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哲明档案: Ng?apaIi@~
hEVjeC
著名政治理论家。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苗族,1932年6月生于湖南省武冈县。20世纪苗族钟氏兄弟三杰之一。194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2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5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生班进修一年。1960年至1966年任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北京大学公共政治理论课教研室副主任。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主要从事讲学和指导硕士研究生。九十年代历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职。出版专著《科学社会主义专题讲座》等。 UwZu:[T6H
H&~5sEGa
钟哲明教授长期在北京大学研究和讲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原著和思想史,并培养了一大批硕士生和博士生。在探索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有自己的独特的思路和见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f`WDL
|= tJ|
一、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方面 e 4 p*51ra
R5m`;hF
1、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0m]~J_
_)OA$
有的学者认为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三个来源”说“不完备”,有片面性。钟哲明教授在《对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论断探讨的再探讨》(载《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1期)中提出,列宁在序言中是从三个层次来分析的,先说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这是总来源。再从人类知识中划出三大方面,说马克思主义“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又从这三大方面中各择一个典型,说它“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人们只讲第三层次,恰是片面的理解。列宁后来又说“马克思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的三种主要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对第三层次来源的提法有所变化。他在其他地方,也是纵横多方面多层次地论述来源的。我们应全面地、发展地介绍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的思想,至少提“三个主要来源”比较准确。 pQk=x T
<WZ1-
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 V"w`!
{E;2&d
流行观点认为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钟哲明教授认为这种解释源于苏联,尚待商榷。恩格斯在书中说,杜林“大吵大闹地跳上舞台,宣布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中已实行了全面的变革”。批判杜林“使我不能不跟着他到处跑,并以自己的见解去反驳他的见解。”原来按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分编和排序,是跟着批杜林而形成的。他未讲《反杜林论》仅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更没有把马克思和他的理论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列宁1895年说《反杜林论》“分析了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最重大的问题”。1913年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具体内容却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1914年他又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分成四方面: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斗争的策略。列宁也未提马克思主义就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特别是马、恩原称自己的理论为“共产主义”,后称“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后来流行的提法,与“科学社会主义”同义。他们不会将科学社会主义列为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之一。 #> 7')G
ox!|)^`$_
现今流行的三个组成部分说的缺欠还在于:①笼统地提“哲学”、“政治经济学”而不加限制词,不能认为是准确的。②论定只有三个组成部分并构成“一个十分完备而严整的理论体系”,不利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法学等的发展。③科学社会主义被提作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而对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众说纷纭。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讨论。目前“科学社会主义”课不必追求“体系”,可采取“专题讲座”或“专题研究”等过渡形式。讲马克思主义以提“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为宜。 }f<fgY
+vSCR(n
3、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有关问题 %bCcsdK
#citwMW
长期以来有些专著和文章认定“灌输”论是“考茨基在社会主义史上首次提出”,“实际上包含着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的思想”。有人以为“灌输论”就是“注人式”或“强迫人们相信”。 MV
Hz$hyB
6(ka"Vu~
钟哲明教授以“金重”为笔名从1983年到1990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马克思的主要历史功绩——关于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的几个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首创者不是考茨基,而是马克思恩格斯》等文,经过认真考证认为:马恩最先论证向工人运动灌输社会主义理论,最先论证社会主义不是自发的工人运动的产物而是理论家的创造,最先论证和坚持在两种世界观的斗争中灌输社会主义,从而首创马克思主义“灌输论”。 4w;rl(s
~C}(\8g
结合20世纪80年代关于“灌输”问题的讨论,钟哲明教授论证“灌输”论并未过时,也不同意改“灌输”为“充实”,并对比德文俄文词义指出,如果改动就不能表达“从外面带来”、“由外而内”这一客观过程。针对有关论点,他论证了列宁的“灌输”思想同马恩观点一脉相承;“灌输”同工人自己解放自己并不矛盾;坚持灌输同启发自觉是辩证的统一。 "[%;B0J
?)Tz'9l
二、科学社会主义原著方面 mXxZM;P[
TSc~$Q]
1、关于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思 4]Un=?)I
J0IdFFZ|w
有人认为“马恩的设想不符合实际”,或“今天的实践离开了马列”。钟哲明教授认为《哥达纲领批判》(下简称《批判》)同《共产党宣言》和《反杜林论》比较,它对走向未来社会的总体构思有了变动,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架起了桥梁。 ]&3s6{R
O\|C,Epm
①过渡问题。原来的提法是有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阶段”,实现两个“决裂”、四个“达到”,是一个“漫长发展过程”。在《批判》中改为有一个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又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革命转变时期的国家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但进入新社会后仍有“未来国家”,马克思批评“纲领既不谈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也不谈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可见“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延长到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马克思两次讲第一阶段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说明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比“漫长”的“过渡阶段”缩短了。1891年1月《批判》发表后,恩格斯也说“短暂的……过渡时期”;也将国家的消亡期限延长,留给“在新的自由的社会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去解决。此后就不大区分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和“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而简称“过渡时期”。由于既有原设想的向高度发达的彻底消灭阶级的新社会的过渡,又有《批判》中向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过渡,加之后来向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后的社会主义阶段的过渡国际上便出现了“大”、“中”、“小”过渡问题与不同看法的争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