君偃便是宋国最后一位国君。在战国时期的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等三国联军所灭,偃死宋亡。宋康王的第三子,即子烈公,时年48岁,为避亡国之难从宋都商丘睢阳奔楚地豫州锺离山(见上述,锺离山为伯州黎的食采邑,时属楚国,在今河南许昌长葛石象乡封升岗),投靠同宗亲人伯州黎的后裔锺离氏,改子姓为复姓锺离,是为60世锺离烈。烈公在锺离山既不是入赘,也不是过继,而是独立隐居并改姓锺离,是在其他锺离姓亲人的掩护下才得以生存下去的。所以生于公元前334年的烈公是在公元前286年成为本支系姓前锺离姓始祖的,他同时也是本支系迁居锺离山的锺离姓开基祖(尽管当时锺离山的原住民都姓锺离,而且全是53世锺离簠的后代,但这不影响烈公的锺离姓始祖地位,也不影响他的开基祖地位。因为锺离簠的上祖姓伯,而锺离烈的上祖姓子,所以这时锺离山就有了两系锺离姓人)。 T
m"B
二代后烈公之孙62世锺离叶在秦置颍川郡时(公元前230年)改复姓锺离为单姓锺,是为锺叶。叶公妣姜氏于公元前235年(注:亦有谱说是公元前225年的,例如“三书”)生锺气公。依理叶公应为锺姓始祖,但63世气公在生前命二子(运亨、运丰)首创锺氏宗谱,64世运亨、运丰二公致仕后离开锺离山入住许州城,在许州城作谱时尊已故于锺离山的气公为锺氏一世始祖(后世称此谱为“首创宗谱”或“汉传老谱”)。因此,生于公元前235年的63世锺气公是在公元前230年成为颍川锺姓气系始祖的;但他一生居于锺离山也卒于锺离山,没有外迁,所以气公不是开基祖。(为什么此系始祖不是叶公而是气公?关键是“首创宗谱”所定,我的看法见于《烈公和接公之谜》。) <?41-p-;
对气系锺姓而言,她是由“子姓——锺离姓——锺姓”的顺序“进化”而来的,62世锺离叶及之前的各世祖,我们均称他们为锺姓姓前祖先,63世锺气之后的各世祖,我们才称之为锺姓祖先。 lz^Vi!|p
由此说明,两系锺离姓人(53世锺离簠和60世锺离烈)都是在锺离山立姓,而且这两系锺离姓人的后代,在后来,先后在公元前201年于颍川长社卢家村(锺接)和在公元前230年于颍川锺离山(锺气)立姓为锺。所以,锺离山(今河南长葛县石象乡封升岗)是颍川锺姓气、接两系的发祥地!(见拙文《颍川锺离山是怎样被发现的》和《烈公和接公之谜》) y[J9"k(@
(三)族谱对开基祖的记述 `8ob Xb
当然,气、接两系在颍川立姓为锺姓之后的2000多年来,气、接的后代们,通常会每隔一二代或者几代就需要部分外迁,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所以谁也不知道共发生了多少次的迁徙,于是就有了许许多多的开基祖;毫无疑问,这些开基祖全都姓锺,因为他们是气、接的后代。 " ILF!z
黄帝63世的气公是颍川锺姓气系始祖(气一世),现以他的后代为例,试举几例来说明。
II'.vp
例一:黄帝83世、气公21世的锺贤公,于公元420年(东晋元熙二年),携家带谱从扬州经金陵(今南京)移往江西虔州(今赣州),先住宁都竹坝斜,二年后又立籍建州黄连甘竹(今福建宁化县石壁镇),所以贤公是气系锺姓入赣入闽的一世开基祖。 1
-Z&/3T]
贤公的儿子,黄帝84世、气公22世的锺朝公,于公元466年(南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移居到自己心仪的鄞江白虎村(今福建省长汀县白石村),朝公就是长汀县白石村的一世开基祖。 83世锺贤公之妣黄氏祖婆在公元478年被葬于白虎村住所后面之卧龙山麓九龙岗上,癸山丁向,眠狮望月形。在其后的200多年里盛传人们常闻“茔内有鼓乐之声”而成境内名墓(于唐朝时被官府所毁,这就是族谱记载的著名的“迁坟事件”,祥见拙文《九龙岗名墓和迁坟事件》);显然,黄氏祖婆墓是气系锺姓祖先在福建的第一墓! + 149 o2
例二:因“迁坟事件”和汀州锺氏住宅被朝廷强拆改建为长汀县衙,黄帝94世、气公32世的浚公在公元772年只得把家从福建汀州移到井秋坑(今上杭县南阳乡),锺浚公就是井秋坑的一世开基祖。 GwO`@-}E
浚公的儿子,黄帝95世、气公33世的锺武公,在公元776年(唐代宗11年)任为山东博州郡守。公元780年武公又从井秋坑移于武平象洞庄中坊千家坪(今武平象洞乡沾阳村),成为开发武平的先驱者,锺武公就是象洞千家坪的一世开基祖。 $H*8H`
《锺姓源流史》的作者锺春林先生自称是锺武公的34代孙。这就说明:锺春林先生是黄帝128世、气公66世、武公34世的福建武平象洞人。 VjM/'V5
]ty$/{hx'
三、对颍川锺姓始祖和世系的质疑 j32*9
对颍川锺姓始祖和世系,质疑之声不断,就我所知,归纳如下。 nscnG5'{+
(一)对颍川锺姓接系始祖和世系的质疑 =2q#- ,t
1、对颍川锺姓接系的姓前锺离姓时段的世系,《锺史文选》提出了质疑。53世锺离簠到59世锺离接,隔282年共7代,计算其平均代距为47年,很不合理。 若按平均代距30年来估算,282年应该共有约10代(或11代)才合理。《锺史文选》据此认为,此系锺离氏可能缺漏了三代左右。这是值得大家去探究的,因为至今还没有人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真的缺漏了3代的话,锺接公的世系就不是现在被质疑的59世而是更为合理的62世了。但是,什么时候才能解决呢? {?Slo5X|
2、对颍川锺姓接系的始祖,锺大元先生在《中华民族肇姓特点与鍾氏启姓鼻祖及其裔孙考證》(以下简称为《考证》)中提出了质疑。《考证》认定,46世宋桓公生五子:目夷、兹甫、游、鳞、盻,其中没有“遨”公!《考证》的结论是,宋襄公之孙(公子御之子)公孙黎因宋国王宫内斗而避乱仕楚,食于鍾离之邑(今安徽省凤阳县),遂启姓鍾氏,以离为名(即姓锺名离),锺离(公孙黎)就是全国钟姓的“启姓鼻祖”;锺离生锺仪;锺建是锺仪之孙;到了第六代锺信因思念先祖鍾离,他又改启复姓为鍾离,他就变为了“锺离信”,由他开启了鍾离姓;数代之后,鍾离昧(为项羽的大将)的次子锺离接,居颍川长社,因为父亲鍾离昧亡于汉高祖刘邦之手,鍾离接为避父难又去“离”字再取第一代启姓鼻祖之姓为“鍾”氏,即恢复为锺姓,改成为鍾接;鍾接,生二子为烈、晏,从而支分烈、晏两系,子孙繁衍生息,成为颍川望族。 归纳这个结论可得到“锺氏一源世系表”,这就是“锺姓一源论”。 m{oe|UVcmr
对这个“锺姓一源论”和它的“锺氏一源世系表”,我发现他们在世系所处的年代上及他们的年龄方面,既前后矛盾又不符合人类的生育规律,只是作者将史书上找到的几个秦前人物加以“链接”所得,是不足为信的(见拙文《中华鍾氏真能统为一源吗》或者《鍾氏真的有统为一源的启姓鼻祖吗》)。 E}Cz(5
《考证》认为锺离(公孙黎)是全国钟姓的唯一始祖。但2014-4-17的广州花都会议抛出的《会议纪要》,却定锺离的儿子锺仪为全国钟姓的始祖,并以此来编《中华锺氏宗谱》。这是一种明显的混乱。这说明《会议纪要》的作者连始祖的定义都没有完全弄明白——假定《考证》以锺离为全国钟姓的唯一始祖是正确的,作为锺离儿子的锺仪还能是始祖吗?—— 事实证明这个做法是很不负责任的,一方面,这个探讨有待证实,因为对它的质疑还没有解决;另一方面,“锺姓一源论”和 “锺姓多源论”还在争论中,谁是谁非没有结果,岂可抛开争论去强行统一?(见拙文《对急于执行“锺姓一源论”的反思》和《锺姓“多源论”与“一源论”的争鸣》) 7a[6@
3、据钟子亮先生的文章《对钟氏源流问题的几点意见》,他曾经在2006年夏,偕同南雄钟氏纪念馆的同事去湖北,湖南调研,走访了湖北的孝感、云梦、安陆(仪公封地)、宜昌、荆州、监利、仙桃、荆门、汉阳以及湖南的长沙、湘潭等共11个市县,历时半个多月,都没有寻找到钟仪、钟建、钟子期系后裔的族谱。包括去钟建、钟子期的老家汉阳上下集贤村所看到的族谱,也是接系的,不是钟建钟子期的。 所以钟子亮先生感慨道:“我搞了近廿年的姓氏文化,看过的族谱数以百计,说实在话,还未见过一本钟仪系下的族谱。在湖北,我们曾看过有四德堂、知音堂的族谱,开头很高兴,看下去还是从江西迁过来的,非烈则接。” iKq_s5|sW
我想,钟子亮先生所看的这些族谱,可能就是《考证》所介绍的“《湖南锺氏遵旨通谱》,澧州、桃源、平江、临澧等地《锺氏族谱》,以及《福建汀州全慕公谱》、《台北鍾氏宗谱》等”谱记吧。 5$i(f8*
显然,钟子亮先生遍阅赣、闽、粤、桂、川、渝、湘、鄂等省的锺氏族谱,甚至在安陆和集贤村也无法找到钟仪和钟建的后人,这说明只有两点可能性:一是钟仪和钟建这两系有可能已经断流了! 二是可能没有断流,“非烈则接”有可能说明烈公和接公本来就是钟仪和钟建的后代,即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气、接族谱的源流记载是错的! 如果这第二点可能是符合事实的话,那就是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 这又说明,锺大元先生和锺杨山先生的“锺姓一源论”的探讨方向是对的,只是他们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无法圆满解释“锺姓一源论”,从而没有得到证实而已。 无疑,要解决这两个可能,需要许多的时间,需要大量的研究,需要持续的耐心,更需要对历史的忠诚!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历史,而历史是不能感情用事的。 , S^y>
姓源的研究是历史,也是学术。在学术上,“没有得到证实”的东西是不能当真的! 所以,对“锺姓一源论”继续进行探讨是应予支持的;现在就要用没有得到证实的“锺姓一源论”来编《中华锺氏宗谱》,则是必须反对的。我的这个观点,已经在《对急于执行“锺姓一源论”的反思》和《锺姓“多源论”与“一源论”的争鸣》中有充分的表达。 0}GO$%l
我在《试论钟姓源流的版本》中,将《考证》的世系称作“一源1.0版”,而将锺亚山先生的两篇文章所列的世系称作“一源2.0版”和 “一源3.0版”。 亚山先生在这两篇文章中以及后来(2015年底)同我在网上的辩论中,他都只是大量地重复其“對防叔與公孫锺離在昭公事件中活着逃出来是有幾分把握的”,并说“公孙黎从宋王室内斗中活着逃出来”是他坚持“公孙黎为钟姓始祖”的基石。对我在文章中向他提出的“几个问题的十几个问号”,他却至今没有做任何的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回应,对他的“一源2.0版”和 “一源3.0版”中的世系链,也是至今没有做过任何的解释和说明,却硬要我们接受它。难道你坚持了“公孙黎为钟姓始祖”的基石,就不用对其后面的世系疑问做解释作说明了吗? 所以,我在《钟姓源流探索和编谱宗旨的迷失》中,称锺亚山先生“不像是研究者,而是一源论的鼓吹者”。毫无疑问,如果锺亚山先生和其他的“一源论”研究者能对“锺氏一源世系表”做出有说服力的证明和解释,“锺姓一源论”最终是有可能为大家接受的,因为钟子亮先生的调查让我们看到有这个可能性。我说“二成信一源”,也是这个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