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最新帖子会员列表统计排行
主题 : 中华各姓氏与堂号(网转)
txyzwh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2
精华: 0
发帖: 285
铜币: 284 枚
威望: 198 点
贡献值: 45 点
银元: 0 个
注册时间: 2010-05-10
最后登录: 2023-12-20
楼主 发表于: 2010-07-11  

中华各姓氏与堂号(网转)

        01.陳氏堂號: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河南〔郡號〕、德星、德聚、繩武等。有因音誤而姓田。 P+e{,~o  
]% G#x  
  02.林氏堂號:西河、南安﹝郡號﹞、問禮、忠孝、永澤、林本、善慶、崇本。 v>j<ky   
@RdNAP_6  
  03.黃氏堂號:江夏、爍陽、安定、房陵、漢東、上谷、譙郡﹝郡號﹞、紫雲、種德、燕山。 x%dVD  
Hr}\-$  
  04.張氏堂號: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鍵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 河內、高平﹝郡號﹞、百忍、 金鑑。張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張。元朝時,上杭[ u&f|z9  
p~-)6)We?  
  簡德潤入聱南靖張進興寡媳,后代雖仍姓簡,但代代供奉張公夫婦,在大寮鄉的一房改姓張簡,故誤以為張廖簡同宗。 6jov8GIAt  
$>wN:uN(  
  05.李氏堂號:隴西﹝郡號﹞、燕樓,有一說謂﹕族人本姓理因避難以李子果腹倖免於難,仍更姓為李。唐朝有安姓因不恥安祿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賜姓而姓李。明朝時,也有人不恥李自成而復姓理。武則天時,有王子謀反被改姓虺。 ]4FAbY2'h  
#!(2@N8  
  06.王氏堂號: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海、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郡號﹞、三槐。唐節度使王潮之後人王念七、念八居詔安,念八辭世將王先益交游忠信撫養,王之子孫是為才游(中間的方改為才),堂號為﹝原平堂---太原十廣平﹞,但文革后又改為姓王。 [ m&MZn2u[4i  
+ =U9<8  
  07.吳氏堂號:延凌、勃侮、僕陽﹝郡號﹞、讓德、種德o UnZc9 6  
0yb9R/3.  
  08.劉氏堂號: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郡號﹞、黎照、德馨。劉氏冬帝堯陶唐氏之後,受對於劉﹝地在今河北唐縣﹞,子孫劉累能擾龍﹝養獸專家﹞,在周封為杜伯,又稱唐杜氏(劉唐杜)。杜伯之子濕叔奔晉為士師,曾孫士會食采邑於范(即今山東范縣),其他子孫居隨地,故又為范氏、隨氏。漢朝劉邦曾賜姓劉,如匈奴王金日殫。宋時,唐尚書劉文靜之後,劉恆因父遇禍,自幼就養於侯、林二家,後改姓侯氏,是為南安侯林鄉開基祖,此派劉、侯同宗。嘉義市中正路七三0號有b劉唐杜范金侯留錢姓宗親會(金、錢氏堂號為彭城) [ s`]SK^j0  
  09.蔡氏堂號:濟陽﹝郡號)。 wjKc!iB  
!xU\s'I+#  
  10.楊氏堂號:弘農、天水﹝郡號﹞、四知、栖霞。  \5HVX/  
Gy'/)}}Z  
  11.許氏堂號:高陽、汝南﹝郡號﹞、長興。 c11;(  
-(#`JT8  
  12.鄭氏堂號:滎陽﹝郡號﹞。 7VLn$q]:  
Izfq`zS+\s  
  13.謝氏堂號:陳留、會稽﹝郡號﹞、東山、寶樹。 )L"J?wTe  
[E9_ZdB T  
  14.郭氏堂號:太原、華陰、馮翊﹝郡號﹞、汾陽。 /1+jQS  
|g<l|lqz|  
  15.洪氏堂號:燉煌、豫章、宣城﹝郡號﹞、六桂。 @k-GyV-v  
+}f}!h;  
  16.丘氏堂號:河南。吳興、扶風、﹝郡號﹞、敦睦。雍正下令諱孔丘,故丘姓改邱。 [ M'NOM>8  
^*,?x  
  17.曾氏堂號:魯國、廬陵、武城﹝郡號﹞、三省。 9SU/ 86|N  
PaDm"+H@  
  18.廖氏堂號:汝南、鉅鹿、武威﹝郡號﹞、清武、崇遠、垂裕、承祐。張元子入贅廖三九而姓廖,堂號改為清武堂清河十武戚)是為廖皮張骨,生為廖家人,死為張家鬼。六世孫廖日享因啃雞頭弄汙所借衣服,遺命子孫不食雞頭。 5E${  
NMN&mJsmh  
  19.賴氏堂號:穎川、松陽、西川、南康、河南﹝郡號﹞。賴羅傳本都發源於中原,楚靈王滅賴國后,不少賴氏子孫逃亡湖北襄陽避難或投靠羅傅二姓,並改賴姓為羅姓或傅姓,以避楚靈王追殺,經過數代之後.子孫眾多,誰是真羅或假羅,誰是真傅或假傅,已經混淆不清,故三姓相議,互不通婚,以示有血緣之親。 [ }C JK9*Z  
_|COnm  
  20.徐氏堂號:東海、高平、東莞、瑯琊。滌陽﹝郡號﹞。 ABq#I'H#@2  
$WQm"WAKe  
  21.周氏堂號:汝南、廬江、尋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蘇)﹝郡號﹞、篤祐、愛蓮。 6x16?x  
DeQ ZDY //  
  22.葉氏堂號:南陽、下邳﹝郡號﹞o :v E\r#hJ"  
Bv 7os3xb  
  23.蘇氏堂號:武功、扶風、藍田、洛陽﹝郡號﹞o部份蘇姓人士在元代為避渦,有的改姓周,有的改姓連,但大多數的蘇姓並未改姓:改姓後的周與連,為表示不忘本,把蘇姓的武功郡號冠在姓氏上面,目的為清周(汝南周)或清連(上黨連)有所區別。 [ R{9G$b1Due  
>ATccv  
  24.莊氏堂號:天水、會稽、東海﹝郡號﹞、錦繡。 QC1\Sn/  
WvcPOt8Bp>  
  25.江氏堂號:濟陽、淮陽﹝郡號﹞、六桂。 d @b ]/  
U@}P]'`'f  
  26.呂氏堂號:河東、東平﹝郡號﹞、東萊、著存。 *M6j)jqV  
 qt. =  
  27.何氏堂號:廬江、東海、陳郡﹝郡號﹞ \.=,}sV2Z  
fDChq[LAn  
  28.羅氏堂號:豫章、長沙〔郡號﹞o lQ2vQz-J  
}~v0o# I  
  29.高氏堂號:京兆、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郡號﹞、有繼。 gjB(Pwx  
}l5Q0'  
  30.蕭氏堂號:蘭陵、廣陵﹝郡號﹞、芳遠。南齊武帝時,蕭子響謀反被改姓蛸。漳州蕭昭元入贅葉家(但葉家先入贅鍾家),昭元育三子,一承鍾冢,一承葉冢,一回蕭冢。 [ PJ)d5D%T  
^W0eRT  
  31.潘氏堂號:榮陽、廣宗、河.河南﹝郡號﹞o有潘氏因打賭見輸改姓鄭。 =vb'T  
>PUT(yNL  
  32.朱氏堂號:沛國、吳郡、河南(郡號)、鳳陽。明太祖朱元璋曾賜姓。邾為減筆而改姓朱。 jZ<f-Ff0  
VE^IA\J x  
  33.簡氏堂號:范陽、涿郡(郡號)、追來、溯源、孝思。 c:-n0m'i  
{YIVi:4q  
  34.鍾氏堂號:穎川(郡號)。鍾離減字為鍾。也有因筆誤而為鐘。 o"qG'\x  
j__l'?s  
  35.彭氏堂號:淮陽、隴西、宜春(郡號)o $N4i)>&T2  
Mw6 Mt  
  36.游氏堂號:馮翊、廣平﹝郡號﹞、立雪、盛蘭、東興。福建龍巖游姓子孫,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謁祖,[ }x"8v&3CM_  
jf=90eJc  
  因祭祀的事與祖居族親起衝突,大家不歡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游姓族人不滿祖產分 <t,lq  
`bNLmTS  
  配不公,將一子從母姓沈,一子改姓尤,但堂號仍為〔廣平﹞ ca:Vdrw`  
6^z):d#u  
  37.簷氏堂號:河間、渤海﹝郡號﹞、繼述。 zy8D&7Ytf  
~01t_Xp qc  
  38.胡氏堂號:安定、新蔡〔郡號﹞o J>+~//C  
D\z`+TyJ  
  39.施氏堂號:吳興﹝郡號﹞、臨濮、錢江、潯海。 m3`J9f,c/  
@-O%u* %J  
  40.沈氏堂號:吳興﹝郡號﹞o "iuNYM5 P  
%)y-BdSp.  
  41.余氏堂號:下邳、吳興、高陽(郡號﹞、風采、武溪。 [ 6KX/Yj~B  
w(q\75  
  42.趙氏堂號:天水、南陽、金城、下邳、穎川﹝郡號﹞。宋朝曾賜姓趙。 is{H >#+"  
Z07SK ' U  
  43.盧氏堂號:范陽﹝郡號﹞o |bk$VT4\  
3Zm;:v4y  
  44.梁氏堂號:安定、天水、河一、河南﹝郡號﹞、梅鏡o hhJs$c(  
Ka8Bed3  
  45.顏氏堂號:魯國、琅琊﹝郡號﹞。 GOX2'N\h^  
H  `_{n<  
  46.柯氏堂號:濟陽、錢塘、齊郡﹝郡號﹞、瑞鵲。 KtaoU2s  
'c$)}R I7  
  47.孫氏堂擁:樂安、東莞約、吳郡、太原﹝郡號﹞。 N. 0~4H %U  
`m-7L  
  48.魏氏堂號:鉅鹿、任城〔郡號〕。 [ D|/ 4),v  
^7Z.~A y  
  49.翁氏堂號:鹽官、錢塘(郡號)、。宋初,傳至翁乾度,長子處厚,分姓洪,次子處恭,分姓江,三子處易,仍姓翁,四子處朴,分姓方:五子處廉,分姓龔,;六子處休,分姓汪。兄弟六人,先後進士及第,時有﹝六桂聯芳﹞之譽,甫田建有祖祠一座,稱﹝六桂堂﹞o er2#h  
Gyy?cn6_  
  50.戴氏堂號:礁國、廣陵、濟會、清河〔郡號〕、註禮。 bqQR";  
>8gb/?z  
  51.范氏堂號:高平﹝郡號﹞。,范法澄遷廣東陸豐崙嶺鄉另立為一世祖。清初,法澄之後范文質,因後父姓姜,臨終遺命他的子孫以范姜為姓。 [ E&\ 0+-Dw  
Y58et9gRO  
  52.宋氏堂號:京兆、西河、廣平、敦煌、河南、扶風﹝郡號﹞o ^dKtUH/78G  
 9 -Xr  
  53.方氏堂號:河南﹝郡號﹞、六桂。 +wm%`N;v<  
=gO4B-[  
  54.鄧氏堂號:南陽、安定﹝郡號﹞、高密。 y~py+:_  
^x}k1F3  
  55.杜氏堂號:京兆、漢陽、南陽﹝郡號﹞o x,QXOh\a  
#6 M3BF  
  56.傅氏堂號:清河、北地﹝郡號﹞、雙鳳。 Vd A!tL  
o AM)<#U>  
  57.侯氏堂號:上谷﹝郡號﹞。 Uq(fk9`6  
'H'R6<z5  
  58.曹氏堂號:礁國、彭城、高平、鉅野﹝郡號﹞。 G]gc*\4  
p9~$}!ua  
  59.溫氏堂號:太原、汲郡、清河﹝郡號﹞。 [ "E7YCZQR  
)8V=!73  
  60.薛氏堂號:河東、新蔡、沛國、高平﹝郡號﹞。 GNM+sd y+  
*NoixV1>  
  61.丁氏堂號:濟陽〔郡號丁。 a7TvX{<d  
+?GsIp@>jh  
  62.馬氏堂號:扶風﹝郡號﹞。 ?PU7xO;_  
8 g3?@i  
  63.蔣氏堂號:樂安﹝郡號﹞。 =dY!-#yg!  
t:tIzFNv  
  64.唐氏堂號:晉陽、北海、魯國國﹝郡號﹞o > |(L3UA9  
70N Lv  
  65.卓氏堂號:西河、南陽〔郡號﹞。 "IRF^1 p  
RFLw)IWkL_  
  66.藍氏堂號:汝南、中山、東莞﹝郡號﹞。有因筆誤改姓籃。 vm8ER,IW)  
0!q@b  
  67.馮氏堂號:始平、杜陵、長樂、穎川、上黨、京兆、弘農、河間﹝郡號﹞。 [ ulNMqz\.  
e9rgJJ  
  68.姚氏堂號:吳興、南安(郡號﹞o *m[[>wE  
>]ZW.?1h  
  69.石氏堂號:武威、渤海﹝郡號﹞、三典。 f_ |=EQ  
I$oqFF|D  
  70.董氏堂號:隴西、濟陰﹝郡號﹞o \W"p<oo|H  
c6MMI]+8  
  71.紀氏堂號:平陽、高陽、天水﹝郡號﹞o N$<R6DU]K  
lZ?YyRsa6&  
  72.歐氏堂號:平陽﹝郡號﹞ $[+)N ~  
oGz5ZDa#  
  73.程氏堂號:安平、廣平﹝郡號了。 (E7C9U*  
&Yd6w}8  
  74.連氏堂號:上黨、武功(元朝前原姓蘇)﹝郡號﹞o m[Cp G=32B  
f^G-ba  
  75.古氏堂號:新安﹝郡號﹞、國寶。 [ 0G(|`xG1q  
N)  
  76.汪氏堂號:平陽﹝郡號﹞、六桂。 lF3wTf/j  
mIv}%hD  
  77.湯氏堂號:中山、范陽﹝郡號﹞。 M,oRi;V  
E>bpq ^;r  
  78.姜氏堂號:天水〔郡號﹞、龍泰。 'oF('uR  
!Mj28  
  79.田氏堂號:北平、雁明、﹝郡號﹞、紫荊。 %8?XOkH)  
MCl-er"]D  
  80.康氏堂號:京兆、東平、會稽﹝郡號﹞ $dF$-y<[0  
Ui`#B  
  81.鄒氏堂號:范陽﹝郡號﹞ @81N{tg-  
PyM59v  
  82.白氏堂號:南陽﹝郡號﹞、香山。 #S"s8wdD  
&M6Zsmo  
  83.涂氏堂號:豫章、南昌﹝郡號﹞、五桂。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冬根路有戶人家堂號﹝三五堂﹞,三合院內住著姓曾和姓涂的人家。他們來台的第四代祖先有兩姊妹感情很好,分別嫁 給姓曾和姓涂的男子,曾姓的堂號是三省,涂姓五桂堂,兩家人住在一起,堂號就改為﹝三五堂﹞。有因筆誤而改姓塗。 [  !xEGN@  
Sgn<=8,6c  
  84.尤氏堂號:吳興〔郡號〕o尤氏姓源,系出沈氏:五代時,王審知據閩,閩人姓沈的,避審音,放水改為尤氏。 |*N;R+b  
6T%5<I*&3s  
  85.巫氏堂號:平陽﹝郡號﹞、忠孝。 S%df'bh$  
NF'<8{~  
  86.韓氏堂號:穎川、南陽﹝郡號﹞o o~26<Lk  
&o'$uLF~Y  
  87.龔氏堂號:武陵〔郡號﹞、六桂。 $ U-#woXa  
jt3=<&*Bm  
  88.嚴氏堂號:天水、馮翊、華陰﹝郡號﹞。 @nIoIz D~  
+nL#c{  
  89.袁氏堂號:汝南、陳留、彭城〔郡號〕 t@q==VHF  
o&>aYlXd  
  90.鐘氏因﹝鍾﹞筆誤 @]dv   
q$'[&&_  
  91.黎氏堂號:京兆、九真、載酒、宋城﹝郡號﹞。 [ =-/sB>-C  
  92.金氏堂號:彭城、京兆〔郡號﹞o zEYQZywc  
i-R}O6  
  93.阮氏堂號:陳留〔郡號﹞、常興。 ku GaOO  
t)4] 2z)$  
  94.陸氏堂號:河南、平原、河內、吳郡〔郡號﹞o i'[! 'HY  
sCE%./h]  
  95.倪氏堂號:千乘﹝郡號﹞o x@tI  
 C~T*Wlk  
  96.夏氏堂號:會稽〔郡號﹞o >{>X.I~  
%+ytX]E  
  97.童氏堂號:雁門、渤海﹝郡號﹞ ~#7uNH2  
%<<JWoB  
  98.邵氏堂號:博陵﹝郡號﹞。 +g_m|LF  
ym'!f|9AA  
  99.柳氏堂號:河東﹝郡號﹞、仰峰。 o,{]<Sm  
w|61dB  
  100.錢氏堂號:彭城、下邳、吳興﹝郡號﹞。 m |Sf'5fK  
0U?(EJ  
ywA7hm  
堂号的类别和特色 ,@\z{}~v  
] U,m 1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恧在,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Wu'9ouw!  
  堂号不仅书写于宅院厅堂、宗祠祖庙、族谱封面,而且也题写于店铺、字号、书斋别墅、文集书画及日常生活用具(如车舆、灯笼、钱袋、家什)上面,用以区分姓氏族别,作为本族标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 ^7YZ>^  
}4kQu#0o")  
  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称“郡号”或总堂号。同一姓氏的发祥祖地和郡望不同,会有若干个郡号。如李姓郡(望)号有: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江夏、范阳、汉中、代北、鸡田、柳城等30余个;王氏有:太原、琅琊、京兆、元城、汲郡等地38个;张姓有清河、范阳、太原、京兆、南阳、中山、安定、河内等40余个。[ 12tk$FcY8*  
  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之间,除广义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叼,其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胜枚举,若按每姓一个堂号来计算的话,全国至少有数千至一万个堂号,是姓氏文化中有待开发、整理、研究的资料宝库。 3ej[  
gi$'x^]#  
  现依据各姓氏堂号的来历、特色、分为几大类型: co-1r/ -O  
ZP ]Ok  
  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 ?Cv([ ^Y.u  
|\W~+}'g~  
  中国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个或若干)堂号,而且有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氏,也会使用同一堂号。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一个堂号。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南方家族,虽然姓氏不同,但却是一个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后裔。以地域命名堂号 gObafIA  
Q+s2S>U{v  
  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如前述之陇西李、赵郡李、中山李,太原王、琅琊王、京兆王、清河张、安定张、河内张等皆是其例。再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发祥地是山东诸城,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陈氏的“颖川堂”、徐氏的“东海堂”、欧阳氏的“渤海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为堂号。[ d '\ ^S}  
IUz`\BO4  
  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c[Z#q*Q  
MhIHfW]b  
  中国人向有慎终追远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千古留芳。如弘农杨氏“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东汉太尉杨震的美德作为堂号。据文献记载,杨震为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震。杨震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人知交,我对您是了解的,而您怎么对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说:我深夜而来,无人知道这回事情。杨震回答说: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是无人知晓?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杨氏后代子孙为尊崇和怀念这位拒腐蚀,不受贿的先祖杨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为堂号。[ S_38U  
LQV&;O4'  
  而范氏“麦舟堂”则是来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济危扶困的典故。有次范仲淹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石曼卿无资葬亲,纯仁即以麦船相赠。纯仁回家后告知其父,深得范仲淹嘉许。故后世以此为典,以“麦舟堂”为堂号。 B_>r|^Vh  
g!^mewtd  
  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L.8`5<ITw  
C$4{'J-ZH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如东汉名将马援,战功卓著,名闻遐迩,“马革裹尸”便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后因功封“伏波将军”,马氏后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为堂号。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屈氏遂以“三闾堂”为堂号。[ zF(abQ0  
Y++n0sK5<  
  再如唐代宗时郭子仪,因平安史之乱,屡立战功,出将入相二十余年,是维系李唐王室的功勋大臣,被封为“汾阳王”。其后子孙繁衍遍布各地,多以“汾阳堂”为堂号。至今海内外郭氏子孙,也多以“汾阳郭氏”为荣。 $GYy[8{:V  
V>c !V9w   
  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 `> +:38  
t :~,7  
  在封建宗法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戒训勉后代子孙。如李氏“敦伦堂”、张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重德堂”、郑氏“务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许氏“居廉堂”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各氏自立堂号中,十分普遍。[ S3&n?\CO:  
O+]'*~a  
  如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张公芝于纸上连书百余“忍”字,道出其中决窍全在于百事忍让。故名之为“百忍堂”。 N_d{E/  
6W:FT Pt44  
  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rU|?3x  
G!lF5;Ad`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批文人学士,才气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重。其后代族人也引以为荣。 LIT`~D  
U5p3b;  
  如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品格高雅,酷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处为“爱莲堂”。其后人遂以此为堂号。晋代陶渊明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遂辞官归里,赋“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因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后人以“五柳堂”为堂号。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莲堂”堂号。[ ^4*#QtO  
^fmuBe}d{  
  以祥瑞吉兆为堂号 c )=a;_h  
&"7+k5O  
  古代人对祥符瑞兆十分重视,常认为是上天预示吉祥的征兆,往往以之为本族堂号。如宋代王礻右曾的手植三槐于庭院,言其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当政十余年,深为朝廷寄重。其后人便以“三槐堂”为堂号,成为中国王姓中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并列为王氏三大支派。 z L9:e7o  
Wl }J=  
  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 @^GI :z  
/T+%q#4  
  为表示对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中以其厅堂,居处为堂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后人便以“香山堂”为堂号。 )TEod!]  
4BeHj~~  
  再如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当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罢相,在洛阳午格创建别墅,起浩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荫如盖,名为“绿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绿野堂”之堂号。 Y^y:N$3$\  
5 9i2*<k  
  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gw^W6v  
8,(--A  
  在封建社会,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之为堂号。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再如宋人临湘人徐伟事绩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 {a15s6'd  
]dgi]R|`  
  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y"OyOi&  
`G%h=rr^c  
  此类堂号在各姓氏自立堂号中较为普遍。如“承志堂”、“务本堂”、“孝思堂”、“孝义堂”、“世耕堂”、“笃信堂”、“敦伦堂”、“克勤堂”等等。 1DGl[k/zv  
*$Zy|&[Z  
  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 (p] S  
Gte\=0Wr  
  此类堂号也较为常见。如“安乐堂”、“安庆堂”、“绍先堂”、“垂裕堂”、“启后堂”等。 }<&?t;  
mP's4  
  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 |9X2AS Qu  
 cp0yr:~  
  此类堂号为历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赏、恩赐、旌表而来。如“忠武堂”、“忠敏堂”、“节孝堂”、“孝义堂”等等。[ fYpJ2y-sA  
|;&I$'i  
  总之,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 ^f9@ =I  
N-q6_  
   堂號與郡望是“尋根”的第二條線索 `gyk e2n  
  堂號與郡望,是本省人從血緣上尋“根”的第二條重要線索。 i:jns>E  
q_98=fyE6  
  所謂堂號與郡望,根據臺灣省文獻會的解釋,其意義是這樣的: .{|SKhXk  
GMB3`&qh  
  “木有本,水有源,木本水源,是說明每一姓氏發祥的過程,也是每個子孫慎終追遠的根據。數千年來,不論政治領域的擴張,天災人禍的遷徙,經濟環境的發展,即使天涯海角,卻沒有一家忘懷了他們的來自。這等倫理精神的凝鑄,家族觀念的團結,端賴一種若有若無的稱謂在維繫,這便是堂號。[ D1@yW} 4  
  堂號,亦名郡號,郡是行政區域的建置,也是一個姓氏發祥的本源,後世深以源遠流長,懼有所失,立堂號而爲信。” zKp R:F  
^%tn$4@@Z.  
  從這段解釋文字,堂號和郡望的意義,便十分明晰了。 bZ^'_OOn  
1.TIUH1  
  不過,根據臺灣省文獻會主任委員林衡道個人的看法,堂號和郡望在實質上還是有若干分野的。他認爲,郡望是以兩千年前秦漢時期的郡名,作爲整個家族追溯了祥之地的表記;在一般情形下,只要是同一姓氏,所屬的郡望便完全一樣;堂號,則是家族中某一支派另具深意的特殊表記,像著名的楊姓“四知堂“,是漢代大學者楊震的後裔;謝姓的“東山堂”,是奉晉代名相謝安爲始祖等等,便是所謂“堂號”的最佳說明 ] eu":\ks  
m/,80J8L+f  
  在臺灣島上,類似的例子也不少,以著名的臺灣北市大龍峒陳氏家族來說,他們的郡望是“潁川”,堂號卻是“德星”,他們認爲,普天之下以“潁川”爲郡望的陳姓人士都是其同宗,但是只有“德星堂”派下的子孫,才是他們一祖所出,彼此具有直接血統淵源的家族一份子。 .gt;:8fw{  
T Qx<lw  
  根據目前的瞭解,所謂“堂號”,絕大多數便是祠堂的名稱,而祠堂的名稱,又往往根據所奉始祖的功德而來,所以,在我國歷史上,許多有成就的人物,身後都會透過堂號的方式,把自己的榮耀留傳給後代子孫,使大家不忘祖德,以自己的姓氏,家族爲榮,繼續不斷光大門楣。[ e)m6xiZ  
  堂號的名稱,有時候也會是建立祠堂者所取的,這種名稱,大多取自傳統的倫理道德,像忠義堂、孝思堂等等,其用意除了辨別血統,當然更有鼓勵子孫從善向上的意思。 I zVc  
reM~q-M~o@  
  關於郡望與堂號的區別,也可以這樣說:郡望是跟著姓氏俱來的宗族標記,代表著整個宗族最早的發祥之地和得姓源流;至於堂號,能夠追溯的時間和血統淵源,範圍便要比郡望小得多。所以,要尋找自己的“根”,除了祖籍,堂號應該算是“短程”的線索,郡望則是“長程”的線索,兩者同樣重要。[  g_Rp}6g  
0d1!Q!PH3  
  除了幾個名門著姓,臺灣的一般人家,大多是把堂號與郡望混爲一用的,走到臺灣的鄉村,只要稍爲留意,便不難發現,同樣姓黃的人家,有的在大門門楣上書:“江夏郡”三個大字,有的寫的卻是“江夏堂”。這種現象,認真說起來,不但無可厚非,而且值得鼓勵和提倡,因爲,在目前的客觀條件下,堂號的求得不易,郡望的歸屬卻衆所共知,堂號與郡望的作用,既然全都是追本溯源,不忘所本,那麽,單憑郡望,也可以達成大家尋“根”的願望和目的。[ 1_l)$"  
,_s.amL3O{  
  中國人的堂號和郡望,總數究竟有多少,目前已無法統計。不久之前,“中原文獻”曾對三百五十四個姓氏所屬的一百個郡堂,作了詳盡的統計和簡要說明,現在摘錄於下,以供有心人士“尋根”的參考: C6h[L  
P1Eg%Y6  
  濟陽郡——爲丁、卞、江、柯、卻、陶、庾、蔡。 ^bfU>02Q6p  
Z  
  西河郡——卜、林、卓、靳、宰。 \DWKG~r-%  
e/#6qCE  
  河南郡——於、山、方、毛、元、不、向、利、邱、俞、陸、褚、廉、種。 '=xO?2U-Z  
RCoDdtMo  
  東魯郡——孔。 ydj*Jy'  
5NhAb$q2Y  
  雁門郡——文、田、童、農。 [ Q laoa)d#  
rBi6AM/  
  隴西郡——牛、辛、李、時、彭、黃。 f( 5; Rf(  
a .?AniB0  
  天水郡——尹、皮、艾、狄、桂、秦、莊、趙、嚴、上官。 xxr'g =  
h7@%}<%  
  平陽郡——仇、汪、巫、來、常、鳳、管、衛、歐、饒。 V?mk*CU  
teC/Uf 5  
  吳興郡——水、尤、沈、明、姚、施。 TBky+]p@  
A (p^Q  
  太原郡——王、羊、祁、易、武、祝、宮、溫、霍、閻、尉遲。 =e0MEV#s.  
Ye$; d ~  
  高平郡——巴、範。 ynZEJKo  
W~a|AU8]C  
  南陽郡——白、束、呼、姬、許、隆、葉、翟、韓、樂、鄧。 ~%eE%5!k  
hwQ|'^(@O  
  京兆郡——申、史、宋、別、冷、杜、軍、宗、段、計、韋、晁、郜、浦、象、康、[ f`_{SU"3  
d$xvM  
  舒、雍、壽、酆、黎、皇。 ~b0l?P*Ff  
~)[ pL(4  
  勃海郡——甘、封、高、歐陽。 DY{v@ <3  
X.FoX  
  汝南郡——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藍。 y7+n*|H  
[2>zaag  
  武陵郡——冉、華、龍、龔、顧。 _a|g >  
Y6.Bi  
  下堂郡——包、尚、連、鮑、樊。 R y(<6u0  
}Kp$/CYd  
  陳留郡——伊、阮、虞、謝。 % tC[q   
Xw jm T  
  上谷郡——成、侯、寇、榮。 w=: c7Y+  
'o*\ N%  
  沛國郡——朱。 -AU'1iRcK7  
Om>?"=yDE  
  晉陽郡——匡、唐、景。 }_}    
"%S-(ue:  
  新安郡——古。 (w\|yPBB  
%_CL/H   
  武威郡——石、安、賈。 qFLt/ >  
b$_qG6)IJO  
  樂安郡——任。[ O '`|(L  
e'c3.sQ|?  
  馮翊郡——吉、雷。 !0UfX{.  
3Zs0W{OxU  
  中山郡——仲、湯、闌。 9}Za_ZgG  
{7MY*&P$,  
  西平郡——池。 ^eefR5^_w  
<P&X0S`O  
  安定郡——伍、胡、席、梁、程。 "Mv^S'?>  
W(?J,8>  
  東海郡——有、茅、徐。 `ZO5-E  
l-!"   
  河東郡——呂、薛、裴、儲、聶。 [;4ak)!  
g\?07@Zd|  
  下邳郡——闕。 4:733Q3oK  
i_+e&Bjd4j  
  延陵郡——吳。 6#Y]^%?uy  
/v| b]Ji  
  廬江郡——河。 {f*{dSm9b  
HZS.%+2  
  北海郡——邢、郎。 qu]a+cYY  
U3v~R4  
  平陵郡——孟。 T+rym8.p  
'J!Gip ,  
  彭城郡——金、劉、錢。 k.Gt }\6zP  
Dq9f Fe  
  清河郡——房、傳、張。 k6Vs#K7a  
 | z_av  
  東平郡——花。[ (2"4PU8  
AW9%E/{  
  博陵郡——邵。 GukwN]*OY  
/R?*i@rvf  
  山陽郡——嶽。 2`ERrh^i"  
,I+O;B:0  
  榮陽郡——昌、潘、鄭。 )te_ <W  
dVGcth;  
  臨海郡——屈。 NS+uiy  
4`cfFowK~  
  范陽郡——簡、鄒、燕。 CDW| cr{  
p)"EenUK  
  齊郡——查、晏、覃、富、譚。 PJe \PGh  
^h#A7 g  
  高陽郡——紀、耿。 YnDaB px  
{!{T,_ J  
  敦煌郡——洪。 /k^j'MMQs6  
R`@7f$;wG  
  魏郡——柏。 ^YfAsBs&  
K@!hrye  
  扶風郡——馬、班、祿、萬、魯。 E5c)\ D  
k<f0moxs'  
  千乘郡——倪。 b}u#MU  
vp d!|/  
  會稽郡——夏。 ~)X;z"y%b  
%?qzP '  
  河內郡——荀、司馬。 IF//bgk-  
]^{5`  
  廣陵郡——貢、盛。 >s,*=a  
^{++h?cS)  
  薛郡——海。[ 1hV&/Qr  
20`XklV  
  河間郡——淩、章、詹。 YY'[PXP$Y  
W&Xi &[Ux  
  南昌郡——塗。 /jq"r-S"  
c\tw#;\9  
  豫章郡——羅。 e U-A_5  
BP4vOZ0$  
  潁川郡——陳、鄔、賴、鍾。 ^BI&-bR@  
a<+Rw{  
  護國郡——逢、邊、戴、稽。 q?L*Luu+  
7Bf4ojKt  
  餘杭郡——隗。 HBk5 p>&  
CaoQPb*  
  汾陽郡——郭。 p{SIGpbR&  
@OHNz!Lj:d  
  琅琊郡——符、雲、諸葛。 qzo)\,  
?q5HAIZ`  
  廣平郡——遊、賀、談。 m5KLi &R  
=umF C[. W  
  江夏郡——費、黃。 0{?%"t\/f  
.Dr7YquW  
  潦西郡——項。 nRX<$OzTV  
8@T0]vH&  
  平原郡——東方。 b~8&P_  
_F8-4  
  頓邱郡——葛、司空。 +ZBj_Vw*|  
aIWpgUd`  
  弘農郡——楊。 do%.KIk  
'XSHl?+q  
  百濟郡——福。[ u/\Ipk/  
_,-\;  
  內黃郡——駱。 o i~,}E_  
W`n_m&Y\  
  江陵郡——熊。 o9v9 bL+X  
3|Ar~_]  
  鉅鹿郡——魏。 9@*4^Ks p  
^1--7#H  
  蘭陵郡——蕭。 rj5)b:c}  
8R;E+B{  
  解梁郡——關。 ;{n*F=%uC  
0upZ4eN  
  燕山郡——竇。 I+Fr#1  
VrFI5_M/  
  武功郡——蘇。 EkN>5).  
z_z '3d.r7  
  始平郡——翁、馮、龐。 0E&XD&D  
%g4)f9>  
  濮陽郡——爰。 b|`  
zH@+\#M  
  此外,在目前所能得知的中國家族郡望中,還有梁國、濟南、平昌三郡,所屬的姓氏仍待查考。郡望,絕大多數是距今兩千年前秦漢時期的地名,其地不外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每一個家族只要擁有世代相傳的郡望,便可以明確知道自己家族最初在中原的發祥地。[ 2L1Azx  
):Ekf2  
       姓 氏 堂 號 對 照 wKz*)C  
rO1.8KKJ  
  01.陳氏堂號: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河南〔郡號〕、德星、德聚、繩武等。有因音誤而姓田。 !|Y&h0e  
bW'Y8ok[v  
  02.林氏堂號:西河、南安﹝郡號﹞、問禮、忠孝、永澤、林本、善慶、崇本。 eA/}$.R  
9x9E+DG#(  
  03.黃氏堂號:江夏、爍陽、安定、房陵、漢東、上穀、譙郡﹝郡號﹞、紫雲、種德、燕山。[ur 8EI&}I  
`"bp -/  
  04.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範陽、鍵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 z &[[4[  
 R"PO@v  
  河內、高平﹝郡號﹞、百忍、  金鑑。張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張。元朝時,上杭 9Mv4=k^7|4  
Z ?w=-  
  簡德潤入聱南靖張進興寡媳,後代雖仍姓簡,但代代供奉張公夫婦,在大寮鄉的一房 lt}U,p,S  
yXc@i)9w3  
  改姓張簡,故誤以為張廖簡同宗。 i{>YQ  
UAdj [m61  
  05.李氏堂號:隴西﹝郡號﹞、燕樓,有一說謂﹕族人本姓理因避難以李子果腹倖免於難,仍更姓為[ @{880 5Dp  
;!>>C0s"  
  李。唐朝有安姓因不恥安祿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賜姓而姓李。明朝時,也有人不恥李 F=kiYa}  
KhbbGdmfS$  
  自成而復姓理。武則天時,有王子謀反被改姓虺。 sY'dN_F  
5d82Ms  
  06.王氏堂號: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海、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 2wgdrO|B  
(8j@+J   
  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郡號﹞、三槐。唐節度使 0'*'%Iga  
);x[1*e  
  王潮之後人王念七、念八居詔安,念八辭世將王先益交遊忠信撫養,王之子孫是為才[ &44?k:  
5wMEp" YHE  
  游(中間的方改為才),堂號為﹝原平堂---太原十廣平﹞,但文革後又改為姓王。 c1_?Z  
HM\gOz  
  07.延淩、勃侮、僕陽﹝郡號﹞、讓德、種德o .s@[-! p  
yAVt[+0  
  08.劉氏堂號: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 ~3m} EL  
Ga^k1TQq  
  南﹝郡號﹞、黎照、德馨。劉氏冬帝堯陶唐氏之後,受對於劉﹝地在今河北唐縣﹞, |n&EbOmgf  
2O9OEZdKB  
  子孫劉累能擾龍﹝養獸專家﹞,在周封為杜伯,又稱唐杜氏(劉唐杜)。杜伯之子濕[ cK+)MFOu+  
.'N#qs_  
  叔奔晉為士師,曾孫士會食采邑於範(即今山東範縣),其他子孫居隨地,故又為範 :y[tZ&*<_?  
q]t^6m&-  
  氏、隨氏。漢朝劉邦曾賜姓劉,如匈奴王金日殫。宋時,唐尚書劉文靜之後,劉恆因 4:v{\R  
 3Kum  
  父遇禍,自幼就養於侯、林二家,後改姓侯氏,是為南安侯林鄉開基祖,此派劉、侯 q0 8  
Z7R+'OC  
  同宗。嘉義市中正路七三0號有b劉唐杜范金侯留錢姓宗親會(金、錢氏堂號為彭城) <3Hu(Jx<O  
@BXV>U2B{  
  09.蔡氏堂號:濟陽﹝郡號)。 ZsYT&P2  
mdHC{sp  
  10.楊氏堂號:弘農、天水﹝郡號﹞、四知、棲霞。[ zX/9^+p:  
 6@ )bZ|  
  11.高陽、汝南﹝郡號﹞、長興。 aA.TlG@zP  
K3t^y`z  
  12.鄭氏堂號:滎陽﹝郡號﹞。 >pA9'KWs]  
P(Hh%9'(  
  13.謝氏堂號:陳留、會稽﹝郡號﹞、東山、寶樹。 LHP?!rO0  
meV RdQ  
  14.郭氏堂號:太原、華陰、馮翊﹝郡號﹞、汾陽。 S b3@7^  
U z6XQskX  
  15.洪氏堂號:燉煌、豫章、宣城﹝郡號﹞、六桂。 \<A@Nf"  
tI(co5 W  
  16.丘氏堂號:河南。吳興、扶風、﹝郡號﹞、敦睦。雍正下令諱孔丘,故丘姓改邱。 b%,`;hy{  
K&noA  
  17.曾氏堂號:魯國、廬陵、武城﹝郡號﹞、三省。[ 3bPvL/\Lb  
 ?2b9N~  
  18.廖氏堂號:汝南、钜鹿、武威﹝郡號﹞、清武、崇遠、垂裕、承祐。張元子入贅廖三九而姓廖, _/!IjB:(70  
/=qn1  
  堂號改為清武堂清河十武戚)是為廖皮張骨,生為廖家人,死為張家鬼。六世孫廖日 Au/n|15->C  
^UK6q2[  
  享因啃雞頭弄汙所借衣服,遺命子孫不食雞頭。 z '%Vy  
1 {V*(=Tp  
  19.賴氏堂號:穎川、松陽、西川、南康、河南﹝郡號﹞。賴羅傳本都發源於中原,楚靈王滅賴國後, Ws`P(WHm  
0qV!-i  
  不少賴氏子孫逃亡湖北襄陽避難或投靠羅傅二姓,並改賴姓為羅姓或傅姓,以避楚靈王[ [(N<E/m%B  
2xd G&}$fa  
  追殺,經過數代之後.子孫眾多,誰是真羅或假羅,誰是真傅或假傅,已經混淆不清, dGzZ_Vf  
izi=`;=D^  
  故三姓相議,互不通婚,以示有血緣之親。 F 'U G p  
_\LAWQ|M4[  
  20.徐氏堂號:東海、高平、東莞、瑯琊。滌陽﹝郡號﹞。 )/9/p17:xu  
L1k_AC1.M  
  21.周氏堂號:汝南、廬江、尋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蘇)﹝郡號﹞、 !(Y23w*  
9_ GR\\  
  篤祐、愛蓮。 H;$OCDRC  
FiqcM-Af4  
  22.葉氏堂號:南陽、下邳﹝郡號﹞o y(8AxsROp  
,tL<?6_  
  23.蘇氏堂號:武功、扶風、藍田、洛陽﹝郡號﹞o部份蘇姓人士在元代為避渦,有的改姓周,有的改[ cf0D q~G  
dLm~]V3  
  姓連,但大多數的蘇姓並未改姓:改姓後的周與連,為表示不忘本,把蘇姓的武功郡號 U.G**v  
#\$R^u]!  
  冠在姓氏上面,目的為清周(汝南周)或清連(上黨連)有所區別。 ZWSYh>"  
Y75,{1\l0  
  24.莊氏堂號:天水、會稽、東海﹝郡號﹞、錦繡。 /wL}+  
nV%1/e"5  
  25.江氏堂號:濟陽、淮陽﹝郡號﹞、六桂。 Ro?a DrQ  
e;<=aa)}?  
  26.呂氏堂號:河東、東平﹝郡號﹞、東萊、著存。 :_Y@,CpIEg  
yg gQ4y6  
  27.何氏堂號:廬江、東海、陳郡﹝郡號﹞ Dw^d!%Ala  
o84!$2P+w  
  28.羅氏堂號:豫章、長沙〔郡號﹞ tq^H)  
fG5U' Vw  
  29.高氏堂號:京兆、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郡號﹞、有繼。 Pz1pEyuL  
;%AK< RT  
  30.蕭氏堂號:蘭陵、廣陵﹝郡號﹞、芳遠。南齊武帝時,蕭子響謀反被改姓蛸。漳州蕭昭元入贅葉家 a<M<) {$u  
:d-+Z%Y  
  (但葉家先入贅鍾家),昭元育三子,一承鍾塚,一承葉塚,一回蕭塚。 Nd*zSsVlq  
N$H0o+9-Y  
  31.潘氏堂號:榮陽、廣宗、河.河南﹝郡號﹞o有潘氏因打賭見輸改姓鄭。 RI"A'/56  
W9?Vh{w  
  32.沛國、吳郡、河南(郡號)、鳳陽。明太祖朱元璋曾賜姓。邾為減筆而改姓朱。[ Q%(LMq4UG  
gYx|Na,+  
  33.簡氏堂號:範陽、涿郡(郡號)、追來、溯源、孝思。 (yCF pb  
Sf)VQ5U!Y  
  34.鍾氏堂號:穎川(郡號)。鍾離減字為鍾。也有因筆誤而為鐘。 ~fE@]~f>  
?*a:f"vQ  
  35.彭氏堂號:淮陽、隴西、宜春(郡號)o b$+.}&M  
n9Z|69W6>  
  36.馮翊、廣平﹝郡號﹞、立雪、盛蘭、東興。福建龍巖遊姓子孫,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謁祖, ZO+c-!%[(  
Dm[4`p@IY\  
  因祭祀的事與祖居族親起衝突,大家不歡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游姓族人不滿祖產分 &V[m{.  
2hl'mRW  
  配不公,將一子從母姓沈,一子改姓尤,但堂號仍為〔廣平﹞[ _rK}~y=0  
}Z- ]m  
  37.河間、渤海﹝郡號﹞、繼述。 s3W)hU)  
.S17O}  
  38.胡氏堂號:安定、新蔡〔郡號﹞o o@r+Y  
1_!*R]aq  
  39.施氏堂號:吳興﹝郡號﹞、臨濮、錢江、潯海。 -U(T  
aO?(ZL  
  40.沈氏堂號:吳興﹝郡號﹞o 7%9Sz5z  
VAF+\Cea=  
  41.餘氏堂號:下邳、吳興、高陽(郡號﹞、風采、武溪。 i!<,8e=  
#n 7uw  
  42.趙氏堂號:天水、南陽、金城、下邳、穎川﹝郡號﹞。宋朝曾賜姓趙。 '@9h@,tc  
GH![rK  
  43.盧氏堂號:範陽﹝郡號﹞o hp!UW  
YsXP$y]g-  
  44.梁氏堂號:安定、天水、河一、河南﹝郡號﹞、梅鏡 *BT-@V.4  
cTFyF)  
  45.顏氏堂號:魯國、琅琊﹝郡號﹞。 G@anY=D\EB  
T+m`a #  
  46.柯氏堂號:濟陽、錢塘、齊郡﹝郡號﹞、瑞鵲。 52BlFBNV  
-#H>kbs  
  47.孫氏堂擁:樂安、東莞約、吳郡、太原﹝郡號﹞。 T&I*8 R~  
n0kBLn  
  48.魏氏堂號:钜鹿、任城〔郡號〕。 it!8+hvq9*  
&+=A;Y)  
  49.翁氏堂號:鹽官、錢塘(郡號)、。宋初,傳至翁乾度,長子處厚,分姓洪,次子處恭,分姓江, ~fn2B  
7E4=\vM  
  三子處易,仍姓翁,四子處樸,分姓方:五子處廉,分姓龔,;六子處休,分姓汪。兄 ](4V 3w.  
?ZDXT2b~~  
  弟六人,先後進士及第,時有﹝六桂聯芳﹞之譽,甫田建有祖祠一座,稱﹝六桂堂﹞ Y!v `0z  
3HC aZ?Ry'  
  50.礁國、廣陵、濟會、清河〔郡號〕、註禮。 [>Kkj;*  
ad8kUHf  
  51.範氏堂號:高平﹝郡號﹞。,範法澄遷廣東陸豐崙嶺鄉另立為一世祖。清初,法澄之後範文質, DF/p{s1Y3  
<*~vZT i(  
  因後父姓姜,臨終遺命他的子孫以范薑為姓。 a%7ju4CVj  
2P~zYdjS  
  52.宋氏堂號:京兆、西河、廣平、敦煌、河南、扶風﹝郡號﹞o $$2\qN -  
l=[<gPE  
  53.方氏堂號:河南﹝郡號﹞、六桂。 `9Zoq=/  
a0Cf.[L  
  54.鄧氏堂號:南陽、安定﹝郡號﹞、高密。 0ejx; Mum  
/Ws@YP  
  55.杜氏堂號:京兆、漢陽、南陽﹝郡號﹞ y iE[^2Pv  
fP%hr gL  
  56.傅氏堂號:清河、北地﹝郡號﹞、雙鳳。 ~S15tZ $  
CeoK@y=o  
  57.侯氏堂號:上穀﹝郡號﹞。 W`K XO|'p@  
ScYw3i  
  58.曹氏堂號:礁國、彭城、高平、钜野﹝郡號﹞。 ?h"+q8&  
P*XLm  
  59.溫氏堂號:太原、汲郡、清河﹝郡號﹞。 [s"3g\L';  
Zh]d&Xeq  
  60.薛氏堂號:河東、新蔡、沛國、高平﹝郡號﹞。 /cUcfe#X  
(Sr&Y1D  
  61.丁氏堂號:濟陽〔郡號丁。 z _~f/  
UMuqdLaT9  
  62.馬氏堂號:扶風﹝郡號﹞。 {3]g3mj  
deHhl(U;  
  63.蔣氏堂號:樂安﹝郡號﹞。 ]fI v{[A_  
Mb=vIk{B f  
  64.唐氏堂號:晉陽、北海、魯國國﹝郡號﹞ &/}]9 #  
[ /w{,+U  
  65.卓氏堂號:西河、南陽〔郡號﹞。 k:Sxs+)?1  
pHEhB9_A!  
  66.藍氏堂號:汝南、中山、東莞﹝郡號﹞。有因筆誤改姓籃。 ',?v7&  
V03U"eI="  
  67.馮氏堂號:始平、杜陵、長樂、穎川、上黨、京兆、弘農、河間﹝郡號﹞。 LX'.up11X5  
"]Wrir?l  
  68.姚氏堂號:吳興、南安(郡號﹞o wGD".CS0  
q [Rqy !,  
  69.石氏堂號:武威、渤海﹝郡號﹞、三典。 ]tL9y<  
gEbe6!; q3  
  70.董氏堂號:隴西、濟陰﹝郡號﹞o :TqvL'9o  
1w/1k6`0  
  71.紀氏堂號:平陽、高陽、天水﹝郡號﹞o _>%P};G{>  
_?kjIF  
  72.歐氏堂號:平陽﹝郡號﹞[ j<>E Fd  
OACRw%J:X{  
  73.程氏堂號:安平、廣平﹝郡號了。 M5s>;q)  
/UTeaM!?"  
  74.連氏堂號:上黨、武功(元朝前原姓蘇)﹝郡號﹞o H%> E6rVB  
fi^ I1*S  
  75.古氏堂號:新安﹝郡號﹞、國寶。 S(eCG2gR  
^A dHP!I  
  76.汪氏堂號:平陽﹝郡號﹞、六桂。 "<H.F 87Z)  
OF&{mJH"g'  
  77.湯氏堂號:中山、範陽﹝郡號﹞。 n~l9`4wJY  
aa2&yc29hp  
  78.薑氏堂號:天水〔郡號﹞、龍泰。 0m7ANqE[Z  
>Lx,<sE  
  79.北平、雁明、﹝郡號﹞、紫荊。 eRc+.m[  
a7s+l=  
  80.康氏堂號:京兆、東平、會稽﹝郡號﹞ lxx)l(&  
z %{Z  
  81.鄒氏堂號:範陽﹝郡號﹞[ 2jV.\C k  
S.1\e"MfI  
  82.白氏堂號:南陽﹝郡號﹞、香山。 i"Hec9Ri  
1Y4=D  
  83.塗氏堂號:豫章、南昌﹝郡號﹞、五桂。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冬根路有戶人家堂號﹝三五堂﹞, u9My.u@-*%  
iZ % KHqG  
  三合院內住著姓曾和姓塗的人家。他們來台的第四代祖先有兩姊妹感情很好,分別嫁 b<>GF-`w  
;= ^kTb`X  
  給姓曾和姓塗的男子,曾姓的堂號是三省,塗姓五桂堂,兩家人住在一起,堂號就改 iz!E1(z(  
$#4Qv5}  
  為﹝三五堂﹞。有因筆誤而改姓塗。 8+K=3=05#U  
|VxEW U/  
  84.尤氏堂號:吳興〔郡號〕o尤氏姓源,系出沈氏:五代時,王審知據閩,閩人姓沈的,避審音,[ ".A+'pJ  
=(:{>tO_"  
  放水改為尤氏。 b9Jah  
(|+Sbq(o  
  85.巫氏堂號:平陽﹝郡號﹞、忠孝。 ^F2 OTz4n  
V/5.37FSb  
  86.韓氏堂號:穎川、南陽﹝郡號﹞o `!WtKqr%B  
~XGBE  
  87.龔氏堂號:武陵〔郡號﹞、六桂。 ?3 {&"  
wZB:7E%  
  88.嚴氏堂號:天水、馮翊、華陰﹝郡號﹞。 3fPd|F.kF  
|^9+c2   
  89.袁氏堂號:汝南、陳留、彭城〔郡號〕 =<Q_&_.60  
!=%0  
  90.鐘氏因﹝鍾﹞筆誤 n+ 1!/H=d  
6/_] |4t  
  91.黎氏堂號:京兆、九真、載酒、宋城﹝郡號﹞。 Syv[ [Ek  
]5| o8.  
  92.金氏堂號:彭城、京兆〔郡號﹞o D#Qfa!=g  
1{D_30sG.  
  93.阮氏堂號:陳留〔郡號﹞、常興。[ u"eO&Vc  
C_xO k'091  
  94.陸氏堂號:河南、平原、河內、吳郡〔郡號﹞o P7ktr?V0a  
/Iht,@%E  
  95.倪氏堂號:千乘﹝郡號﹞o 8axz`2`  
,{DZvif   
  96.夏氏堂號:會稽〔郡號﹞o ms9zp?M  
0kC}qru'  
  97.童氏堂號:雁門、渤海﹝郡號﹞ Tj5G /H>   
,Vb;2  
  98.邵氏堂號:博陵﹝郡號﹞。 GVS-_KP\  
|^!#x Tj  
  99.柳氏堂號:河東﹝郡號﹞、仰峰。 v`&  
}?[^q  
  100.錢氏堂號:彭城、下邳、吳興﹝郡號﹞o 4Uz1~AuNxb  
b^ wWg  
  姓 氏 : 堂 号 与 注 解(簡体) ~DY5`jV  
wkNf[>jX?  
  01.陈氏堂号:颖川、汝南、下邳、广陵、河南〔郡号〕、德星、德聚、绳武等。有因音误而姓田。 YdsY2  
]j.=zQP?'  
  02.林氏堂号:西河、南安﹝郡号﹞、问礼、忠孝、永泽、林本、善庆、崇本。 ">pW:apl%  
w&&uk[Gh/a  
  03.黄氏堂号:江夏、烁阳、安定、房陵、汉东、上谷、谯郡﹝郡号﹞、紫云、种德、燕山。 UrAg*v!Qy  
xX;@ BS  
  04.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键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 vn oI.;H,  
"p]Fq,  
  河内、高平﹝郡号﹞、百忍、  金鉴。张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张。元朝时,上杭[ur ]MI> "hn  
"s[Y$!#  
  简德润入聱南靖张进兴寡媳,后代虽仍姓简,但代代供奉张公夫妇,在大寮乡的一房 zx)^!dEMM  
Ve/"9 ?Y_  
  改姓张简,故误以为张廖简同宗。 2hB';Dv  
QG{).|pm  
  05.李氏堂号:陇西﹝郡号﹞、燕楼,有一说谓﹕族人本姓理因避难以李子果腹幸免于难,仍更姓为 J6m`XC  
nT7{`aaQl  
  李。唐朝有安姓因不耻安禄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赐姓而姓李。明朝时,也有人不耻李 OPm ?kr  
Xxl>,QUA  
  自成而复姓理。武则天时,有王子谋反被改姓虺。 VrG4wLpLs  
dFdll3bC  
  06.王氏堂号: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 P "S=RX#+  
/48W]a}JS  
  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郡号﹞、三槐。唐节度使 \Xy]z  
oL?[9aww  
  王潮之后人王念七、念八居诏安,念八辞世将王先益交游忠信抚养,王之子孙是为才 #$\cRLPg  
>Hh8K<@NL  
  游(中间的方改为才),堂号为﹝原平堂---太原十广平﹞,但文革后又改为姓王。 ,$;g'z!N  
9a.r(W[9  
  07.延凌、勃侮、仆阳﹝郡号﹞、让德、种德o {sn:Lj0  
%y@iA91K  
  08.刘氏堂号: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长沙、河[ &uLxA w  
9`[#4'1Mik  
  南﹝郡号﹞、黎照、德馨。刘氏冬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对于刘﹝地在今河北唐县﹞, JGmW>mH  
R<r"jOd]  
  子孙刘累能扰龙﹝养兽专家﹞,在周封为杜伯,又称唐杜氏(刘唐杜)。杜伯之子湿 n])-+[F  
9ICC2%j|  
  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邑于范(即今山东范县),其它子孙居随地,故又为范 iz|mJUx  
8mjP2  
  氏、随氏。汉朝刘邦曾赐姓刘,如匈奴王金日殚。宋时,唐尚书刘文静之后,刘恒因 H<$.AC\zn  
d<*4)MRN  
  父遇祸,自幼就养于侯、林二家,后改姓侯氏,是为南安侯林乡开基祖,此派刘、侯[ "|1MJuY_6  
 eiLtZQ  
  同宗。嘉义市中正路七三0号有b刘唐杜范金侯留钱姓宗亲会(金、钱氏堂号为彭城) # Sm M5%  
9&'I?D&8  
  09.蔡氏堂号:济阳﹝郡号)。 pB @l+ n^  
^iaeY jI  
  10.杨氏堂号:弘农、天水﹝郡号﹞、四知、栖霞。 jgiP2k[Xom  
1[k~*QS  
  11.高阳、汝南﹝郡号﹞、长兴。 4fDo}~  
 8ad!.  
  12.郑氏堂号:荥阳﹝郡号﹞。 ?$O5w*  
] o!#]]   
  13.谢氏堂号:陈留、会稽﹝郡号﹞、东山、宝树。 YK# QH"}  
=hV-E D  
  14.郭氏堂号:太原、华阴、冯翊﹝郡号﹞、汾阳。  ]Ll <  
=k4yWC5-  
  15.洪氏堂号:炖煌、豫章、宣城﹝郡号﹞、六桂。[ K#"@nVWJ.m  
!g? ~<`   
  16.丘氏堂号:河南。吴兴、扶风、﹝郡号﹞、敦睦。雍正下令讳孔丘,故丘姓改邱。 qZ!1>`B  
?FRR";  
  17.曾氏堂号:鲁国、庐陵、武城﹝郡号﹞、三省。 T[$Sbz`  
rT`D@ I  
  18.廖氏堂号:汝南、鉅鹿、武威﹝郡号﹞、清武、崇远、垂裕、承佑。张元子入赘廖三九而姓廖, k&nhF9Y4  
my#qmI  
  堂号改为清武堂清河十武戚)是为廖皮张骨,生为廖家人,死为张家鬼。六世孙廖日 ?Y"bt^4j  
uCK!lq-  
  享因啃鸡头弄污所借衣服,遗命子孙不食鸡头。 -`e=u<Y9@  
h.)2,  
  19.赖氏堂号:颖川、松阳、西川、南康、河南﹝郡号﹞。赖罗传本都发源于中原,楚灵王灭赖国后,[ >Kl78w:  
lY}mrb  
  不少赖氏子孙逃亡湖北襄阳避难或投靠罗傅二姓,并改赖姓为罗姓或傅姓,以避楚灵王 inBd.%Yr  
PVO9KWv**  
  追杀,经过数代之后.子孙众多,谁是真罗或假罗,谁是真傅或假傅,已经混淆不清, uTJi }4cw  
=#XsY,r  
  故三姓相议,互不通婚,以示有血缘之亲。 [5%/{W,~m  
(PYUfiOf  
  20.徐氏堂号:东海、高平、东莞、琅琊。涤阳﹝郡号﹞。 da@y*TO#i  
 w'=#7$N  
  21.周氏堂号:汝南、庐江、寻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苏)﹝郡号﹞、 VmQ7M4j*  
Vvx(7p-GQ  
  笃佑、爱莲。 ^_<>o[qE  
  22.叶氏堂号:南阳、下邳﹝郡号﹞o ErC~,5dj;n  
V,qZF=}S  
  23.苏氏堂号:武功、扶风、蓝田、洛阳﹝郡号﹞o部份苏姓人士在元代为避涡,有的改姓周,有的改 hMJ \a  
[BhpfZNKRA  
  姓连,但大多数的苏姓并未改姓:改姓后的周与连,为表示不忘本,把苏姓的武功郡号 F~d !Ub$>  
0:G@a&Lr  
  冠在姓氏上面,目的为清周(汝南周)或清连(上党连)有所区别。 DT&[W<oN  
[Hdk=p  
  24.庄氏堂号:天水、会稽、东海﹝郡号﹞、锦绣。 ej,MmLu~^  
3w )S=4lB  
  25.江氏堂号:济阳、淮阳﹝郡号﹞、六桂。 /2u;w !oi.  
Cu({%Gy+  
  26.吕氏堂号:河东、东平﹝郡号﹞、东莱、着存。 Pi?*rr5WZ  
Rn{q/h  
  27.何氏堂号:庐江、东海、陈郡﹝郡号﹞ 'OGOT0(  
I#l9  
  28.罗氏堂号:豫章、长沙〔郡号﹞o 8O{]ML  
hk ./G'E  
  29.高氏堂号:京兆、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郡号﹞、有继。 n#3y2,Ml  
eEsEW<su  
  30.萧氏堂号:兰陵、广陵﹝郡号﹞、芳远。南齐武帝时,萧子响谋反被改姓蛸。漳州萧昭元入赘叶家 F dv&kK!  
X_ >B7(k   
  (但叶家先入赘钟家),昭元育三子,一承钟冢,一承叶冢,一回萧冢。 !U`T;\,v5  
M;MD-|U  
  31.潘氏堂号:荣阳、广宗、河.河南﹝郡号﹞o有潘氏因打赌见输改姓郑。 1jmhh !,  
=Ak>2  
  32.沛国、吴郡、河南(郡号)、凤阳。明太祖朱元璋曾赐姓。邾为减笔而改姓朱。 IJ, ,aCj4g  
^ +{ ~ ^y7  
  33.简氏堂号:范阳、涿郡(郡号)、追来、溯源、孝思。 ;_j\E(^%  
uMsKF%m  
  34.钟氏堂号:颖川(郡号)。钟离减字为钟。也有因笔误而为钟。 @x*#7Y  
c%~'[W04\  
  35.彭氏堂号:淮阳、陇西、宜春(郡号)o QBto$!})  
`M>{43dj  
  36.冯翊、广平﹝郡号﹞、立雪、盛兰、东兴。福建龙岩游姓子孙,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谒祖, J=K3S9:n]g  
n E-=7S L  
  因祭祀的事与祖居族亲起冲突,大家不欢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游姓族人不满祖产分 @=wAk5[IN  
O8u"Y0$*w  
  配不公,将一子从母姓沉,一子改姓尤,但堂号仍为〔广平﹞ W&06~dI1!  
>K\ 79<x|  
  37.河间、渤海﹝郡号﹞、继述。 *MagicA  
-I=}SZ  
  38.胡氏堂号:安定、新蔡〔郡号﹞o RAE|eTnna  
C,PCU<q  
  39.施氏堂号:吴兴﹝郡号﹞、临濮、钱江、浔海。 N83RsL "}_  
uy\YJ.WMQ  
  40.沉氏堂号:吴兴﹝郡号﹞o 4 d]  
L&3=5Bf9  
  41.余氏堂号:下邳、吴兴、高阳(郡号﹞、风采、武溪。[ n^Z?u9VR  
g8kw|BgnL  
  42.赵氏堂号:天水、南阳、金城、下邳、颖川﹝郡号﹞。宋朝曾赐姓赵。 f`Wfw3  
!hH6!G  
  43.卢氏堂号:范阳﹝郡号﹞o {bETHPCf  
HTqikw5X  
  44.梁氏堂号:安定、天水、河一、河南﹝郡号﹞、梅镜o cJ8*[H<NV  
9:~,TH  
  45.颜氏堂号:鲁国、琅琊﹝郡号﹞。 Zl,K#  
_ux 6SIyp`  
  46.柯氏堂号:济阳、钱塘、齐郡﹝郡号﹞、瑞鹊。 6l_8Q w*5I  
X_!mZ\H7  
  47.孙氏堂拥:乐安、东莞约、吴郡、太原﹝郡号﹞。 s?Q`#qD  
&\p :VF.  
  48.魏氏堂号:鉅鹿、任城〔郡号〕。 2:DpnLU5  
B8s|VI  
  49.翁氏堂号:盐官、钱塘(郡号)、。宋初,传至翁干度,长子处厚,分姓洪,次子处恭,分姓江,[ aRG[F*BY  
E"G. _<3J8  
  三子处易,仍姓翁,四子处朴,分姓方:五子处廉,分姓龚,;六子处休,分姓汪。兄 -nk%He  
|e< U%v  
  弟六人,先后进士及第,时有﹝六桂联芳﹞之誉,甫田建有祖祠一座,称﹝六桂堂﹞o coLn};W2  
u|:VQzPd-  
  50.礁国、广陵、济会、清河〔郡号〕、注礼。 d'3'{C|kk  
:&:>sd(QD  
  51.范氏堂号:高平﹝郡号﹞。,范法澄迁广东陆丰仑岭乡另立为一世祖。清初,法澄之后范文质, B!tt e )  
Ej34^*m9k  
  因后父姓姜,临终遗命他的子孙以范姜为姓。 )d.7xY7!  
 %ANPv=  
  52.宋氏堂号:京兆、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郡号﹞ uk'<9g^  
*E. 2R{  
  53.方氏堂号:河南﹝郡号﹞、六桂。 Fk9(FOFg  
_ SFD}w3b$  
  54.邓氏堂号:南阳、安定﹝郡号﹞、高密。 HdnSs0 /  
wUV%NZB  
  55.杜氏堂号:京兆、汉阳、南阳﹝郡号﹞o '\_)\`a|  
pH~JPNng  
  56.傅氏堂号:清河、北地﹝郡号﹞、双凤。 `UJW:qqW  
33;|52$  
  57.侯氏堂号:上谷﹝郡号﹞。 7I44BC*R~  
ah<f&2f  
  58.曹氏堂号:礁国、彭城、高平、鉅野﹝郡号﹞。 X1'Ze,34  
{ o;0Fx  
  59.温氏堂号:太原、汲郡、清河﹝郡号﹞。 r=[}7N  
"Q J-IRt &  
  60.薛氏堂号:河东、新蔡、沛国、高平﹝郡号﹞。[ g1{wxBFE  
  61.丁氏堂号:济阳〔郡号丁。 G? _,(  
=& lYv  
  62.马氏堂号:扶风﹝郡号﹞。 2mT+@G  
z`2d(KE?  
  63.蒋氏堂号:乐安﹝郡号﹞。 , XR8qi~  
'Hia6 <m3  
  64.唐氏堂号:晋阳、北海、鲁国国﹝郡号﹞o vVf!XZF  
d!X?R}  
  65.卓氏堂号:西河、南阳〔郡号﹞。 CFA>  
1 `AE]  
  66.蓝氏堂号:汝南、中山、东莞﹝郡号﹞。有因笔误改姓篮。 F>Oh)VL,Ev  
zF$wz1 %  
  67.冯氏堂号:始平、杜陵、长乐、颖川、上党、京兆、弘农、河间﹝郡号﹞。 hWu)0t  
5.E 2fX  
  68.姚氏堂号:吴兴、南安(郡号﹞   ^KF'/9S  
  69.石氏堂号:武威、渤海﹝郡号﹞、三典。 >k#aB.6  
f:0n-me  
  70.董氏堂号:陇西、济阴﹝郡号﹞o [aC9vEso!  
n)H0;25L  
  71.纪氏堂号:平阳、高阳、天水﹝郡号﹞o ;(,Fe/wvC  
m{yON&y  
  72.欧氏堂号:平阳﹝郡号﹞ c8s/`esA  
sg2C_]i,H  
  73.程氏堂号:安平、广平﹝郡号了。 _L72Ae(_  
n 3]y$wK  
  74.连氏堂号:上党、武功(元朝前原姓苏)﹝郡号﹞o Lgfr"{C  
6};oLnO  
  75.古氏堂号:新安﹝郡号﹞、国宝。  M:$nL  
]>,|v,i =  
  76.汪氏堂号:平阳﹝郡号﹞、六桂。 ZM.g +-9  
TDGzXJf[  
  77.汤氏堂号:中山、范阳﹝郡号﹞。[ K7Vr$,p  
5`DH\VD.j  
  78.姜氏堂号:天水〔郡号﹞、龙泰。 %G&v@R  
{cI<4><  
  79.北平、雁明、﹝郡号﹞、紫荆。 pp`U]Q5"gX  
Jp#cFUa t  
  80.康氏堂号:京兆、东平、会稽﹝郡号﹞ BYf"l8^,  
E=QQZ\w  
  81.邹氏堂号:范阳﹝郡号﹞ ]*h}sn=  
rY= #^S  
  82.白氏堂号:南阳﹝郡号﹞、香山。 O5?Eb  
ZIl<y{  
  83.涂氏堂号:豫章、南昌﹝郡号﹞、五桂。屏东县佳冬乡六根村冬根路有户人家堂号﹝三五堂﹞, 8gxLL59  
OXB-.<  
  三合院内住着姓曾和姓涂的人家。他们来台的第四代祖先有两姊妹感情很好,分别嫁给姓曾和姓涂的男子,曾姓的堂号是三省,涂姓五桂堂,两家人住在一起,堂号就改 w1b <>A?87  
M2S|$6t:  
  为﹝三五堂﹞。有因笔误而改姓涂。 ZB%~>  
k#&SWp=  
  84.尤氏堂号:吴兴〔郡号〕o尤氏姓源,系出沉氏:五代时,王审知据闽,闽人姓沉的,避审音, VLN3x.BY  
QAwj]_  
  放水改为尤氏。 9R[','x  
"!?bC#d#(  
  85.巫氏堂号:平阳﹝郡号﹞、忠孝。 S@)bl  
DeSTo9A}!  
  86.韩氏堂号:颖川、南阳﹝郡号﹞o ~4<3`l=A  
?OyW|jL  
  87.龚氏堂号:武陵〔郡号﹞、六桂。 t@n (a  
^'4uTbxP_!  
  88.严氏堂号:天水、冯翊、华阴﹝郡号﹞。 ]IV; >94[  
Biy 9jIWI  
  89.袁氏堂号:汝南、陈留、彭城〔郡号〕 5aNDW'z`f  
c,wU?8Nc|$  
  90.钟氏因﹝钟﹞笔误 j[cjQ]>~'  
WRyLpTr-  
  91.黎氏堂号:京兆、九真、载酒、宋城﹝郡号﹞。 Se8y-AL6x>  
%5gJ6>@6Z  
  92.金氏堂号:彭城、京兆〔郡号﹞o tV9C33  
9a%@j ]  
  93.阮氏堂号:陈留〔郡号﹞、常兴。 Rp*t"HSaAW  
{SJ7Yfs  
  94.陆氏堂号:河南、平原、河内、吴郡〔郡号﹞o UGt7iT<`8  
'4sD1LD~}  
  95.倪氏堂号:千乘﹝郡号﹞o GcCs}(eo  
j.}V~Sp*  
  96.夏氏堂号:会稽〔郡号﹞o |GQ$UB  
~7a BeD  
  97.童氏堂号:雁门、渤海﹝郡号﹞ >}*jsqaVU  
T}[vfIJD  
  98.邵氏堂号:博陵﹝郡号﹞。 *,*qv^  
NG UGN~p  
  99.柳氏堂号:河东﹝郡号﹞、仰峰。 QB,ad   
E|  
  100.钱氏堂号:彭城、下邳、吴兴﹝郡号﹞o J|24I4  
n0pe7/Ai  
      堂号文化趣谈 o7XRa]O  
vq7%SEkES  
  旧时,中国各姓的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挂有一块牌匾,写着“XX堂”字样,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简言之,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它不仅仅用在祠堂,还多用于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有的人家还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书以堂号,以标明其姓氏及族别。 ?/MXcI(  
G\ZRNb  
  堂号的命名大多都有自己的典故,它们或为了族人缅怀先祖,或是为激励斗志。 p9WskYpm  
2kq@*}ys  
  王姓的堂号为“三槐堂”,或称“槐荫启秀”,这出自《宋史·王旦传》。北宋初年,尚书兵部侍郎王祜写文章、做官都很出众。他相信王家后代必出公相,于是在院内种下三棵槐树,作为标志。王祜植三槐,是借用三槐喻三公。《周礼·秋官·朝士》中有“面三槐,三公位焉”的记载。所谓三公,是当时朝廷中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周代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来,王祜的儿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当时人称“三槐王氏”。文学家苏轼,同王旦之孙王巩是朋友,曾应王巩的请求写了一篇《三槐堂铭》。此文被编入《古文观止》一书,被广为流传。[  eb@Lh!  
  谢氏族人的堂号为“东山”、“宝树”。“宝树堂”的典故出自东晋。当时谢安与其堂侄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寡敌众,大破前秦苻坚的大军,扭转了东晋的危险局势。谢玄曾说:“芝兰玉树,生于庭阶。”玉树即宝树,意思是说谢家的子弟人才很多。于是,后世文人常用“宝树”作典故,以喻子弟贤俊。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有“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的句子。 nk 9 K\I  
Gx_e\fe-/  
  张姓的堂号“百忍堂”出自“张公艺九世同居,书忍字百余”的故事。有言道“百忍成金”,其间包含着累世同居的典故。中国古代推崇累世同居,几代同堂、长幼有序的大家庭,历来被视为值得褒显的风尚。《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中说,张公艺因其九代同堂,几次得到皇上旌表门闾的荣誉。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亲自到张公艺家中,询问他怎样保守家业,令同族和睦。张公艺写了100多个“忍”字作答,高宗皇帝为此感动得流下眼泪。虽说“百忍”之中包含着几分辛酸,但能感动皇帝,也是很荣耀的事。于是,张姓人家以“百忍”为堂号,铭门额。[ {{%8|+B  
  杨姓的“四知堂”,出自“杨震举王密,不受四知金”的典故。杨震,东汉人,历任荆州刺史、汤郡太守等职。当时,王密受到杨震的器重,被举荐为昌邑令。一天晚上,王密怀揣金子谒见杨震,欲以报答,杨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句话令王密羞愧得离开了。后来“四知”便成了杨姓的堂号。 K<JP9t6Qd  
,{*fOpn  
  周姓人家常名“爱莲堂”,源于名篇《爱莲说》。《爱莲说》出自宋代名儒周敦颐之手。“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文章以莲喻人,情真意长。周姓人家以“爱莲”为堂号,不仅以《爱莲说》为自豪,还旨在借“花之君子”以自励。 此外,如范姓的“麦舟堂”,柯姓的“瑞鹊堂”,艾姓的“爱民堂”,田姓的“紫荆堂”,戴姓的“礼经堂”,吴姓的“‘三让堂’等都有各自的典故。 SVh4)}.x  
3uG5b8?  
  一姓几支,各有堂号的例子也是有的。山东章邱的孟家是经商的巨贾。孟氏兄弟分立门户后,各建本支堂号,于是绸缎布料店,便有了开“瑞增祥”的“容恕堂”,开“瑞蚨祥”的“矜恕堂”,开“瑞林祥”的“慎思堂”。 jgw'MpQm{  
r.^X>?  
  堂号源远流长,出之有典,代代相传,不可被擅改,是各个姓氏编纂家谱的主要依据。近年来,随着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它成为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和激励后人的象征 -yGm^EwP  
呼朋唤友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