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福至,满族,系黑龙江双城县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调到湘西吉首军分区。1958年在全军第2届运动会上他担任了乒乓球裁判长,1959年成为全军和湖南省第一个国家级乒乓球裁判员,1965年调到湘西自治州体委任专职副主任,后任州体委主任,党组书记。 }Uwji
钟福至同志满腔热忱地为少数民族服务。特别是在州体委工作期间,他不畏艰难,呕心沥血,处处身体力行,大胆开拓前进,为发展自治州民族体育事业,改变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落后面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被大家誉为发展湘西自治州民族体育事业的带头人。 T4HJy|
a5GLbanF
一、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使自治州民族体育事业跃入全省先进行列。 t`&x.o
RQb}t,
在湘西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土家族、苗族和白族人民,有着极其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钟福至同志来体委后,组织体委一班子人,始终把挖掘整理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放在议事日程上。他亲自参加省里召开的挖掘整理工作会议,并深入土乡苗寨考察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武术流派,在州体委成立了挖掘整理班子。同时,他积极组织州体委群体干部与民委、工、青、妇等部门配合,利用“春节百狮会”、“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和“赶秋”等民族传统节日及婚嫁喜庆日子,广泛开展舞龙狮、跳花鼓、荡秋千、耍武术、打飞棒等体育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湘西州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发展和提高。在1982年全国第2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湘西州有10名运动员参加了跳鼓、抵杠、斗角等13个项目的比赛和表演,受到了大会的赞誉。在1986年湖南省首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湘西州有300余人参加了比赛,其中5个县市分获团体总分第一、二、四、五、六名和抢花炮第一名。同年8月,湘西州又有16人代表湖南出席全国第3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荣获抢花炮第二名。源远流长的湘西武术,更是迅速地得到了发扬光大。据初步统计,全州先后建立了1200多个习武堂,大庸市(现张家界市永定区)武术气功团在全国巡回演出,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大庸市官地坪乡气功大师赵继书1979年参加全国第5届运动会气功比赛,荣获一等奖。1979年底至1981年春,他先后出访了卢森堡、意大利、比利时、罗马尼亚、英、法、马尔他等7个欧洲国家。在出访中,卢森堡国王赠送他一枚开国纪念牌,还有一些国家元首赠送他金牌、银牌、金杯和铜牌,为国家赢得了荣誉。1985年、1986年湘西州被评为全省民族传统体育挖掘整理先进集体。1987年,由钟福至同志支持编写的《湘西体育风采》和《苗族武功》两本书正式出版。这两本书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湘西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和苗族武术流派。浙江《体育科研》杂志在介绍《湘西体育风采)一书时说:这是全国第一本很有价值的反映少数民族体育的书。 F,{mF2U*$
湘西是个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设施差,体育运动水平长期处在全省的“副班长”地位。钟福至同志来体委后,鼓励大家树雄心立壮志,扬长避短,从湘西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州体委集中了有限的人力物力,在州教育部门的配合下,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创办了“州篮球进修班”和三集中的“州体校”。钟福至兼任了州体校副校长,提出了“立足湘西,冲出湖南,走向全国,面向世界”的战斗口号,这不仅使湘西的体育训练有了坚实的基地,而且有了更明确的奋斗目标。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湘西体育运动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从1973年省第3届运动会起,湘西的体操、女篮、田径、举重、射击等项目先后跃入全省先进行列,至省六运会止,湘西州运动员在省运会上共夺得金牌47块,银牌42块,铜牌42块。尤其是1982年第5届省运会上,湘西一举夺得金牌21块,名列全省金牌第三名。田径则以10块金牌名列全省第一。从1976年以来,全州向省体工队输送运动员42人,向体育院校输送学生77名。上个世纪80年代,全州共有34人次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比赛,有15人次获前六名,2人获运动健将称号。1987年进军羊城参加全国第6届运动会的湖南代表团中,就有湘西输送到省划船队、摔跤队、技巧队和潜水队的运动员。1986年底州体校输送的3名女子举重队员,在1987年全国第1届女子举重锦标赛上,获金牌1块,银牌3块,铜牌3块,3人8次超过世界最好成绩。 "J`&"_CyZ
q+y\pdhdO
二、坚持学习,严于律己,全心全意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 7oWMjw\
-~|{q)!F
钟福至同志参加革命之前仅是个高小毕业生,但他勤奋好学,不仅练出了一手好字,而且写文章精练流畅,观点鲜明。早在1959年,他就成为国家级乒乓球裁判,是一个有着多年体育工作经验的领导干部。但他念念不忘学习,努力使自己全面了解各项体育知识,以便掌握体育运动规律,指导全盘工作。无论烈日炎炎的盛夏或是寒风凛冽的严冬,钟福至同志都经常去田径场地看田径训练,有时还担任田径比赛的裁判员。创办体操队、举重队时,他在体操馆和举重馆一蹲就是半天,从不懂体操和举重到成为给体操和举重测验打分的内行。1983年夏天,年逾半百的钟福至同志不顾武汉的“火炉天气”,到武汉体育学院进修了3个月,全面学习了体育理论、体育管理、运动解剖、运动医学等知识。回来后他马上与州体校教练和校医,共同进行科学训练和学生营养安排的研究工作。 avL_>7q
钟福至同志在体委的威望很高,这是因为他一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上班、开会,他总是提前到场;打扫卫生、搞劳动,他总是最先动手。1987年,体委机关开展业务学习,又是他带头讲第一课——“乒乓球比赛的编排”。同志们在工作中出现了差错,他总是耐心地帮助分析和解决。他即使批评别人时,也是做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使受批评者心悦诚服。 u;gO+)wqv
1975年底,1976年初,正是“四人帮”猖獗之际,钟福至同志率领州体委干部职工,顶妖风,战恶浪,坚持为自治州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创办三集中的业余体校(后改为州民族体育学校)。州体校建校初期办学条件较差,当时,社会上有人风言风语地说体校误人子弟。兼任体校副校长的钟福至同志,便毅然将自己在吉首一中读书的孩子转到体校学习和训练,以实际行动支持办体校。经过10年的艰苦办校,州民族体校初具规模,并成了全省5所重点业余体校之一。 ,_fz)@)
吉首大学体育科(现体育系)请钟福至同志给学生讲我国的体育史,并按规定要付给他讲课金,钟福至硬是不收。1984年上级给州体委下达记大功、浮动一级工资的名额一个。州体委全体同志一致评选钟福至,他最后还是再三谢绝了。同志们不禁赞叹道:“钟主任真是不为名,不为利的好领导!” k%sH0 9
z8'1R6nq
三、珍惜人才,注重智力投资,精心培养民族体育骨干队伍。 Ca
PHF@6WN
8v4 o+wP
要发展自治州民族体育事业,关键是要有一批既热爱自治州,又有事业心和业务水平的骨干队伍。为此钟福至同志和体委党组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创办的“州篮球进修班”和三集中的民族体育学校,就是充分发挥全州体育骨干力量的一个有力措施。这里集中了全州的篮球、田径和体操骨干力量,给他们创造了大显身手的机会。钟福至同志还与体委党组成员统一了思想,千方百计把自治州体育人才挖掘和使用起来。1980年,州体委将从省体工队下放到古丈县教书的举重健将曹文富同志,调来州体校办举重班;1985年,又从省杂技团调回了湘西输送到省杂技队的彭图春同志;1986年州体委从武汉水电学校招聘了州里原输送省体工队田径队的丁代斌同志,来州体校任中长跑教练;并从株州化工子弟中学调回了武汉体育学院湘西籍毕业生万志军同志来州体校;1986年,钟福至同志又三番五次与省摔跤柔道队联系,接回了湘西两名优秀运动员,开办摔跤柔道班。短短几年时间,州体校已拥有17名教练,14名文化教师,形成了一支力量可观的民族体育师资骨干队伍。此外,钟福至同志还将长期在基层工作,有丰富训练经验的杨迪、黄一等老同志先后调来州体校,充分发挥了老教练的传、帮、带作用。 Ph1XI&us9
对于教练员,钟福至同志一贯在政治上、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除了积极培养和介绍他们入党,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外,还特别注重智力投资,积极从业务提高上关心和培养本地区的民族体育骨干。从1977年以后的10年中,全州先后有6名教练在北京体育学院,3名在天津体育学院进修,有5名教练在省运动技术学院深造,另有6名文化教师和干部,先后到武汉大学,省、州教育学院和电大进修。为了使教练员开阔眼界,做到知识不断更新,州体委每年都要组织全州的教练员外出参观学习一次,大大提高了湘西教练员的素质,部分教练和干部先后在省、州和全国发表了体育学术论文。 p.SipQ.P
7P7OTN
四、坚持改革,开拓前进,为发展民族体育事业再展宏图。 hU8Y&R)=9
R2gV(L(!!
1984年2月,州体委首先在办公室试行建立岗位责任制,经过月余反复讨论,按照以人定岗、以岗定责的办法,从领导到干部职工人人制订了详细具体的岗位责任制。 1XMR7liE
紧接着,根据湘西州委召开的浦阳会议精神,钟福至又组织体委党组成员具体酝酿州体育场和州体校的改革。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任何一项任务,一个建设项目,都要实行定任务、定人数、定数量、定时间等几项制度”的要求,于1984年8月制定了《州民族体校、州体育场改革方案》,决定从打破两个“大锅饭”入手,实行“两改一包”。即实行校长、场长责任制,教职员工聘任制,逐级承包定额任务。改革方案按照职、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别给场校下达控制目标(即目标管理)。并发动州体委、州体校和州体育场3个单位的干部职工,围绕“我当校(场)长怎么办”的题目讨论了3天,在大家发表竞选演说的前提下,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民主选举了校长和场长(任期两年)。然后由校长、场长按照州体委下达的财政基数和指令性、指导性指标进行组阁,制定和呈报单位改革方案。同时实行干部职工的试聘和招聘工作。 1J4Pnl+hN
由于州体委在直属单位实行了办公室岗位责任制;州体校逐级承包制;州体育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等3种类型的改革,基本上体现了责任到人,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明显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两年承包结束时,州体校全面超额完成了州体委下达的3项定额指标,州体育场也完成了服务指标,提高了经济效益,州体委办公室的工作作风有了显著的改变。 +ti ?7|bK<
因为自治州是个贫困地区,所以州体委的经费也就更紧缺。根据国家体委提出的体育工作要逐步改变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的要求,钟福至同志率领体委一班子人,把发动社会力量办体育作为体育改革的一个新突破口来抓,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从1983年以来,全州先后成立了老年、农民、钓鱼、田径、武术、篮球、足球、伤残、龙舟等体育协会。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已占全州总人口的30%以上,仅1986年就举办了各类运动会504次,参加人数达12万多人次。1987年上半年,州体委通过州足球协会与13个厂矿企业单位联系,集资4000多元,举办了有18个队,近300名运动员参加的州第3届健身杯暨希望杯足球赛,这是湘西第一次群众性足球活动。为庆祝建州30周年,州篮球协会在州保险公司支持下,集资8000元,举办了有16个系统24个男女队,240名运动员参赛的全州第3届系统职工暨保险杯篮球赛。通过这两次较大规模的群众体育活动,激发了社会各界重视和支持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0{|HRiQH9+
[湘西自治州体委办公室整理,1987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