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最新帖子会员列表统计排行
主题 : 中华各姓氏与堂号(网转)
txyzwh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2
精华: 0
发帖: 285
铜币: 284 枚
威望: 198 点
贡献值: 45 点
银元: 0 个
注册时间: 2010-05-10
最后登录: 2023-12-20
楼主 发表于: 2010-07-11  

中华各姓氏与堂号(网转)

        01.陳氏堂號: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河南〔郡號〕、德星、德聚、繩武等。有因音誤而姓田。 c| ' w  
VzRx%j/i  
  02.林氏堂號:西河、南安﹝郡號﹞、問禮、忠孝、永澤、林本、善慶、崇本。 }yEoEI`  
fd8#Ng"1  
  03.黃氏堂號:江夏、爍陽、安定、房陵、漢東、上谷、譙郡﹝郡號﹞、紫雲、種德、燕山。 Cw,D{  
I]J*BD#n.  
  04.張氏堂號: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鍵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 河內、高平﹝郡號﹞、百忍、 金鑑。張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張。元朝時,上杭[ "!Rw)=7O  
I7\ &Z q  
  簡德潤入聱南靖張進興寡媳,后代雖仍姓簡,但代代供奉張公夫婦,在大寮鄉的一房改姓張簡,故誤以為張廖簡同宗。 K,}w]b  
e}cnX`B  
  05.李氏堂號:隴西﹝郡號﹞、燕樓,有一說謂﹕族人本姓理因避難以李子果腹倖免於難,仍更姓為李。唐朝有安姓因不恥安祿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賜姓而姓李。明朝時,也有人不恥李自成而復姓理。武則天時,有王子謀反被改姓虺。 mf|pNiQ,  
r<L#q)]  
  06.王氏堂號: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海、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郡號﹞、三槐。唐節度使王潮之後人王念七、念八居詔安,念八辭世將王先益交游忠信撫養,王之子孫是為才游(中間的方改為才),堂號為﹝原平堂---太原十廣平﹞,但文革后又改為姓王。 [ -lRhz!E]  
)3z]f2  
  07.吳氏堂號:延凌、勃侮、僕陽﹝郡號﹞、讓德、種德o vU/ D7  
a~^Srj!}x  
  08.劉氏堂號: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南﹝郡號﹞、黎照、德馨。劉氏冬帝堯陶唐氏之後,受對於劉﹝地在今河北唐縣﹞,子孫劉累能擾龍﹝養獸專家﹞,在周封為杜伯,又稱唐杜氏(劉唐杜)。杜伯之子濕叔奔晉為士師,曾孫士會食采邑於范(即今山東范縣),其他子孫居隨地,故又為范氏、隨氏。漢朝劉邦曾賜姓劉,如匈奴王金日殫。宋時,唐尚書劉文靜之後,劉恆因父遇禍,自幼就養於侯、林二家,後改姓侯氏,是為南安侯林鄉開基祖,此派劉、侯同宗。嘉義市中正路七三0號有b劉唐杜范金侯留錢姓宗親會(金、錢氏堂號為彭城) [ f!-Sz/c#  
  09.蔡氏堂號:濟陽﹝郡號)。 WA.\*Nqze  
af+}S9To  
  10.楊氏堂號:弘農、天水﹝郡號﹞、四知、栖霞。 8!h'j  
L]2< &%N2  
  11.許氏堂號:高陽、汝南﹝郡號﹞、長興。 R/<=mZ  
 i j&p4  
  12.鄭氏堂號:滎陽﹝郡號﹞。 L,-u.vV  
hK}bj  
  13.謝氏堂號:陳留、會稽﹝郡號﹞、東山、寶樹。 }Pg' vJW  
CYB=Uq,  
  14.郭氏堂號:太原、華陰、馮翊﹝郡號﹞、汾陽。 D)&o8D`  
n*qN 29sx  
  15.洪氏堂號:燉煌、豫章、宣城﹝郡號﹞、六桂。 RyRqH:p)3  
'%3{jc-}  
  16.丘氏堂號:河南。吳興、扶風、﹝郡號﹞、敦睦。雍正下令諱孔丘,故丘姓改邱。 [ _Nu` )m  
j+748QAhh  
  17.曾氏堂號:魯國、廬陵、武城﹝郡號﹞、三省。 .:;fAJPf  
hZNEv|  
  18.廖氏堂號:汝南、鉅鹿、武威﹝郡號﹞、清武、崇遠、垂裕、承祐。張元子入贅廖三九而姓廖,堂號改為清武堂清河十武戚)是為廖皮張骨,生為廖家人,死為張家鬼。六世孫廖日享因啃雞頭弄汙所借衣服,遺命子孫不食雞頭。 +>3]%i- \  
2A$0CUMb  
  19.賴氏堂號:穎川、松陽、西川、南康、河南﹝郡號﹞。賴羅傳本都發源於中原,楚靈王滅賴國后,不少賴氏子孫逃亡湖北襄陽避難或投靠羅傅二姓,並改賴姓為羅姓或傅姓,以避楚靈王追殺,經過數代之後.子孫眾多,誰是真羅或假羅,誰是真傅或假傅,已經混淆不清,故三姓相議,互不通婚,以示有血緣之親。 [ #cEq_[yI  
'=TTa  
  20.徐氏堂號:東海、高平、東莞、瑯琊。滌陽﹝郡號﹞。 :+kUkb-/  
wt7.oKbW  
  21.周氏堂號:汝南、廬江、尋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蘇)﹝郡號﹞、篤祐、愛蓮。 .Y/-8H-3v  
Jc~E"x  
  22.葉氏堂號:南陽、下邳﹝郡號﹞o CT5Y/E? }  
6hbEO-(  
  23.蘇氏堂號:武功、扶風、藍田、洛陽﹝郡號﹞o部份蘇姓人士在元代為避渦,有的改姓周,有的改姓連,但大多數的蘇姓並未改姓:改姓後的周與連,為表示不忘本,把蘇姓的武功郡號冠在姓氏上面,目的為清周(汝南周)或清連(上黨連)有所區別。 [ dV$!JTsd  
*=^[VV!  
  24.莊氏堂號:天水、會稽、東海﹝郡號﹞、錦繡。 6dT|;koWbm  
?\yB)Nd y  
  25.江氏堂號:濟陽、淮陽﹝郡號﹞、六桂。 TSyzdnMvz  
( ji_o^  
  26.呂氏堂號:河東、東平﹝郡號﹞、東萊、著存。 @]3*B %t  
'=%i,  
  27.何氏堂號:廬江、東海、陳郡﹝郡號﹞ fJ :jk6@  
|z7dRDU}]  
  28.羅氏堂號:豫章、長沙〔郡號﹞o X"J%R/f  
_XN~@5elrC  
  29.高氏堂號:京兆、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郡號﹞、有繼。 >7FSH"8[,  
4ROWz  
  30.蕭氏堂號:蘭陵、廣陵﹝郡號﹞、芳遠。南齊武帝時,蕭子響謀反被改姓蛸。漳州蕭昭元入贅葉家(但葉家先入贅鍾家),昭元育三子,一承鍾冢,一承葉冢,一回蕭冢。 [ FYeEG  
> I%zd/q?  
  31.潘氏堂號:榮陽、廣宗、河.河南﹝郡號﹞o有潘氏因打賭見輸改姓鄭。 RUrymkHFB  
gLCz]D.'  
  32.朱氏堂號:沛國、吳郡、河南(郡號)、鳳陽。明太祖朱元璋曾賜姓。邾為減筆而改姓朱。 m0iV m|  
By/bVZks  
  33.簡氏堂號:范陽、涿郡(郡號)、追來、溯源、孝思。 U3q5^{0d/  
Z)v)\l9d  
  34.鍾氏堂號:穎川(郡號)。鍾離減字為鍾。也有因筆誤而為鐘。 ],V kp  
59qnEIi  
  35.彭氏堂號:淮陽、隴西、宜春(郡號)o 7jZrU|:yu(  
vadM1c*z  
  36.游氏堂號:馮翊、廣平﹝郡號﹞、立雪、盛蘭、東興。福建龍巖游姓子孫,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謁祖,[ |\p5mh  
7dhn'TW  
  因祭祀的事與祖居族親起衝突,大家不歡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游姓族人不滿祖產分 F9D"kG;Dk  
cd"wNH-  
  配不公,將一子從母姓沈,一子改姓尤,但堂號仍為〔廣平﹞ `1p?*9Ssn  
8c?8X=|D7  
  37.簷氏堂號:河間、渤海﹝郡號﹞、繼述。 LI$L9eNv;Y  
LsotgQ8   
  38.胡氏堂號:安定、新蔡〔郡號﹞o ZmO' IT=Ye  
4O Zy&,  
  39.施氏堂號:吳興﹝郡號﹞、臨濮、錢江、潯海。 ;G$)MS'nB  
o(SuUGW  
  40.沈氏堂號:吳興﹝郡號﹞o g&aT!%QvX+  
.??rqaZ=  
  41.余氏堂號:下邳、吳興、高陽(郡號﹞、風采、武溪。 [ ^k9rDn/AW  
lvig>0:M  
  42.趙氏堂號:天水、南陽、金城、下邳、穎川﹝郡號﹞。宋朝曾賜姓趙。 j) <[j&OWw  
Gm*Uv6?H?  
  43.盧氏堂號:范陽﹝郡號﹞o D;yd{]<  
B#H2RTc  
  44.梁氏堂號:安定、天水、河一、河南﹝郡號﹞、梅鏡o i-Ljff  
r?XDvU  
  45.顏氏堂號:魯國、琅琊﹝郡號﹞。 = tP$re";o  
$@4e(Zrmo  
  46.柯氏堂號:濟陽、錢塘、齊郡﹝郡號﹞、瑞鵲。 8I {56$  
cl#OvQ  
  47.孫氏堂擁:樂安、東莞約、吳郡、太原﹝郡號﹞。 jM[f[  
_PdAN= C3  
  48.魏氏堂號:鉅鹿、任城〔郡號〕。 [ g BH?l/  
Uc>LFX& -B  
  49.翁氏堂號:鹽官、錢塘(郡號)、。宋初,傳至翁乾度,長子處厚,分姓洪,次子處恭,分姓江,三子處易,仍姓翁,四子處朴,分姓方:五子處廉,分姓龔,;六子處休,分姓汪。兄弟六人,先後進士及第,時有﹝六桂聯芳﹞之譽,甫田建有祖祠一座,稱﹝六桂堂﹞o Suj}MEiv  
:=B[y D!  
  50.戴氏堂號:礁國、廣陵、濟會、清河〔郡號〕、註禮。 ^8U6"O6|X  
[@s=J)H  
  51.范氏堂號:高平﹝郡號﹞。,范法澄遷廣東陸豐崙嶺鄉另立為一世祖。清初,法澄之後范文質,因後父姓姜,臨終遺命他的子孫以范姜為姓。 [ :'b%5/ ^q  
K;kLQ2)  
  52.宋氏堂號:京兆、西河、廣平、敦煌、河南、扶風﹝郡號﹞o \Qb>:  
k4* ! Q_A  
  53.方氏堂號:河南﹝郡號﹞、六桂。 zVn*!c  
A<1l^%i  
  54.鄧氏堂號:南陽、安定﹝郡號﹞、高密。 \j/}rzo]  
>R) F}  
  55.杜氏堂號:京兆、漢陽、南陽﹝郡號﹞o %!W 6<ioW  
PH{ c,  
  56.傅氏堂號:清河、北地﹝郡號﹞、雙鳳。 @<%oIE~]F  
"Vq@bNtu+  
  57.侯氏堂號:上谷﹝郡號﹞。 sF, uIr/  
012:BZR  
  58.曹氏堂號:礁國、彭城、高平、鉅野﹝郡號﹞。 jBGG2[hV  
*%]+sU  
  59.溫氏堂號:太原、汲郡、清河﹝郡號﹞。 [ xQ_:]\EZ  
>dcqPNDg1^  
  60.薛氏堂號:河東、新蔡、沛國、高平﹝郡號﹞。 \_)02ZT:  
{!>E9Px  
  61.丁氏堂號:濟陽〔郡號丁。 [cY?!Qd 0  
+,:nm_kQU  
  62.馬氏堂號:扶風﹝郡號﹞。 </2,2AV4q*  
SIJ# ?0,  
  63.蔣氏堂號:樂安﹝郡號﹞。 Ig='a"%  
8p3ZF@c~ t  
  64.唐氏堂號:晉陽、北海、魯國國﹝郡號﹞o ArLz;#AOn  
'&1  
  65.卓氏堂號:西河、南陽〔郡號﹞。 6qY\7R2+  
[k}dES#  
  66.藍氏堂號:汝南、中山、東莞﹝郡號﹞。有因筆誤改姓籃。 cG<Q`(5~  
/,-h%gj  
  67.馮氏堂號:始平、杜陵、長樂、穎川、上黨、京兆、弘農、河間﹝郡號﹞。 [ f45;fT>   
=t ~+63)  
  68.姚氏堂號:吳興、南安(郡號﹞o Kn3YI9  
{: Am9B  
  69.石氏堂號:武威、渤海﹝郡號﹞、三典。 _?*rtDzIM  
hG< a  
  70.董氏堂號:隴西、濟陰﹝郡號﹞o (bM)Nd  
)+VHt  
  71.紀氏堂號:平陽、高陽、天水﹝郡號﹞o 6eW1<p  
j P{:A9T\  
  72.歐氏堂號:平陽﹝郡號﹞ ID_|H?.  
m.;{ 8AM%f  
  73.程氏堂號:安平、廣平﹝郡號了。 m[//_TFf]  
^M[-K`c}  
  74.連氏堂號:上黨、武功(元朝前原姓蘇)﹝郡號﹞o Y8{T.\%\+  
YY1{v?[  
  75.古氏堂號:新安﹝郡號﹞、國寶。 [ ~Tpe,juG_  
&zaW"uy3T  
  76.汪氏堂號:平陽﹝郡號﹞、六桂。 QfKR pnj(o  
ski1f  
  77.湯氏堂號:中山、范陽﹝郡號﹞。 8N</Yi|n  
qBf wN1  
  78.姜氏堂號:天水〔郡號﹞、龍泰。 g>d7%FFn}  
ym-lT|>Z  
  79.田氏堂號:北平、雁明、﹝郡號﹞、紫荊。 .`i'gPLkn2  
,'/HcF?yf  
  80.康氏堂號:京兆、東平、會稽﹝郡號﹞ Ac*B[ywA3  
Y#Sd2h,^X  
  81.鄒氏堂號:范陽﹝郡號﹞ jb#1&L 14  
*B)Jv9  
  82.白氏堂號:南陽﹝郡號﹞、香山。 ({ :yw  
S&;T_^|  
  83.涂氏堂號:豫章、南昌﹝郡號﹞、五桂。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冬根路有戶人家堂號﹝三五堂﹞,三合院內住著姓曾和姓涂的人家。他們來台的第四代祖先有兩姊妹感情很好,分別嫁 給姓曾和姓涂的男子,曾姓的堂號是三省,涂姓五桂堂,兩家人住在一起,堂號就改為﹝三五堂﹞。有因筆誤而改姓塗。 [ 7TMDZ*  
4O5n6~24  
  84.尤氏堂號:吳興〔郡號〕o尤氏姓源,系出沈氏:五代時,王審知據閩,閩人姓沈的,避審音,放水改為尤氏。 dM>j<JC=  
Dohl,d  
  85.巫氏堂號:平陽﹝郡號﹞、忠孝。 BWqik_  
%B*<BgJ;4F  
  86.韓氏堂號:穎川、南陽﹝郡號﹞o KqG/a  
"W3n BaG  
  87.龔氏堂號:武陵〔郡號﹞、六桂。 \Nh^Ig   
8iII) +  
  88.嚴氏堂號:天水、馮翊、華陰﹝郡號﹞。 sM);gI14  
UpE1PLZlB  
  89.袁氏堂號:汝南、陳留、彭城〔郡號〕 kHz+ ZY<?  
?[NTw./'7A  
  90.鐘氏因﹝鍾﹞筆誤 )l 4>=y  
[<@A8Q5,y  
  91.黎氏堂號:京兆、九真、載酒、宋城﹝郡號﹞。 [ ~(*co[_  
  92.金氏堂號:彭城、京兆〔郡號﹞o 6_ 33*/>=c  
\]~kyy  
  93.阮氏堂號:陳留〔郡號﹞、常興。 S>vVjq?~l(  
tDuUAI54  
  94.陸氏堂號:河南、平原、河內、吳郡〔郡號﹞o Y3sNr)qss  
-E,{r[Sp  
  95.倪氏堂號:千乘﹝郡號﹞o Q T0IW(A  
"'&>g4F`o  
  96.夏氏堂號:會稽〔郡號﹞o Sl+jduc  
%Hl:nT2M  
  97.童氏堂號:雁門、渤海﹝郡號﹞  8E.5k@  
*1 J#Mdd  
  98.邵氏堂號:博陵﹝郡號﹞。 H *z0xxa  
gpO_0U4lQ]  
  99.柳氏堂號:河東﹝郡號﹞、仰峰。 Rd@n?qB  
5Qm.ECXV  
  100.錢氏堂號:彭城、下邳、吳興﹝郡號﹞。 D KMbs   
f6aT[Nw<  
t Sh}0N)  
堂号的类别和特色 z wniS6R1  
2+r )VF: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恧在,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k$-  
  堂号不仅书写于宅院厅堂、宗祠祖庙、族谱封面,而且也题写于店铺、字号、书斋别墅、文集书画及日常生活用具(如车舆、灯笼、钱袋、家什)上面,用以区分姓氏族别,作为本族标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 #4|i@0n}D  
:g]HB ,78  
  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称“郡号”或总堂号。同一姓氏的发祥祖地和郡望不同,会有若干个郡号。如李姓郡(望)号有: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江夏、范阳、汉中、代北、鸡田、柳城等30余个;王氏有:太原、琅琊、京兆、元城、汲郡等地38个;张姓有清河、范阳、太原、京兆、南阳、中山、安定、河内等40余个。[ jP6oJcZ  
  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之间,除广义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叼,其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胜枚举,若按每姓一个堂号来计算的话,全国至少有数千至一万个堂号,是姓氏文化中有待开发、整理、研究的资料宝库。 L3h xe]mr  
2)j#O  
  现依据各姓氏堂号的来历、特色、分为几大类型: %+j]vP  
$'I$n  
  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 NIXcib"tG  
l5N\> q  
  中国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个或若干)堂号,而且有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氏,也会使用同一堂号。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一个堂号。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南方家族,虽然姓氏不同,但却是一个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后裔。以地域命名堂号 y>pq*i  
VgC9'"|  
  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如前述之陇西李、赵郡李、中山李,太原王、琅琊王、京兆王、清河张、安定张、河内张等皆是其例。再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发祥地是山东诸城,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陈氏的“颖川堂”、徐氏的“东海堂”、欧阳氏的“渤海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为堂号。[ wYS KtG~/S  
07G*M ]  
  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vY+_tpuEH  
U K]{]-  
  中国人向有慎终追远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千古留芳。如弘农杨氏“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东汉太尉杨震的美德作为堂号。据文献记载,杨震为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震。杨震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人知交,我对您是了解的,而您怎么对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说:我深夜而来,无人知道这回事情。杨震回答说: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是无人知晓?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杨氏后代子孙为尊崇和怀念这位拒腐蚀,不受贿的先祖杨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为堂号。[ ^F{)&#4  
ovBd%wJ 0  
  而范氏“麦舟堂”则是来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济危扶困的典故。有次范仲淹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石曼卿无资葬亲,纯仁即以麦船相赠。纯仁回家后告知其父,深得范仲淹嘉许。故后世以此为典,以“麦舟堂”为堂号。 f4\p1MYQ  
OrKT~JQVC&  
  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WriJco<v  
>TJKH^7n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如东汉名将马援,战功卓著,名闻遐迩,“马革裹尸”便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后因功封“伏波将军”,马氏后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为堂号。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屈氏遂以“三闾堂”为堂号。[ JNA}EY^2I.  
w|UKMbRMU]  
  再如唐代宗时郭子仪,因平安史之乱,屡立战功,出将入相二十余年,是维系李唐王室的功勋大臣,被封为“汾阳王”。其后子孙繁衍遍布各地,多以“汾阳堂”为堂号。至今海内外郭氏子孙,也多以“汾阳郭氏”为荣。 3<.j`JB@&  
\`iW__  
  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 >i#_)th"U!  
JEkIbf?=r  
  在封建宗法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戒训勉后代子孙。如李氏“敦伦堂”、张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重德堂”、郑氏“务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许氏“居廉堂”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各氏自立堂号中,十分普遍。[ tRrY)eElS  
eABdy e  
  如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张公芝于纸上连书百余“忍”字,道出其中决窍全在于百事忍让。故名之为“百忍堂”。 5fDtSsW  
;?L[]Ezzt  
  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2 Uv>YG  
77bZ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批文人学士,才气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重。其后代族人也引以为荣。 pl^"1Z=*  
; hRpAN  
  如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品格高雅,酷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处为“爱莲堂”。其后人遂以此为堂号。晋代陶渊明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遂辞官归里,赋“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因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后人以“五柳堂”为堂号。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莲堂”堂号。[ Y_ ;i  
>|o9ggL`J5  
  以祥瑞吉兆为堂号 fKK-c9F   
i!+3uHWu`)  
  古代人对祥符瑞兆十分重视,常认为是上天预示吉祥的征兆,往往以之为本族堂号。如宋代王礻右曾的手植三槐于庭院,言其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当政十余年,深为朝廷寄重。其后人便以“三槐堂”为堂号,成为中国王姓中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并列为王氏三大支派。 VA&OI;=ri  
kBQenMm  
  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 N\?Az668?  
HZQ3Ht3Vh  
  为表示对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中以其厅堂,居处为堂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后人便以“香山堂”为堂号。 "GC]E8&>H  
F8r455_W"  
  再如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当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罢相,在洛阳午格创建别墅,起浩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荫如盖,名为“绿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绿野堂”之堂号。 dmMr8-w  
a.*j8T  
  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R|FQdH  
~[/c'3+4qn  
  在封建社会,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之为堂号。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再如宋人临湘人徐伟事绩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 5]n<%bP\  
.)pRB7O3  
  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hm} :Me$[)  
nJ0eZBgB]  
  此类堂号在各姓氏自立堂号中较为普遍。如“承志堂”、“务本堂”、“孝思堂”、“孝义堂”、“世耕堂”、“笃信堂”、“敦伦堂”、“克勤堂”等等。 s!RA_%8/>  
]TZWFL-  
  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 H2R^t{ w  
v]Q_  
  此类堂号也较为常见。如“安乐堂”、“安庆堂”、“绍先堂”、“垂裕堂”、“启后堂”等。 JX,#W!d  
Pge}xKT  
  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  3usA  
M,! no  
  此类堂号为历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赏、恩赐、旌表而来。如“忠武堂”、“忠敏堂”、“节孝堂”、“孝义堂”等等。[ Mh/>qyS *2  
gm\o>YclS  
  总之,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 ;7=J U^@D@  
.AI'L|FQ%c  
   堂號與郡望是“尋根”的第二條線索 tJF~Xv2L!  
  堂號與郡望,是本省人從血緣上尋“根”的第二條重要線索。 # yRA. ;  
``)1`wx$  
  所謂堂號與郡望,根據臺灣省文獻會的解釋,其意義是這樣的: F^bQ-  
|l\/ {F  
  “木有本,水有源,木本水源,是說明每一姓氏發祥的過程,也是每個子孫慎終追遠的根據。數千年來,不論政治領域的擴張,天災人禍的遷徙,經濟環境的發展,即使天涯海角,卻沒有一家忘懷了他們的來自。這等倫理精神的凝鑄,家族觀念的團結,端賴一種若有若無的稱謂在維繫,這便是堂號。[ U.sPFt  
  堂號,亦名郡號,郡是行政區域的建置,也是一個姓氏發祥的本源,後世深以源遠流長,懼有所失,立堂號而爲信。” c]v3dHE_h  
>oaEG5%d  
  從這段解釋文字,堂號和郡望的意義,便十分明晰了。 NX #d}M^V  
Gy7x?  
  不過,根據臺灣省文獻會主任委員林衡道個人的看法,堂號和郡望在實質上還是有若干分野的。他認爲,郡望是以兩千年前秦漢時期的郡名,作爲整個家族追溯了祥之地的表記;在一般情形下,只要是同一姓氏,所屬的郡望便完全一樣;堂號,則是家族中某一支派另具深意的特殊表記,像著名的楊姓“四知堂“,是漢代大學者楊震的後裔;謝姓的“東山堂”,是奉晉代名相謝安爲始祖等等,便是所謂“堂號”的最佳說明 ] z ex.0OT;  
~I^[rP~  
  在臺灣島上,類似的例子也不少,以著名的臺灣北市大龍峒陳氏家族來說,他們的郡望是“潁川”,堂號卻是“德星”,他們認爲,普天之下以“潁川”爲郡望的陳姓人士都是其同宗,但是只有“德星堂”派下的子孫,才是他們一祖所出,彼此具有直接血統淵源的家族一份子。 r@ *A   
-oT+;2\2  
  根據目前的瞭解,所謂“堂號”,絕大多數便是祠堂的名稱,而祠堂的名稱,又往往根據所奉始祖的功德而來,所以,在我國歷史上,許多有成就的人物,身後都會透過堂號的方式,把自己的榮耀留傳給後代子孫,使大家不忘祖德,以自己的姓氏,家族爲榮,繼續不斷光大門楣。[ ITY!=>S-  
  堂號的名稱,有時候也會是建立祠堂者所取的,這種名稱,大多取自傳統的倫理道德,像忠義堂、孝思堂等等,其用意除了辨別血統,當然更有鼓勵子孫從善向上的意思。 Dj&bHC5%  
EKJ4_kkjM  
  關於郡望與堂號的區別,也可以這樣說:郡望是跟著姓氏俱來的宗族標記,代表著整個宗族最早的發祥之地和得姓源流;至於堂號,能夠追溯的時間和血統淵源,範圍便要比郡望小得多。所以,要尋找自己的“根”,除了祖籍,堂號應該算是“短程”的線索,郡望則是“長程”的線索,兩者同樣重要。[ bh6wI%8H  
+dpj?  
  除了幾個名門著姓,臺灣的一般人家,大多是把堂號與郡望混爲一用的,走到臺灣的鄉村,只要稍爲留意,便不難發現,同樣姓黃的人家,有的在大門門楣上書:“江夏郡”三個大字,有的寫的卻是“江夏堂”。這種現象,認真說起來,不但無可厚非,而且值得鼓勵和提倡,因爲,在目前的客觀條件下,堂號的求得不易,郡望的歸屬卻衆所共知,堂號與郡望的作用,既然全都是追本溯源,不忘所本,那麽,單憑郡望,也可以達成大家尋“根”的願望和目的。[ ;Sl0kSu  
%1+~(1P  
  中國人的堂號和郡望,總數究竟有多少,目前已無法統計。不久之前,“中原文獻”曾對三百五十四個姓氏所屬的一百個郡堂,作了詳盡的統計和簡要說明,現在摘錄於下,以供有心人士“尋根”的參考: GYmBxX87  
9nAK6$/  
  濟陽郡——爲丁、卞、江、柯、卻、陶、庾、蔡。 ~g6[ [  
naCI55Wx  
  西河郡——卜、林、卓、靳、宰。 ~vZzKRVS  
W$&Ets8zo  
  河南郡——於、山、方、毛、元、不、向、利、邱、俞、陸、褚、廉、種。 Im1qWe  
rd~W.b_b  
  東魯郡——孔。 g;Q^_4@  
-#M~Nb I,  
  雁門郡——文、田、童、農。 [ / H/Ne )r  
!PTbR4s  
  隴西郡——牛、辛、李、時、彭、黃。 s-S"\zX\D  
eZkz 1j~  
  天水郡——尹、皮、艾、狄、桂、秦、莊、趙、嚴、上官。 h#;K9#x6  
n|2-bRK-  
  平陽郡——仇、汪、巫、來、常、鳳、管、衛、歐、饒。 zk~rKQ,  
##ea-"m8  
  吳興郡——水、尤、沈、明、姚、施。 *K)53QKlE  
)@|Fh@|  
  太原郡——王、羊、祁、易、武、祝、宮、溫、霍、閻、尉遲。 RWcQT`  
R*#Q=_  
  高平郡——巴、範。 6U3@-+lF  
{!bJ.O l  
  南陽郡——白、束、呼、姬、許、隆、葉、翟、韓、樂、鄧。 Z"KuS  
5F?g6?j{  
  京兆郡——申、史、宋、別、冷、杜、軍、宗、段、計、韋、晁、郜、浦、象、康、[ <:t\P.  
J%B?YO,  
  舒、雍、壽、酆、黎、皇。 9+|,aG s  
6_><W"r:]  
  勃海郡——甘、封、高、歐陽。 \uIC<#o"N  
CrQ& -!Eh  
  汝南郡——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藍。 F=c_PQO  
?kefRev<#h  
  武陵郡——冉、華、龍、龔、顧。 <4bo7XH  
gZ  Si\m>  
  下堂郡——包、尚、連、鮑、樊。 @(?d0xCg  
.HJHJ.Js8X  
  陳留郡——伊、阮、虞、謝。 :m)?+  
[6qP;  
  上谷郡——成、侯、寇、榮。 $X]v;B)J|  
a{.n(M  
  沛國郡——朱。 G\AQql(f4  
{XW>:EU'N  
  晉陽郡——匡、唐、景。 SkUP9  
e-t`\5b;  
  新安郡——古。 bv];Gk*Z-  
Y)RikF >  
  武威郡——石、安、賈。 8{ e 3  
= F<`-6  
  樂安郡——任。[ 7[ji,.7  
hY9u#3  
  馮翊郡——吉、雷。  e n":  
N^at{I6C  
  中山郡——仲、湯、闌。 7!)%%K.z6  
KrzM]x  
  西平郡——池。 5E|2 S_)G  
i*>yUav"  
  安定郡——伍、胡、席、梁、程。 y>PbYjuIU  
vBXr[XoC  
  東海郡——有、茅、徐。 ,' B=eY,  
#O ]IXo(5z  
  河東郡——呂、薛、裴、儲、聶。 ajr8tp'  
/HD2F_XA  
  下邳郡——闕。 xb>+~59:  
Yw `VL)v(y  
  延陵郡——吳。 zb$U'D_ -f  
{`55nwd  
  廬江郡——河。 /Qy0vAvJ  
9$i`B>C~  
  北海郡——邢、郎。 + k:?;ZG  
mYX) =B{  
  平陵郡——孟。 X2Mj|_#u  
e)7r  
  彭城郡——金、劉、錢。 .ji%%f  
| w -W=v  
  清河郡——房、傳、張。 MG>;|*$%  
2Mp;/b!  
  東平郡——花。[ AR^Di`n!  
]Hq%Q~cE  
  博陵郡——邵。 Qg=~n:j  
3\ed4D  
  山陽郡——嶽。 _aYQ(FO  
HS9U.G>  
  榮陽郡——昌、潘、鄭。 \PJ89u0  
/.bwwj_;  
  臨海郡——屈。 ;GSj }Nq  
n9DFa3  
  范陽郡——簡、鄒、燕。 Yw0@O1Cel  
gX<C-y6o  
  齊郡——查、晏、覃、富、譚。 + >j_[O5Y  
^<-SW]x  
  高陽郡——紀、耿。 jT',+   
g.Q ?Z{  
  敦煌郡——洪。 ?Fu.,srt  
l"CONzm!  
  魏郡——柏。 Pip if.  
r9[J3t*({~  
  扶風郡——馬、班、祿、萬、魯。 \)*qW[C$a  
8wOPpdc  
  千乘郡——倪。 TuL( /  
Dlp::U*N'  
  會稽郡——夏。 VXp X#O  
t[Q\T0E  
  河內郡——荀、司馬。 pm+[,u!i  
4<|]k?@  
  廣陵郡——貢、盛。 t|%ul6{gz  
=9-c*bL  
  薛郡——海。[ cxV3Vrx@A  
'1<QK  
  河間郡——淩、章、詹。 1|--Xnv  
t)h3GM  
  南昌郡——塗。 J5wq}<8  
D@e:Fu1\R  
  豫章郡——羅。 %O k.XBS)  
= 4L.  
  潁川郡——陳、鄔、賴、鍾。 -[z;y73]t  
hE${eJQ| U  
  護國郡——逢、邊、戴、稽。 ,O(uuq  
+FI]0r  
  餘杭郡——隗。 ~Q5HM  
 OxRzKT  
  汾陽郡——郭。 } 2KuY\5\i  
lOZZ-  
  琅琊郡——符、雲、諸葛。 [/FIY!nC?  
8}2 `^<U  
  廣平郡——遊、賀、談。 MeC@+@C  
<pCZ+Yv E"  
  江夏郡——費、黃。 DwPl,@T_i\  
0:nyOx(;  
  潦西郡——項。 }I"^WCyH  
P$Nwf,d2u  
  平原郡——東方。 8I%1 `V  
occ}|u  
  頓邱郡——葛、司空。 X(~NpLR  
o/&Q^^Xj^~  
  弘農郡——楊。 j1)w1WY0@  
= >9`qcNW_  
  百濟郡——福。[ {>#Ya;E  
}QK-@T@4<  
  內黃郡——駱。 {.v+ iSM  
zrcSPh  
  江陵郡——熊。 cOSUe_S0w[  
0[^f9NZ>-  
  鉅鹿郡——魏。 p 4=^ UP  
;TYkJH"  
  蘭陵郡——蕭。 bLg1Dd7Q  
)9s[-W,e  
  解梁郡——關。 &}<IR\ci  
kjH0u$n  
  燕山郡——竇。 1:?Wv DN=  
b$hQB090  
  武功郡——蘇。 FKPI{l  
wml`3$"cf  
  始平郡——翁、馮、龐。 &W1c#]q@r  
Q/':<QY  
  濮陽郡——爰。 xGjEEBL  
'j|;M  
  此外,在目前所能得知的中國家族郡望中,還有梁國、濟南、平昌三郡,所屬的姓氏仍待查考。郡望,絕大多數是距今兩千年前秦漢時期的地名,其地不外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每一個家族只要擁有世代相傳的郡望,便可以明確知道自己家族最初在中原的發祥地。[ LaRY#9  
x@yF|8  
       姓 氏 堂 號 對 照 E8/P D  
yA~W|q(/V  
  01.陳氏堂號: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河南〔郡號〕、德星、德聚、繩武等。有因音誤而姓田。 d bw`E"g  
~%cbp&s*/q  
  02.林氏堂號:西河、南安﹝郡號﹞、問禮、忠孝、永澤、林本、善慶、崇本。  V}&  
_|3n h;-m  
  03.黃氏堂號:江夏、爍陽、安定、房陵、漢東、上穀、譙郡﹝郡號﹞、紫雲、種德、燕山。[ur :2La,  
/IODRso/!  
  04.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範陽、鍵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 E=7~\7TE  
,{$:Q}`  
  河內、高平﹝郡號﹞、百忍、  金鑑。張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張。元朝時,上杭 > #SQDVFf  
pl5!Ih6  
  簡德潤入聱南靖張進興寡媳,後代雖仍姓簡,但代代供奉張公夫婦,在大寮鄉的一房 y 2bZo'Z  
mDtD7FzJ  
  改姓張簡,故誤以為張廖簡同宗。 EI'(  
,`K'qms  
  05.李氏堂號:隴西﹝郡號﹞、燕樓,有一說謂﹕族人本姓理因避難以李子果腹倖免於難,仍更姓為[ 7 yK >  
9k1n-po  
  李。唐朝有安姓因不恥安祿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賜姓而姓李。明朝時,也有人不恥李 oE}1D?3Sp  
cJ&%XN  
  自成而復姓理。武則天時,有王子謀反被改姓虺。 I_4'9  
?_IRO|  
  06.王氏堂號: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海、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 A>Js`s  
m8.sHw  
  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郡號﹞、三槐。唐節度使 bEbnZ<kz*  
bUt?VR}P(  
  王潮之後人王念七、念八居詔安,念八辭世將王先益交遊忠信撫養,王之子孫是為才[ tT'+3  
|iJ37QIM  
  游(中間的方改為才),堂號為﹝原平堂---太原十廣平﹞,但文革後又改為姓王。 Ie4}F|#=  
xI$B",?(  
  07.延淩、勃侮、僕陽﹝郡號﹞、讓德、種德o k/Z}nz   
/_v@YB!0  
  08.劉氏堂號:彭城、沛國、弘農、河間、中山、梁郡、頓丘、南陽、東平、高密、竟陵、長沙、河 ,JX/` 7y  
]h,XRDK  
  南﹝郡號﹞、黎照、德馨。劉氏冬帝堯陶唐氏之後,受對於劉﹝地在今河北唐縣﹞, al1Uf]xh  
'~2;WF0h  
  子孫劉累能擾龍﹝養獸專家﹞,在周封為杜伯,又稱唐杜氏(劉唐杜)。杜伯之子濕[ :Fm)<VN"  
):1NeJOFF  
  叔奔晉為士師,曾孫士會食采邑於範(即今山東範縣),其他子孫居隨地,故又為範 to2dkU  
7Q2"]f,$CQ  
  氏、隨氏。漢朝劉邦曾賜姓劉,如匈奴王金日殫。宋時,唐尚書劉文靜之後,劉恆因 i!9yN: m0  
ZdfIe~Oni  
  父遇禍,自幼就養於侯、林二家,後改姓侯氏,是為南安侯林鄉開基祖,此派劉、侯 vk&C'&uV9@  
qlO(z5Ak  
  同宗。嘉義市中正路七三0號有b劉唐杜范金侯留錢姓宗親會(金、錢氏堂號為彭城) 5P [b/.n  
S 7RB` I5  
  09.蔡氏堂號:濟陽﹝郡號)。 6s@'z<Ct  
b+,u_$@B  
  10.楊氏堂號:弘農、天水﹝郡號﹞、四知、棲霞。[ d H]'&&M  
5#~u U  
  11.高陽、汝南﹝郡號﹞、長興。 H1]G<N3  
-:&qNY:Vp  
  12.鄭氏堂號:滎陽﹝郡號﹞。 ;vnG  
I8rtta  
  13.謝氏堂號:陳留、會稽﹝郡號﹞、東山、寶樹。 Vv#|% ^0  
g^/  
  14.郭氏堂號:太原、華陰、馮翊﹝郡號﹞、汾陽。 BNL Q]  
6"b =aPTi  
  15.洪氏堂號:燉煌、豫章、宣城﹝郡號﹞、六桂。 <J!#k@LY]7  
L> > %  
  16.丘氏堂號:河南。吳興、扶風、﹝郡號﹞、敦睦。雍正下令諱孔丘,故丘姓改邱。 l*rli[No  
Q0s!]Dk  
  17.曾氏堂號:魯國、廬陵、武城﹝郡號﹞、三省。[ Q)#+S(TG  
^^1rjh1I  
  18.廖氏堂號:汝南、钜鹿、武威﹝郡號﹞、清武、崇遠、垂裕、承祐。張元子入贅廖三九而姓廖, h.(CAm%Y7  
PQDW Y  
  堂號改為清武堂清河十武戚)是為廖皮張骨,生為廖家人,死為張家鬼。六世孫廖日 8K=sx @l  
e4ym6q<6!  
  享因啃雞頭弄汙所借衣服,遺命子孫不食雞頭。 g)nsP  
MIGcV9hf  
  19.賴氏堂號:穎川、松陽、西川、南康、河南﹝郡號﹞。賴羅傳本都發源於中原,楚靈王滅賴國後, (< gk<e*  
Ksr.'  
  不少賴氏子孫逃亡湖北襄陽避難或投靠羅傅二姓,並改賴姓為羅姓或傅姓,以避楚靈王[ 8bd&XieE  
bS[;d5  
  追殺,經過數代之後.子孫眾多,誰是真羅或假羅,誰是真傅或假傅,已經混淆不清, PRa #; Wb  
~ (I'm[  
  故三姓相議,互不通婚,以示有血緣之親。 5srj|'ja  
4Hc+F(  
  20.徐氏堂號:東海、高平、東莞、瑯琊。滌陽﹝郡號﹞。 ;H}XW=vO  
Y%m^V?k  
  21.周氏堂號:汝南、廬江、尋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蘇)﹝郡號﹞、 b ;A(6^V  
w,f1F;!q1  
  篤祐、愛蓮。 p;$Vw6W=  
dz3chy,3  
  22.葉氏堂號:南陽、下邳﹝郡號﹞o XpFW(v  
1 w*DU9f  
  23.蘇氏堂號:武功、扶風、藍田、洛陽﹝郡號﹞o部份蘇姓人士在元代為避渦,有的改姓周,有的改[ lC):$W  
wC{?@ h  
  姓連,但大多數的蘇姓並未改姓:改姓後的周與連,為表示不忘本,把蘇姓的武功郡號 V/"P};n  
6HeZ<.d&  
  冠在姓氏上面,目的為清周(汝南周)或清連(上黨連)有所區別。 oP vk ^H  
8$4@U;Vh;  
  24.莊氏堂號:天水、會稽、東海﹝郡號﹞、錦繡。 _8]hn[  
HE6 kt6  
  25.江氏堂號:濟陽、淮陽﹝郡號﹞、六桂。 HuzHXn)  
g?-HAk6  
  26.呂氏堂號:河東、東平﹝郡號﹞、東萊、著存。 S&N[@G  
i^ `]TOP  
  27.何氏堂號:廬江、東海、陳郡﹝郡號﹞ apFY//(yu  
;c};N(2  
  28.羅氏堂號:豫章、長沙〔郡號﹞ T-S6`^_L  
2GkJ7cL  
  29.高氏堂號:京兆、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郡號﹞、有繼。 [ed6n@/O@  
fR]%:'2k  
  30.蕭氏堂號:蘭陵、廣陵﹝郡號﹞、芳遠。南齊武帝時,蕭子響謀反被改姓蛸。漳州蕭昭元入贅葉家 cG{>[Lf  
walQo^<  
  (但葉家先入贅鍾家),昭元育三子,一承鍾塚,一承葉塚,一回蕭塚。 ':Avh|q3N  
<e)5$Aj  
  31.潘氏堂號:榮陽、廣宗、河.河南﹝郡號﹞o有潘氏因打賭見輸改姓鄭。 St 4YNS.|  
, z8<[Q-#  
  32.沛國、吳郡、河南(郡號)、鳳陽。明太祖朱元璋曾賜姓。邾為減筆而改姓朱。[ 9b88):[qO  
1VRe xp  
  33.簡氏堂號:範陽、涿郡(郡號)、追來、溯源、孝思。 /-J12O  
q3Tp /M.  
  34.鍾氏堂號:穎川(郡號)。鍾離減字為鍾。也有因筆誤而為鐘。 oVDqX=G  
CI%4!K;{  
  35.彭氏堂號:淮陽、隴西、宜春(郡號)o &"G4yM  
gN./u   
  36.馮翊、廣平﹝郡號﹞、立雪、盛蘭、東興。福建龍巖遊姓子孫,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謁祖, J)yNp,V  
?7n(6kmj4Q  
  因祭祀的事與祖居族親起衝突,大家不歡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游姓族人不滿祖產分 bvpP/LeY  
!LDuCz -  
  配不公,將一子從母姓沈,一子改姓尤,但堂號仍為〔廣平﹞[ >d1gVBhk  
r92C^h0  
  37.河間、渤海﹝郡號﹞、繼述。 VkKq<`t<  
e&*< "WN  
  38.胡氏堂號:安定、新蔡〔郡號﹞o 6<E4?<O%  
+T\c<lJ9  
  39.施氏堂號:吳興﹝郡號﹞、臨濮、錢江、潯海。 Dj0`#~  
kta`[%KmIZ  
  40.沈氏堂號:吳興﹝郡號﹞o P01o:/}  
T8*<  
  41.餘氏堂號:下邳、吳興、高陽(郡號﹞、風采、武溪。 ciQG.]  
KNH.4A  ,  
  42.趙氏堂號:天水、南陽、金城、下邳、穎川﹝郡號﹞。宋朝曾賜姓趙。 {Ftz4y)6  
#A&(b}#:o  
  43.盧氏堂號:範陽﹝郡號﹞o &}N=a  
F?>rWP   
  44.梁氏堂號:安定、天水、河一、河南﹝郡號﹞、梅鏡 ~k}>CNTr  
WrzyBG_  
  45.顏氏堂號:魯國、琅琊﹝郡號﹞。 +aa( YGL  
&2i3"9k  
  46.柯氏堂號:濟陽、錢塘、齊郡﹝郡號﹞、瑞鵲。 N^u,C$zP9C  
u>e4;f`F  
  47.孫氏堂擁:樂安、東莞約、吳郡、太原﹝郡號﹞。 F% <hng%k  
1a|Z!Vzi  
  48.魏氏堂號:钜鹿、任城〔郡號〕。 $%*E)~  
#:C?:RMS  
  49.翁氏堂號:鹽官、錢塘(郡號)、。宋初,傳至翁乾度,長子處厚,分姓洪,次子處恭,分姓江, 7F=Xn@ _  
Ujw J}j  
  三子處易,仍姓翁,四子處樸,分姓方:五子處廉,分姓龔,;六子處休,分姓汪。兄 y:\ ^[y IQ  
67916  
  弟六人,先後進士及第,時有﹝六桂聯芳﹞之譽,甫田建有祖祠一座,稱﹝六桂堂﹞ qJ\tc\  
o'9K8q\1  
  50.礁國、廣陵、濟會、清河〔郡號〕、註禮。 OB-2xmZW  
?hW?w$C  
  51.範氏堂號:高平﹝郡號﹞。,範法澄遷廣東陸豐崙嶺鄉另立為一世祖。清初,法澄之後範文質, oSDx9%  
jSY&P/[ xb  
  因後父姓姜,臨終遺命他的子孫以范薑為姓。 EqY e.dF,  
]yzqBbV  
  52.宋氏堂號:京兆、西河、廣平、敦煌、河南、扶風﹝郡號﹞o 86.LkwlqoH  
!`S`%\"  
  53.方氏堂號:河南﹝郡號﹞、六桂。 0H|U9  
)T4%}$(  
  54.鄧氏堂號:南陽、安定﹝郡號﹞、高密。 w>RBth^p  
A(!nT=0o  
  55.杜氏堂號:京兆、漢陽、南陽﹝郡號﹞ ?k6P H"M  
 }YPW@g  
  56.傅氏堂號:清河、北地﹝郡號﹞、雙鳳。 b7X-mkF  
t6zc$0-j "  
  57.侯氏堂號:上穀﹝郡號﹞。 rkp 1tv  
(6Ssk4  
  58.曹氏堂號:礁國、彭城、高平、钜野﹝郡號﹞。 ?2#!63[Kg  
hJ)>BeH0  
  59.溫氏堂號:太原、汲郡、清河﹝郡號﹞。  p^=>N9  
[P'crV,m  
  60.薛氏堂號:河東、新蔡、沛國、高平﹝郡號﹞。 ]}K\&ho2  
 pt`^4}  
  61.丁氏堂號:濟陽〔郡號丁。 caK<;bmu-  
,d^ze=  
  62.馬氏堂號:扶風﹝郡號﹞。 R`7v3{  
^>?E1J3u  
  63.蔣氏堂號:樂安﹝郡號﹞。 1-HL#y*7$  
2<Vw :+,  
  64.唐氏堂號:晉陽、北海、魯國國﹝郡號﹞ ;=&D_jGf]  
X)-9u8  
  65.卓氏堂號:西河、南陽〔郡號﹞。 $6&P 69<  
Afpj*o  
  66.藍氏堂號:汝南、中山、東莞﹝郡號﹞。有因筆誤改姓籃。 }Pu|%\  
3 #fOrNU2  
  67.馮氏堂號:始平、杜陵、長樂、穎川、上黨、京兆、弘農、河間﹝郡號﹞。 Cfizh@<  
(WW*yv.J  
  68.姚氏堂號:吳興、南安(郡號﹞o t>W^^'=E  
XDtr{r6z  
  69.石氏堂號:武威、渤海﹝郡號﹞、三典。 ||{V*"+\  
k>W5ts2+  
  70.董氏堂號:隴西、濟陰﹝郡號﹞o aD2+9?m  
! OM P]  
  71.紀氏堂號:平陽、高陽、天水﹝郡號﹞o aWp9K+4R$/  
W%/lBkP  
  72.歐氏堂號:平陽﹝郡號﹞[ R"j6 w[tn  
mp^;8??;  
  73.程氏堂號:安平、廣平﹝郡號了。 6usy0g D  
mLa0BIP  
  74.連氏堂號:上黨、武功(元朝前原姓蘇)﹝郡號﹞o {l/]+8G^  
*b{C`[ =V  
  75.古氏堂號:新安﹝郡號﹞、國寶。 5<%]6cx}  
?DN4j!/$  
  76.汪氏堂號:平陽﹝郡號﹞、六桂。 F vJJpPS  
SUSam/xeg"  
  77.湯氏堂號:中山、範陽﹝郡號﹞。 x~7_`=}rO  
Kp_L\'.I5$  
  78.薑氏堂號:天水〔郡號﹞、龍泰。 @<GVY))R8  
q&eUw<(F  
  79.北平、雁明、﹝郡號﹞、紫荊。 (-V=&F_  
@iC,0AK4k  
  80.康氏堂號:京兆、東平、會稽﹝郡號﹞ *O`76+iZ|_  
(<u3<40[YN  
  81.鄒氏堂號:範陽﹝郡號﹞[ f8>S<:  
Ol;}+?[Q  
  82.白氏堂號:南陽﹝郡號﹞、香山。 fz)i9D@  
?*I _'2  
  83.塗氏堂號:豫章、南昌﹝郡號﹞、五桂。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冬根路有戶人家堂號﹝三五堂﹞, S Z@ JzOA  
u )'l|Y  
  三合院內住著姓曾和姓塗的人家。他們來台的第四代祖先有兩姊妹感情很好,分別嫁 TEgmE9^`)7  
oXCZpS  
  給姓曾和姓塗的男子,曾姓的堂號是三省,塗姓五桂堂,兩家人住在一起,堂號就改 +y+-~;5iv  
Ri,8rf0u  
  為﹝三五堂﹞。有因筆誤而改姓塗。 8QFn/&Ql$B  
#MZ0Sd8]&  
  84.尤氏堂號:吳興〔郡號〕o尤氏姓源,系出沈氏:五代時,王審知據閩,閩人姓沈的,避審音,[ /ae]v+  
ELx?ph-9  
  放水改為尤氏。 Ek!$Ary  
S-FoyID\H  
  85.巫氏堂號:平陽﹝郡號﹞、忠孝。 W#p A W  
rcc.FS  
  86.韓氏堂號:穎川、南陽﹝郡號﹞o &"V%n  
Z19d Ted33  
  87.龔氏堂號:武陵〔郡號﹞、六桂。 ^1&xt(G  
bLx70$  
  88.嚴氏堂號:天水、馮翊、華陰﹝郡號﹞。 P,S$qD*4  
=y3gnb6  
  89.袁氏堂號:汝南、陳留、彭城〔郡號〕 (7P{k<5  
0:W*_w0Ge  
  90.鐘氏因﹝鍾﹞筆誤 91oIxW  
QOG S` fh  
  91.黎氏堂號:京兆、九真、載酒、宋城﹝郡號﹞。 YF{KSGq  
mp_(ke  
  92.金氏堂號:彭城、京兆〔郡號﹞o !ul)e;a  
SE0"25\_G  
  93.阮氏堂號:陳留〔郡號﹞、常興。[ !}sYPz]7!  
`r; .  
  94.陸氏堂號:河南、平原、河內、吳郡〔郡號﹞o l8n}&zX  
5t$ZEp-  
  95.倪氏堂號:千乘﹝郡號﹞o dXKv"*7l  
.uAO k0^z  
  96.夏氏堂號:會稽〔郡號﹞o /2,s-^  
X&^8[,"  
  97.童氏堂號:雁門、渤海﹝郡號﹞ 8G?{S.%.  
~jd:3ip+!  
  98.邵氏堂號:博陵﹝郡號﹞。 W\{gBjfE  
@Q"%a`mKH  
  99.柳氏堂號:河東﹝郡號﹞、仰峰。 M5C}*c9  
9v(&3,)a  
  100.錢氏堂號:彭城、下邳、吳興﹝郡號﹞o ]xf lfZ  
&A=q_  
  姓 氏 : 堂 号 与 注 解(簡体) H6<\7W89y  
`sZ/'R6  
  01.陈氏堂号:颖川、汝南、下邳、广陵、河南〔郡号〕、德星、德聚、绳武等。有因音误而姓田。 >@b7 0X!J]  
ziuhS4k  
  02.林氏堂号:西河、南安﹝郡号﹞、问礼、忠孝、永泽、林本、善庆、崇本。 a#X[V5|6Q  
JGaS`fKSk  
  03.黄氏堂号:江夏、烁阳、安定、房陵、汉东、上谷、谯郡﹝郡号﹞、紫云、种德、燕山。 xACAtJ'gc  
'C6 K\E  
  04.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键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 5 ^}zysY`  
C\7qAR\  
  河内、高平﹝郡号﹞、百忍、  金鉴。张良本姓姬,因避秦改姓张。元朝时,上杭[ur Or&TGwo I  
LC5NB{b\%>  
  简德润入聱南靖张进兴寡媳,后代虽仍姓简,但代代供奉张公夫妇,在大寮乡的一房 XVi?- /2  
]R^?Pa1Te4  
  改姓张简,故误以为张廖简同宗。 Sqw.p#  
f=v +D0K$n  
  05.李氏堂号:陇西﹝郡号﹞、燕楼,有一说谓﹕族人本姓理因避难以李子果腹幸免于难,仍更姓为 ?i*kwEj=  
#vhxW=L`=  
  李。唐朝有安姓因不耻安禄山而改姓李,也有因赐姓而姓李。明朝时,也有人不耻李 w{[OtGIi3  
JLT ^0wBB  
  自成而复姓理。武则天时,有王子谋反被改姓虺。 9N>Dp N  
3n']\V  
  06.王氏堂号: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 /H+j6*}r  
c ?mCt0Cg  
  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郡号﹞、三槐。唐节度使 {z?e<  
-#v1b>ScY  
  王潮之后人王念七、念八居诏安,念八辞世将王先益交游忠信抚养,王之子孙是为才 `B;^:u  
 WpX)[au  
  游(中间的方改为才),堂号为﹝原平堂---太原十广平﹞,但文革后又改为姓王。 4{rwNBj(  
l -~H Y*  
  07.延凌、勃侮、仆阳﹝郡号﹞、让德、种德o ~ ={8b  
C=}YKsi|R|  
  08.刘氏堂号: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长沙、河[ :)+|q  
t?9F2rh  
  南﹝郡号﹞、黎照、德馨。刘氏冬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对于刘﹝地在今河北唐县﹞,  +Io^U  
6\(wU?m'/  
  子孙刘累能扰龙﹝养兽专家﹞,在周封为杜伯,又称唐杜氏(刘唐杜)。杜伯之子湿 f>nj9a5  
'+BcPB?E  
  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邑于范(即今山东范县),其它子孙居随地,故又为范 #SQao;>  
=LHE_ AA  
  氏、随氏。汉朝刘邦曾赐姓刘,如匈奴王金日殚。宋时,唐尚书刘文静之后,刘恒因 U/E M(y  
Ch607 i=  
  父遇祸,自幼就养于侯、林二家,后改姓侯氏,是为南安侯林乡开基祖,此派刘、侯[ > TG:}H(J  
/N+*=LIK I  
  同宗。嘉义市中正路七三0号有b刘唐杜范金侯留钱姓宗亲会(金、钱氏堂号为彭城) G S-@drZp_  
UJ1Ui'a(!!  
  09.蔡氏堂号:济阳﹝郡号)。 [QA@XBy6  
~;W]0d4,\  
  10.杨氏堂号:弘农、天水﹝郡号﹞、四知、栖霞。 ~4o2!!^tI  
[E_6n$w  
  11.高阳、汝南﹝郡号﹞、长兴。 <#w0=W?  
7g3vh%G.  
  12.郑氏堂号:荥阳﹝郡号﹞。 *M;!{)m?  
G"0YCi#I|  
  13.谢氏堂号:陈留、会稽﹝郡号﹞、东山、宝树。 o Y_(UIa  
vINm2%*zJ  
  14.郭氏堂号:太原、华阴、冯翊﹝郡号﹞、汾阳。 zN JK+_O=  
|4BS\fx~N  
  15.洪氏堂号:炖煌、豫章、宣城﹝郡号﹞、六桂。[ [gFpFz|b<  
w\KO1 Ob  
  16.丘氏堂号:河南。吴兴、扶风、﹝郡号﹞、敦睦。雍正下令讳孔丘,故丘姓改邱。 *+h2,Z('a  
3dNOXk, #  
  17.曾氏堂号:鲁国、庐陵、武城﹝郡号﹞、三省。 ZLe@O~f;%  
XRVE8v+  
  18.廖氏堂号:汝南、鉅鹿、武威﹝郡号﹞、清武、崇远、垂裕、承佑。张元子入赘廖三九而姓廖, +`l >_u'  
s"`uE$6N  
  堂号改为清武堂清河十武戚)是为廖皮张骨,生为廖家人,死为张家鬼。六世孙廖日 MIasCH>r  
zghUwW|K  
  享因啃鸡头弄污所借衣服,遗命子孙不食鸡头。 LhC%`w  
0EfM~u  
  19.赖氏堂号:颖川、松阳、西川、南康、河南﹝郡号﹞。赖罗传本都发源于中原,楚灵王灭赖国后,[ vMKmHq  
1Qui.],c  
  不少赖氏子孙逃亡湖北襄阳避难或投靠罗傅二姓,并改赖姓为罗姓或傅姓,以避楚灵王 L%9DaK  
FQ>KbZh  
  追杀,经过数代之后.子孙众多,谁是真罗或假罗,谁是真傅或假傅,已经混淆不清, oqOv"yLJ:  
tsR\c O~/  
  故三姓相议,互不通婚,以示有血缘之亲。 0V ,R|Ln  
&!#,p{}ccU  
  20.徐氏堂号:东海、高平、东莞、琅琊。涤阳﹝郡号﹞。 4AB7uw  
#4_'%~-e  
  21.周氏堂号:汝南、庐江、寻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武功(元朝前姓苏)﹝郡号﹞、 Epsc2TuH7  
fb[f >1|  
  笃佑、爱莲。 s QfP8}U  
  22.叶氏堂号:南阳、下邳﹝郡号﹞o `s(T (l  
m5 r65=E  
  23.苏氏堂号:武功、扶风、蓝田、洛阳﹝郡号﹞o部份苏姓人士在元代为避涡,有的改姓周,有的改 Q+gd|^Vc9  
 Ko9"mHNB  
  姓连,但大多数的苏姓并未改姓:改姓后的周与连,为表示不忘本,把苏姓的武功郡号 K.G}*uy  
<SmXMruU  
  冠在姓氏上面,目的为清周(汝南周)或清连(上党连)有所区别。 eAS~>|N#x  
J_]?.V*A  
  24.庄氏堂号:天水、会稽、东海﹝郡号﹞、锦绣。 -qz;  
t a_!  
  25.江氏堂号:济阳、淮阳﹝郡号﹞、六桂。 jSp4eq  
K5No6dsD  
  26.吕氏堂号:河东、东平﹝郡号﹞、东莱、着存。 =xScHy{$  
xM}lX(V!w  
  27.何氏堂号:庐江、东海、陈郡﹝郡号﹞ :Lqz`  
'}4LHB;:  
  28.罗氏堂号:豫章、长沙〔郡号﹞o _x_om#~n  
v??}d   
  29.高氏堂号:京兆、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郡号﹞、有继。 szN`"Yi){  
iZ2|/hnw  
  30.萧氏堂号:兰陵、广陵﹝郡号﹞、芳远。南齐武帝时,萧子响谋反被改姓蛸。漳州萧昭元入赘叶家 v+A$CGH96  
hX(:xc  
  (但叶家先入赘钟家),昭元育三子,一承钟冢,一承叶冢,一回萧冢。 ),y{.n:wm  
/ 2>\Z(  
  31.潘氏堂号:荣阳、广宗、河.河南﹝郡号﹞o有潘氏因打赌见输改姓郑。 $EHAHNL?Lx  
Ol3$!x9  
  32.沛国、吴郡、河南(郡号)、凤阳。明太祖朱元璋曾赐姓。邾为减笔而改姓朱。 X(kyu,w  
Lw<?e;  
  33.简氏堂号:范阳、涿郡(郡号)、追来、溯源、孝思。 SbU=Lkx#  
_svY.p s*  
  34.钟氏堂号:颖川(郡号)。钟离减字为钟。也有因笔误而为钟。 6O8'T`F[  
0\# uxzdhJ  
  35.彭氏堂号:淮阳、陇西、宜春(郡号)o =qiX0JT  
&(3kwdI  
  36.冯翊、广平﹝郡号﹞、立雪、盛兰、东兴。福建龙岩游姓子孙,有一次到祖居洪源谒祖, ^XEX"E  
P3C|DO4  
  因祭祀的事与祖居族亲起冲突,大家不欢而散,竟然就改姓尤。另有游姓族人不满祖产分 LM }0QL m?  
v`evuJ\3  
  配不公,将一子从母姓沉,一子改姓尤,但堂号仍为〔广平﹞ 52K_kB5  
EeC5HgIU'C  
  37.河间、渤海﹝郡号﹞、继述。 pfsRV]  
'|Dm\cy  
  38.胡氏堂号:安定、新蔡〔郡号﹞o rld4uy}m  
e8O[xM  
  39.施氏堂号:吴兴﹝郡号﹞、临濮、钱江、浔海。 OJe#s;oH  
nf?;h!_7  
  40.沉氏堂号:吴兴﹝郡号﹞o M0g!"0?  
F }l_=  
  41.余氏堂号:下邳、吴兴、高阳(郡号﹞、风采、武溪。[ s,> 1n0a  
Es<id}`  
  42.赵氏堂号:天水、南阳、金城、下邳、颖川﹝郡号﹞。宋朝曾赐姓赵。 7c$;-O  
X+"8yZz3?  
  43.卢氏堂号:范阳﹝郡号﹞o v+dt1;  
6U)Lhf\'o  
  44.梁氏堂号:安定、天水、河一、河南﹝郡号﹞、梅镜o 6n 37R#(  
f@Mm{3&.  
  45.颜氏堂号:鲁国、琅琊﹝郡号﹞。 i2`i5&*  
1V(tt{  
  46.柯氏堂号:济阳、钱塘、齐郡﹝郡号﹞、瑞鹊。 10xo<@l  
kuq3QW<  
  47.孙氏堂拥:乐安、东莞约、吴郡、太原﹝郡号﹞。 f@lRa>Z(Fm  
`P}T{!P+6  
  48.魏氏堂号:鉅鹿、任城〔郡号〕。 "J^M@k\!  
fXCx!3m  
  49.翁氏堂号:盐官、钱塘(郡号)、。宋初,传至翁干度,长子处厚,分姓洪,次子处恭,分姓江,[ 'PTWC.C?9  
aY7kl  
  三子处易,仍姓翁,四子处朴,分姓方:五子处廉,分姓龚,;六子处休,分姓汪。兄 !/O c)Yk  
'zV/4iE=  
  弟六人,先后进士及第,时有﹝六桂联芳﹞之誉,甫田建有祖祠一座,称﹝六桂堂﹞o 3{B`[$  
=+`I%>wc  
  50.礁国、广陵、济会、清河〔郡号〕、注礼。 KY$6=/?U_  
sXxF5&AF0  
  51.范氏堂号:高平﹝郡号﹞。,范法澄迁广东陆丰仑岭乡另立为一世祖。清初,法澄之后范文质, E8#r<=(m  
Q?rb(u(  
  因后父姓姜,临终遗命他的子孙以范姜为姓。 C=2"*>lTn  
Cc^`M9dP  
  52.宋氏堂号:京兆、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郡号﹞ oW3{&vfz  
C'3/B)u}l  
  53.方氏堂号:河南﹝郡号﹞、六桂。 .n]P6t  
d[;=X.fZ2  
  54.邓氏堂号:南阳、安定﹝郡号﹞、高密。 Q)x`'[3"7W  
/Y|oDfv  
  55.杜氏堂号:京兆、汉阳、南阳﹝郡号﹞o OLpE0gZ.|`  
fbp6lE  
  56.傅氏堂号:清河、北地﹝郡号﹞、双凤。 Uv'.]#H<  
@(2DfrC  
  57.侯氏堂号:上谷﹝郡号﹞。 =B O} hk  
kK+ <n8R2  
  58.曹氏堂号:礁国、彭城、高平、鉅野﹝郡号﹞。 h7mJXS)t|  
bJ8G5QU  
  59.温氏堂号:太原、汲郡、清河﹝郡号﹞。 qYLOq `<f  
#UGm/4C  
  60.薛氏堂号:河东、新蔡、沛国、高平﹝郡号﹞。[ 6( TG/J  
  61.丁氏堂号:济阳〔郡号丁。 z1A[rbe=4w  
H@%Y!z@\  
  62.马氏堂号:扶风﹝郡号﹞。 >AIkkQT  
%Z?2 .)  
  63.蒋氏堂号:乐安﹝郡号﹞。 513{oM:  
WF#eqU*&  
  64.唐氏堂号:晋阳、北海、鲁国国﹝郡号﹞o sS#Lnj^`%  
M rpn^C2)  
  65.卓氏堂号:西河、南阳〔郡号﹞。 T1yJp$yD"  
Kj;gxYD>6  
  66.蓝氏堂号:汝南、中山、东莞﹝郡号﹞。有因笔误改姓篮。 Xi3:Ok6FZ  
7@"J&><w!  
  67.冯氏堂号:始平、杜陵、长乐、颖川、上党、京兆、弘农、河间﹝郡号﹞。 pcIJija:  
bf ]W_I]B  
  68.姚氏堂号:吴兴、南安(郡号﹞   rxtp?|v9  
  69.石氏堂号:武威、渤海﹝郡号﹞、三典。 xv;'27mUt  
8*y hx  
  70.董氏堂号:陇西、济阴﹝郡号﹞o yZFm<_9>  
X=]FVHV;  
  71.纪氏堂号:平阳、高阳、天水﹝郡号﹞o 3gZ|^h6 +  
4r5trquC  
  72.欧氏堂号:平阳﹝郡号﹞ !IlsKMZ  
T^YdAQeE  
  73.程氏堂号:安平、广平﹝郡号了。 b#cXn4<3D  
ta\AiHm  
  74.连氏堂号:上党、武功(元朝前原姓苏)﹝郡号﹞o 1B+uv0lA  
$OU,| D  
  75.古氏堂号:新安﹝郡号﹞、国宝。 |~vo  
hhQLld4  
  76.汪氏堂号:平阳﹝郡号﹞、六桂。 o!6gl]U'y9  
!ckmNE0  
  77.汤氏堂号:中山、范阳﹝郡号﹞。[ *k$&U3=  
"e<Z$"7i  
  78.姜氏堂号:天水〔郡号﹞、龙泰。 /-BKdkBCpZ  
)Cl!,m)~  
  79.北平、雁明、﹝郡号﹞、紫荆。 Ia-`x/r*m  
h ,;f6  
  80.康氏堂号:京兆、东平、会稽﹝郡号﹞ #`R`!4  
I_66q7U"0  
  81.邹氏堂号:范阳﹝郡号﹞ gB1w,96J  
Lk{ES$  
  82.白氏堂号:南阳﹝郡号﹞、香山。 `!{m#BBT}  
$w{!}U2+-  
  83.涂氏堂号:豫章、南昌﹝郡号﹞、五桂。屏东县佳冬乡六根村冬根路有户人家堂号﹝三五堂﹞, QV/ o;  
 meQ>mW  
  三合院内住着姓曾和姓涂的人家。他们来台的第四代祖先有两姊妹感情很好,分别嫁给姓曾和姓涂的男子,曾姓的堂号是三省,涂姓五桂堂,两家人住在一起,堂号就改 QfjgBJo%  
YSi[s*.G  
  为﹝三五堂﹞。有因笔误而改姓涂。 @C7if lo6  
b z3 &  
  84.尤氏堂号:吴兴〔郡号〕o尤氏姓源,系出沉氏:五代时,王审知据闽,闽人姓沉的,避审音, QT X5F5w  
3dm lP2  
  放水改为尤氏。 mD @#,B7A  
It.G-(  
  85.巫氏堂号:平阳﹝郡号﹞、忠孝。 kGbtZ} W  
&c<0g`x  
  86.韩氏堂号:颖川、南阳﹝郡号﹞o }!{9tc$<b  
h">L>*Wfx  
  87.龚氏堂号:武陵〔郡号﹞、六桂。 f S-(Kmh  
PMPB}-d  
  88.严氏堂号:天水、冯翊、华阴﹝郡号﹞。 &qfnCM0Y  
r9[{0y!4  
  89.袁氏堂号:汝南、陈留、彭城〔郡号〕 =ZdP0l+V=k  
<n+?7`d,  
  90.钟氏因﹝钟﹞笔误 D{1k{/cF  
wxw3t@%mNm  
  91.黎氏堂号:京兆、九真、载酒、宋城﹝郡号﹞。 M(>"e*Pi  
[7d>c  
  92.金氏堂号:彭城、京兆〔郡号﹞o {.=4;   
R:49Gn:F  
  93.阮氏堂号:陈留〔郡号﹞、常兴。 := OdjfhY  
bs{i@1$  
  94.陆氏堂号:河南、平原、河内、吴郡〔郡号﹞o D|`O8o?)  
+ ;u<tA  
  95.倪氏堂号:千乘﹝郡号﹞o E#'JYz@  
YCJcDab  
  96.夏氏堂号:会稽〔郡号﹞o x;d*?69f]  
]z5`!e)L  
  97.童氏堂号:雁门、渤海﹝郡号﹞ LU$aCw5 B;  
Jv*[@-.k  
  98.邵氏堂号:博陵﹝郡号﹞。 aKi&2>c5>  
Y![m'q}K  
  99.柳氏堂号:河东﹝郡号﹞、仰峰。 GF(<!PC  
9X<o8^V  
  100.钱氏堂号:彭城、下邳、吴兴﹝郡号﹞o $Pw@EC]  
7R W5U'B  
      堂号文化趣谈 ,khB*h14;h  
72J@Dc  
  旧时,中国各姓的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挂有一块牌匾,写着“XX堂”字样,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简言之,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它不仅仅用在祠堂,还多用于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有的人家还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书以堂号,以标明其姓氏及族别。 ,l}mCY  
!brXQj8D7  
  堂号的命名大多都有自己的典故,它们或为了族人缅怀先祖,或是为激励斗志。 J=QuZwt  
?[~"$  
  王姓的堂号为“三槐堂”,或称“槐荫启秀”,这出自《宋史·王旦传》。北宋初年,尚书兵部侍郎王祜写文章、做官都很出众。他相信王家后代必出公相,于是在院内种下三棵槐树,作为标志。王祜植三槐,是借用三槐喻三公。《周礼·秋官·朝士》中有“面三槐,三公位焉”的记载。所谓三公,是当时朝廷中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周代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来,王祜的儿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当时人称“三槐王氏”。文学家苏轼,同王旦之孙王巩是朋友,曾应王巩的请求写了一篇《三槐堂铭》。此文被编入《古文观止》一书,被广为流传。[ M[aF3bbN  
  谢氏族人的堂号为“东山”、“宝树”。“宝树堂”的典故出自东晋。当时谢安与其堂侄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寡敌众,大破前秦苻坚的大军,扭转了东晋的危险局势。谢玄曾说:“芝兰玉树,生于庭阶。”玉树即宝树,意思是说谢家的子弟人才很多。于是,后世文人常用“宝树”作典故,以喻子弟贤俊。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有“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的句子。 M6yzqAh  
a:$hK%^ \  
  张姓的堂号“百忍堂”出自“张公艺九世同居,书忍字百余”的故事。有言道“百忍成金”,其间包含着累世同居的典故。中国古代推崇累世同居,几代同堂、长幼有序的大家庭,历来被视为值得褒显的风尚。《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中说,张公艺因其九代同堂,几次得到皇上旌表门闾的荣誉。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亲自到张公艺家中,询问他怎样保守家业,令同族和睦。张公艺写了100多个“忍”字作答,高宗皇帝为此感动得流下眼泪。虽说“百忍”之中包含着几分辛酸,但能感动皇帝,也是很荣耀的事。于是,张姓人家以“百忍”为堂号,铭门额。[ 5\hJ&  
  杨姓的“四知堂”,出自“杨震举王密,不受四知金”的典故。杨震,东汉人,历任荆州刺史、汤郡太守等职。当时,王密受到杨震的器重,被举荐为昌邑令。一天晚上,王密怀揣金子谒见杨震,欲以报答,杨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句话令王密羞愧得离开了。后来“四知”便成了杨姓的堂号。 (J!FW(Ma|=  
/F#_~9JXG  
  周姓人家常名“爱莲堂”,源于名篇《爱莲说》。《爱莲说》出自宋代名儒周敦颐之手。“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文章以莲喻人,情真意长。周姓人家以“爱莲”为堂号,不仅以《爱莲说》为自豪,还旨在借“花之君子”以自励。 此外,如范姓的“麦舟堂”,柯姓的“瑞鹊堂”,艾姓的“爱民堂”,田姓的“紫荆堂”,戴姓的“礼经堂”,吴姓的“‘三让堂’等都有各自的典故。 _ U/[n\oC  
/]pBcb|<  
  一姓几支,各有堂号的例子也是有的。山东章邱的孟家是经商的巨贾。孟氏兄弟分立门户后,各建本支堂号,于是绸缎布料店,便有了开“瑞增祥”的“容恕堂”,开“瑞蚨祥”的“矜恕堂”,开“瑞林祥”的“慎思堂”。 D|zlC,J,  
Ur^~fW1 o  
  堂号源远流长,出之有典,代代相传,不可被擅改,是各个姓氏编纂家谱的主要依据。近年来,随着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它成为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和激励后人的象征 >kK!/#ZA  
呼朋唤友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