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YT_DM5iI
%Q>~7P
我在《试论钟姓源流的版本》中,已经介绍了“锺姓一源论”的三个版本,他们都定宋襄公之孙公孙黎(锺离)为锺姓始祖。其世系为: "^e}C@
44(宋穆公)和 —— 45(宋庄公)冯 —— 46(宋桓公)御说 —— 47宋襄公兹甫 —— 48(公子御?)—— 49公孙黎(锺离,钟姓始祖)。锺仪、锺建、锺接、锺烈等,都是公孙黎的血缘后代。我的评论是,锺姓一源论的三个版本,存在许多缺陷,最多只能信“二成” ,要用它来编全国锺氏总谱,是我们所无法接受的;但这种探讨是正常的,是应该鼓励的。 N{0+C?{_
在该文中,我还介绍了“锺姓多源论”的二个版本;我对锺姓多源论的第二个版本——《锺史文选》的“气系+接系”——做了相对的肯定,我表示有“八成”的可信度。 S|O%h}AH;
现在,我终于看到了“锺姓多源论”的第三个版本。 +8?R+0P
2017-5-22广东“蕉岭县锺氏文化研究会文史组”在锺氏天空网(yctzh.com)发表文章《锺氏渊源 —— 史.谱互参细考析》(后简称《考析》),提出了锺姓多源论的第三个版本。文章说,44世宋穆公生二子:长为冯(宋庄公),次为景(未接位);颍川锺姓是景公的后代。见该文章的附录一(2#)和附录二(3#),其世系为: WOe{mwhhj
44(宋穆公)和 —— 45 景 —— 46建 —— 47庄 —— 48桓(慈甫)—— 49遨 —— 50御 —— 51宗伯 —— 52州黎 —— 53昧(大约生于-370年) —— 54接(锺接,钟姓始祖;生于-343年),其后面就是“55烈——56复——57叶——58气(生于-225年)” 。 (mOqv9pn
显然,在这里,54世锺接公之前的各世祖应该是姓子,接公之后才都姓锺。 3> n2
这个世系图是我第一次看到,它与“锺姓一源论”的区别,是不含锺仪、锺建、锺子期在其中。锺仪、锺建、锺子期他们是属于哪一源的,文章虽然没有说明,但依据锺仪、锺建、锺子期他们所处的年代,我估计作者不会承认他们是锺接这一源的(因为锺仪是出生于公元前400多年的人物,比表中54世的锺姓始祖接公要大100岁左右,所以在这个世系表里不可能有锺仪的位置)。 此外,《锺姓史话》里的晏公是否为锺接之子?文章也没有说明。因此,我把此文暂时定义为“锺姓多源论的第三个版本” (注:我已经在前两年将《锺姓史话》定为“锺姓多源论的第一个版本”——颍川锺姓是“烈系+接系” ;将《锺史文选》定为“锺姓多源论的第二个版本” ——颍川锺姓是“气系+接系” ;这两个版本都把锺仪、锺建、锺子期他们定为其他源。现在的蕉岭版本《考析》即第三个版本——颍川锺姓只有接系,没有烈系或气系, 而且姓前源流与宋国国君代序的对接上,也与前两个版本完全不相同 )。 kHz+ZY<?
我说过,我没有研究过锺姓源流,所以我对源流问题不做是非判断,只对这个版本中的某些问题做些评论。 ?[NTw./'7A
^=heen<S%
{d*qlztO
一、《考析》存在的问题 P|!/mu]
>F
LdI
`W.vW8!#
1、姓前的平均代距有问题 %nG~u,_2f
下面,我想分析一下这个版本的姓前平均代距。 [TpA26#TTO
据《锺史文选》,46世宋桓公于公元前681年接君位,其长子47世目夷当年5岁(生于公元前685年),以兄弟之间3年为间隔来推算,次子兹甫(宋襄公,47世)约生于公元前682年。假如以平均代距30年来推算,44世宋穆公约生于公元前772年。 @[[Cs*-
按蕉岭版本《考析》的世系,53世昧公大约生于-370年,他与44世宋穆公之间的平均代距为(772-370)/(53-44)= 44.7年! 比正常30年左右的平均代距,多了近15年! 这是无法接受的! 所以我怀疑蕉岭版本《考析》的这段世系有问题。 w<8O=
-=v/p*v0o
a{%52B"
2、姓后世系有问题 tXb7~aO
① 按该版本,54世接公生于-343年,58世气公生于-225年,平均代距为(343-225)/(58-54)= 29.5年;这系(气公系)五代人的平均代距为29.5年,很正常。 但《锺姓史话》说,接公生一子:晏(生于-187年),那么,“接与晏”父子之间就相差343-187=156年! 这是根本无法接受的!那么,这系人(晏公系)怎么办?文章没有涉及。 uHujw.H/y
② 见该文章的附录三(4#)。细看附录三,发现这个图表与我家旧谱几乎相同:1世是接公,95世是“象洞十四祖” ;实际上这个附录三,就是对清朝《鍾氏发源受姓始历九十五世祖名歌》做了图表化处理。 %Hl:nT2M
我在《“汀州谱”和“祖名歌”》、《清代的<祖名歌>及其历史教训》中,已经对《祖名歌》的世系做了否定,否定它的主要理由也是平均代距有问题。按《锺姓史话》,1世接公(锺离接)生于-223年,95世理公生于1062年,平均代距为(1062+223)/(95-1)= 13.7年!这是完全不符合人类生育规律的!
8E.5k@
如果按蕉岭版本《考析》提供的1世接公(子接)生于-343年来推算,同样用95世理公生于1062年,得出的结果是:(1062+343)/(95-1)= 15年! 平均代距只有15年,比13.7年好不了多少去,这也是完全不符合人类生育规律的! *1 J#Mdd
所以,“蕉岭县锺氏文化研究会文史组”要坚持清朝的《鍾氏发源受姓始历九十五世祖名歌》,即使是按照他们自己提供的相关出生年份,也无法为《祖名歌》正名!就是说,坚持错误的清朝《汀州谱》是不可取的。 K2cp f
由上述两点,说明:蕉岭版本《考析》的姓前世系和姓后世系都有严重问题,这无疑让《考析》在理据上要大打折扣! 所以,我觉得《考析》的世系不可信。 nEZ-h7lzl(
af`f*{Co3
G*{ u(x(
二、《考析》的积极意义 b'Piymx
?*MV
^IY
GakmROZ@9
1、对《锺氏渊源校正本》的质疑 It!.*wp
《考析》说,由梅县大埔茶阳锺用渣,兴宁岗背锺泽民、梅州大坜锺汀剑于1999年(己卯岁)合撰的《锺氏渊源校正本》,“实出自梅县大埔茶阳锺用渣一人审谱之心得,执笔梅州大坜锺汀剑在此谱首序中有交代,兴宁岗背锺泽民只是付从。” T[8"u<O96
这是第一次有人对《锺氏渊源校正本》的出书过程作了披露,说明此书虽然有三人署名,实际上却主要是出自锺用渣先生一人之手! I1}{~@
难怪钟泽民先生在给锺敬和先生的去信中说,称烈公为受姓一世祖,是锺用渣要这样写,他自己是不同意的。他承认因为当时找不到钟离山而锺用渣提出用山东钟城(封烈公“锺邑大夫” )的探讨是不严谨的,称烈公为受姓一世祖也是错的;并希望钟敬和先生能继续他未能完成的探讨钟姓源流的心愿。 此后,广西浦北的钟敬和先生坚持“首创宗谱”,终于在河南长葛石象乡找到了锺离山(现名叫封升岗),证实气公才是锺姓始祖,“烈—复—叶”三代则姓锺离, 让“粤东三老”的不实考证得到了纠正(见锺敬和著作《锺史文选》 )。 ??e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