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最新帖子会员列表统计排行
主题 : 宋桓公曾孫鍾離或能夠統串鍾、鍾離二氏(鍾扬山)
txyzwh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2
精华: 0
发帖: 285
铜币: 284 枚
威望: 198 点
贡献值: 45 点
银元: 0 个
注册时间: 2010-05-10
最后登录: 2023-12-20
楼主 发表于: 2013-09-13  

宋桓公曾孫鍾離或能夠統串鍾、鍾離二氏(鍾扬山)

转帖: =fRP9`y  
                                    宋桓公曾孫鍾離或能夠統串鍾、鍾離二氏 al" 1T-  
(-~tb-  
                                         --------鍾氏姓源多視角思考之三(初稿) @YT=-  
                                                           江西修水  扬山 sG^b_3o)A  
#xts*{u-#  
           前些時讀史偶然發現,春秋時期宋國曆史上曾確有過公孫鍾離其人。對此筆者在QQ空間作過披露。近時整理某系支舊譜世傳,見其一世祖記述中有“宋桓公之後曾孫黎仕楚食采鍾離故子孫因氏焉”一說,不禁再次對公孫鍾離引爲興趣,再作一番考究。 QtX ->6P>  
首先,還是從我所見的一套舊譜說起。舊譜中關于一世的記述是: (j cLzq  
                           &#d;dcLe  
乍一看,這與其它舊譜記述似乎沒什麽二樣。但筆者對照其它舊譜所說仔細想想,還是覺得其確有不同之處: 1{u;-pg  
; /EH@V|  
其一、直指鍾離始宋桓公之第四代。這就與一些姓氏古書記載和近代一些“大家”們著書立說的推斷不一樣。它既不是籠統的說微子啓之後,也不是“‘或’鍾”、“‘或’ 鍾離”。它把源頭斷代,定位在宋桓公,既爲後人探究源流標明了一個起點,又從時序上把鍾離氏的啓源指出了一個區間段。這一描述,不但把的鍾離氏出現比鍾離昧往前推了若幹代,而且否定了鍾離氏由宗氏演變而來的記錄。 rT"8e*LT  
其二、明確是曾孫黎仕楚食采鍾離。一方面,它挑明了與宋桓公的關系,是曾孫。另一方面,又明指這個曾孫是黎而不是州犁。黎犁雖然同音,若是同一個人何須獨獨省去一個州字?無獨有偶,筆者在另一系支的舊譜源流上也曾看到,特別提示此伯宗非彼伯宗、此黎非彼犁”。若無其根據,何須作此強調?恐怕很早以前我們的先賢對此就已察覺,唯恐後人以訛傳訛便特予明注了。 0gt/JI($  
其三,點明鍾氏單姓在公元前202年之前。譜記鍾氏知柔公根在桓公,他與蕭何劃謀議同仕沛,漢定封功賜侯爵而不受。從時間上,萧何是公元前257年-公元前193年的人,曾任秦沛县功曹。劉邦沛城起事稱沛公,公元前206年进入咸阳灭秦,公元前202年二月称帝后论功行赏,分封诸侯,定萧何为首功封酂侯排位第一。譜上記的與史書記的一致。既然這時的知柔公就是鍾氏了,那可見他比公元前200年鍾離昧死後逃難才改單姓的鍾接公又更早。從地理上考量,蕭何籍貫是沛丰邑。據《左传·桓公十一年》:“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杜预注解:“邑,亦国也。”可知战国时期部分古国依然称邑。沛丰邑中的“沛”是汉制“沛郡”,丰邑是丰县的古称,而丰县恰恰曾属于宋国,是宋王偃的都所故称丰邑。再往前推,《史记•宋微子世家》還記述有宋國“诸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此後萧邑子姓大夫大心,因是宋国公族子弟,他与诸公子共同组成一支军队,于当年冬天击杀南宫万之弟南宫中和新君游,立宋桓公御说为君。大心因平乱有功,受封在萧地建立萧国,为宋国的附庸国,直到公元前597年为楚国所灭。後又改爲臨沛,是萧大心世居邑地和建立萧国的封地,也是萧氏的发源地。我們不妨依據史書對照當今地圖看看,豫魯蘇皖交界的這一塊地方,涉及宋楚,正是探究鍾、鍾離氏發源的重要區域。东汉•应劭說“钟离氏,钟离,子国,在九江,盖其后徙于此,吴灭之。(路史国名纪二)”這與西漢《漢書。地理志》所記秦置九江郡,其境包括钟离,莽曰蚕富是一致的。 5V%K'a(  
說到這,把桓公曾孫、黎仕楚、知柔公與蕭仕沛串連起來看,或許也就能夠理解幷說的通了。 ;jnnCXp>  
其次、公孫鍾離從時間上疑似承上傳下之人。 5M*ZZ+YX  
《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記述:……十一年(前681)秋,愍公与南宫万猎,因博争行,愍公怒,辱之,……万有力,病此言,遂以局杀愍公于蒙泽。……因杀太宰华督,乃更立公子游为君。诸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万弟南宫牛将兵围亳。冬,萧及宋之诸公子共击杀南宫牛,弑宋新君游而立愍公弟御说,是为桓公。…… Q_@ Z.{  
  ……(桓公)二十三年,迎卫公子毁於齐,立之,是为卫文公。文公女弟为桓公夫人。……三十年(前652),桓公病,太子兹甫让其庶兄目夷为嗣。桓公义太子意,竟不听。三十一年(前651)春,桓公卒,太子兹甫立,是为襄公。以其庶兄目夷为相。…… N\xqy-L9  
這段文字,一是敘述了诸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萧及宋之诸公子立桓公御说的史實,二是說清了桓公的傳承及與諸多人物的關系。 Gz6FwU8L  
《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又記述:十四年夏(前637),襄公病伤於泓而竟卒,子成公王臣立。……十七年(前619 620),成公卒。成公弟御杀太子及大司马公孙固而自立为君。宋人共杀君御而立成公少子杵臼,是为昭公。…… 九年(前611),昭公无道,国人不附。昭公弟鲍革贤而下士。先,襄公夫人欲通於公子鲍,不可,乃助之施於国,因大夫华元为右师。昭公出猎,夫人王姬使卫伯攻杀昭公杵臼。弟鲍革立,是为文公。 C \}m_`MR  
至此可看出,桓公御说—襄公兹甫—成公王臣—昭公杵臼是直系四代。 u/k#b2BqL  
再看《左傳》文公八年(公元前619年)關于公孙钟离的記述: I5 [r-r  
【经】八年春王正月。夏四月。秋八月戊申,天王崩。冬十月壬午,公子遂会晋赵盾盟于衡雍。乙酉,公子遂会洛戎盟于暴。公孙敖如京师,不至而复。丙戌,奔莒。螽。宋人杀其大夫司马。宋司城来奔。 =3& WH0  
【传】…… 宋襄夫人,襄王之姊也,昭公不礼焉。夫人因戴氏之族,以杀襄公之孙孔叔、公孙钟离及大司马公子卬,皆昭公之党也。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司城荡意诸来奔,效节于府人而出。公以其官逆之,皆复之,亦书以官,皆贵之也。 .Yh-m  
這段記述,不僅把含有鍾離二字的曆史人物,由項羽亡將鍾離昧往前整整推了419年,而且這個鍾離與宋桓公宋襄公的關系是直接血緣,比拐了一個大彎的鍾離昧更爲正統。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是“昭公之黨”,與昭公同輩,恰桓公而下四代爲曾孫輩是襄公孫輩,說穿就是堂兄弟。 KiCZEA  
或許有人會問,他不是公孫嗎?猜疑他姓公孫。《路史》记载,轩辕氏初姓公孙,后改姓姬。“公孙”一词,自古以来本身的意义便十分尊荣。《广韵》记载:“封公之后,自皆称公孙。”春秋时期列国诸侯的子孙,被尊称为公孙。《通志·氏族略》记载“公孙氏,皆贵者之称。”后来“公孙”的意义延伸了,一般人也尊称贵胄的子弟为公孙,就好比对人“公子”称谓。春秋时代也有出身于诸侯之家的公孙,干脆以“公孙”为姓,称为公孙氏,其幷不是一脉相承自黄帝,而是诸侯贵族的后裔。宋國的公孫鍾離是诸侯的子孙被尊称为公孙。 'g ,Oi1|~  
上述舊譜中所記的曾孫黎不僅世輩與公孙鍾離相吻合,而且黎離同音,西漢《史記》都把鍾離記述爲終黎,舊譜記爲黎或許沿之史書,也不無道理。記爲黎同時還避了鍾離被襄公夫人害殺之諱,于情于理也是說得過去的。按常理,公孙鍾離本在《左傳》中記的清清楚楚,古時著書立說者不可能不曉,何故不追其爲祖呢?同樣道理,或許也是因爲避諱也。除此之外,當然也不能排除著書者非官方修史未能接觸到文獻的等原因。因此,筆者以爲,說不定這個鍾離正是那舊譜所說的曾孫黎了。 JfC.U,7Nc  
第三,從時序上公孫鍾離能夠與鍾儀、鍾離春串連起來。 O9g{XhMv>f  
原來一些關于姓氏的古籍,對鍾、鍾離氏都言之不詳,在伯宗州犁之後,列出鍾儀、鍾建、鍾離昧等名字,但其之間關系往往以“或”來表述,說不清道不明,到底是子姓、嬴姓还是姬姓,都未断言。事實也是, 鍾儀比鍾離昧早幾百年,是鍾派生鍾離還是鍾離衍生鍾呢?晉伯宗本比鍾儀還小啊。 HeF[H\a<  
先說鍾儀。《左傳》成公七年(前584年)記載:“秋,楚子重伐鄭,師于汜。諸侯救鄭。鄭共仲、侯羽軍楚師,囚鄖公鍾儀,獻諸晉。……晉人以鍾儀歸,囚諸軍府。”成公九年(前582年)記載: “晉侯觀于軍府,見鍾儀……”從時序上看,鍾儀可以是公孫鍾離之後。 (:@qn+ a  
再說鍾建。《左传·定公五年》記載楚昭王把妹妹嫁給他幷以为乐尹,那是前506年的事。他更可以是公孫鍾離之後。 v&uIxFCR  
再有鍾離春,常說的鍾无盐。據西汉刘向所撰《列女传》记载:鍾离春者,齐无盐邑之女,宣王之正后也。…… 晏子春秋中也有提到鍾无盐向齐宣王自荐成为皇后的故事。齐宣王在位是前350年-公元前301年。她也可以是公孫鍾離之後。不僅如此,從其既稱鍾離春,又叫鍾无盐來看,或許那時候鍾、鍾離是幷存,而且可以簡稱的。 mu:Q2t^  
鍾離昧是公元200年被害,他比鍾離春更晚。 6!+"7r6  
至于烈、接二公,是否爲宋偃之弟、昧公之子,史書無考。就依舊譜之說,也比鍾離春更晚。 ~A"ODLgU9  
至于葉、複、氣公,各譜說法不一。按爲有些舊譜上“昔周自東遷至定簡時鍾氏之族世仕楚及周益衰後遂隱居不仕居潁谷……至氣公當秦時仍屏處其間……鍾氏因氣公産于潁川故以爲始祖”、“漢高祖未入關之初從父葉公隱于潁川”的說法,东周定王简王时期是公元前606—公元前571年之间,也只是與鍾儀仕楚同期;秦時仍屏處其間氣公産于潁川,說明氣公生于秦時。 *A8CJ  
此後,《文献通考》卷二百六十七封建考八的西汉功臣侯表中記有锺氏一個人物,他就是“童乡釐侯锺祖,以捕得反者樊并侯,千户。七月己酉封,薨,亡后。”他兒子“元始五年,侯匡以祖子绍封,王莽败,绝。”元始五年是公元5年,正是王莽篡漢之前。此公譜上似未見。但有無串訛當再查考。 *d(wO l5[  
)Hw;{5p@  
再把鏡頭拉近,看“诏定春秋章句”的鍾兴。有資料說,鍾兴字次文,是东汉汝阳人,受過光武帝召见。光武帝劉秀在位是公元25-56年。其時已是東漢了。钟皓是公元87--公元155,所處年代更晚。 @$t Qz  
再說到《後漢書》等史籍所載的羌漢战争中的钟羌(钟存羌)诸种及钟羌良封也是東漢章和、永建年間的事,陇西钟羌反是公元126年了。而且有資料說,其源亦華夏族與中原亳王有關。《史记·秦本纪》:“寧公二年,公徙居平阳。遣兵伐 荡社。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司马贞索隐;“西戎之君号曰亳王,盖成汤 之胤。其邑曰荡社。”這亳王又恰是子姓,究其與荡意诸關系尚*****。這又與少數民族的鍾氏又有了聯系。 85nUR [)h  
由此,筆者以爲,恰恰是這個被襄公夫人害殺的公孫鍾離,從目前史書有記載的,唯有他就能夠把鍾、鍾離甚至钟羌都統串起來。 r^Gl~sX  
@^`f~0#:  
第四、對鍾、鍾離氏“皆宗氏伯宗之從”的疑問。 2Ie50U  
探究到此,反過去探討“皆宗氏伯宗之從”。此說的主要記載有: lOZ.{0{f,  
一是唐憲宗時林寶編撰的《元和姓纂》:“鐘,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鐘離,因氏焉。子孙或姓鐘氏。” 7p2x}[ .\  
二是北宋期宋祁,欧阳修等人编撰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宗氏出自子姓。宋襄公母弟敖仕晋,孙伯宗为三卿所杀,子州犁奔楚,食采于鐘離。州犁少子连,家于南阳,以王父字为氏,世居河东。”“鐘氏出自子姓。与宗氏皆伯宗之后也。伯宗子州犁仕楚,食采于鐘離,因以为姓。楚汉时有锺离眛,为项羽将,有二子,长曰发,居九江,仍故姓;次曰接,居颍川长社,为锺氏。” (VC_vz-  
三是南宋郑樵著的《郑樵通志》:“鐘氏,晋伯宗之后,伯宗,晋之贤者,为郤氏所谮被杀。子伯州犂奔楚,邑于鐘离,今濠州也。子孙以邑为氏,或言锺,或言锺离”。 |F6C&GNYT  
四是宋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鍾姓,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黎,仕楚,食采锺离,因氏焉。子孙或单姓鍾氏,楚有鍾仪、鍾鍾、鍾子期,与伯牙为友,项羽将鍾离眛,眛中子接,单姓鍾氏,始居颍川长社。” {!E<hQ2<$9  
這些記述都指鐘、鐘離源自伯宗子州犁,至于單雙姓關系都“或”而已。然其間又記述不同。一說是桓公曾孙伯宗仕晋,子伯州犂食采或邑于鍾离就因以爲姓了。一說是宋襄公母弟敖仕晋,敖的孫子才是伯宗,曾孫州犂奔楚食采鐘離,因以爲姓。此二說,一個是桓公直系第五代姓鐘離,一個是桓公夫人直系第四代姓鐘離,同時血統不也不同。何以是從?還有一說是州犂子孫才姓鐘離。 5#:tL&q  
還有資料說,宋襄公十四年派其弟公子遨出使晋国,向晋惠公求援。因爲他精晓宗人辖御之事,受晋惠公聘请任了晋国的伯宗,管理宗族事务。遨生子扈名叫子扈,改以父亲官职称谓为姓氏,称伯氏,史称其为“伯扈”。伯扈生子叫伯宗。上述不同說法,仕晉時間也三代之差。 y.mojx%?a  
南宋郑樵曾言:凡言姓氏者,皆本《世本》、《公子谱》二书。二书皆本《左传》。然而,《史记》《左传》都记载伯宗的父亲是公孙纠。《国语•晋语五》韦昭注“伯宗,晋大夫孙伯纠之子”;《世本八种•王谟辑本》称“伯宗氏:晋孙伯起生伯宗,因氏焉。”《世本八种·茆泮林辑本》記“鐘離:嬴姓,与秦同祖,其后因封为姓。”清代常茂来在《增订春秋世族源流图考》(续修《四库全书》第148册)指岀:“伯起即伯纠,起字必有转写之讹。”可見,郑樵在《通志》上記:“鐘离氏,姬姓,即鐘氏。以伯州犂居鐘离,故曰鐘离氏。亦省言鐘氏。州犂与晋同姓,而《世本》云与秦同祖,何也?”他对锺氏或鐘離氏到底是子姓、嬴姓还是姬姓,也无法断言。 @ZT25CD  
令人不解的是,明明史書上載著鍾儀與伯宗是同一時期之人,晉景公見楚囚鍾儀時伯宗就在任,爲何還說州黎仕楚食采锺离因氏,子孙或单姓鍾氏,楚有鍾仪?如果是伯宗仕晋求援,又何來《左传》所記的,成公六年(前585年)三月,晋伯宗、夏阳说,卫孙良夫、宁相,郑人,伊、洛之戎,陆浑,蛮氏侵宋,以其辞会也。他反主?? KnU"49  
本來《左传》《史记》等史書上明白記著晉大夫伯宗原为晋国公族,姬姓,郤氏旁支,其父是伯纠,载明了伯嚭的先祖公孙伯纠为晋国郤氏的旁支。爲何唐以後的姓氏書籍非要寫出個史書上未見記載的“遨公仕晉”來?而且遨公的身世與仕晉時間又各說不一?《史记●伍子胥列传第六》上“楚诛其大臣郤宛、伯州犁,伯州犁之孙伯嚭亡奔吴”的記述◇集解徐广(刘宋学者,351年~425年)曰:“伯州犁者,晋伯宗之子也。伯州犁之子曰郤宛,郤宛之子曰伯嚭。宛亦姓伯,又别氏郤。楚世家云杀郤宛,宛之宗姓伯氏子曰嚭。吴世家云楚诛伯州犁,其孙伯嚭奔吴也。”○索隐按:州犁,伯宗子也。郄宛,州犁子。伯嚭,郄宛子。嚭音喜。伯氏别姓郄。吴亦以嚭为大夫。難道這些文字他們都不曾見到?除了個中另有原因,唯一可以解釋的,那就是前面說的,因爲這些姓氏著作均爲個人行爲幷非修正史,因而難以涉獵史書文獻,況且曆史上從來沒有關于姓氏的正史。可想而知,就象現代修譜一樣,要把幾百個源頭厘清,靠一個人是萬萬不可能的。 1R,n[`}h  
其實前人早有懷疑,宋人鄧名世在《古今姓氏書辨證》中就以爲:“楚有鍾氏久矣。昭王樂尹鍾建乃儀之後,而子期又建之孫,皆非出自州犁之後,正合爲鍾離氏祖。而眛子接雖爲鍾氏,亦不得爲鍾氏祖。今宜曰鍾儀之先仕楚,以食邑爲氏,則姓亦明矣。”只是他也還沒說到公孫鍾離。 ( 4b&}46  
有些人認爲《新唐书》是正史,想欧陽修等編《新唐书》时定有所本,不会想当然。其實也不然。南宋洪邁就在其《容齋隨筆》中指出,“《新唐宰相世系表》皆承用逐家譜諜,故多有謬誤。”清趙紹祖也在《新舊唐書互證》中指“想修《唐表》時,只取諸家譜系雜鈔之。”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正是崇尚姓氏門第、修譜之風盛行的時候,鄭樵就說過,“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于簿狀;家之婚姻,必由于譜系。”《五代會要》中關于修《舊唐書》的奏疏中就提出征集諸家譜諜,作爲撰寫列傳的材料。修《新唐書》自然也有此舉。《世系表》的作者精通譜學,利用家譜家諜完全可能。《新唐書藝文志》就收載那麽多譜諜資料,修史時自然加以利用。《遼居錄韋瓊志跋》又說,“《世系表》述諸家世系,多據《姓纂》,故其詳略則相符也。”岑仲勉先生進而將《世系表》與《元和姓纂》相比照後,指明《世系表》是以唐林寶《元和姓纂》作爲藍本的。證明了《世系表》很多地方是抄攝了《元和姓纂》的,以至有些謬誤也與《元和姓纂》相同,或明顯是抄攝中造成的。近年有學者就此進行專門研究,闡述了《世系表》所據材料是以《元和姓纂》爲主體,而輔以碑志、文集、家譜等綜合整理而成的,幷且剖析了其存在的諸如體例駁雜不純、姓源附會穿鑿、世系錯亂脫漏、人名官爵脫僞的問題,進行了較補。 '!En,*'IS  
既如此,再看《元和姓纂》。唐宪宗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812)成书的《元和姓纂》,原书体例是以皇族李氏为首,按四声韵部分系姓氏。唐代崇尚门第,家谱往往攀附望族以自重。《姓纂》取材包括私家谱牒,其所述族姓来源也未必都翔实准确。原书久已失传,清乾隆间纂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辑出,再用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补缺,此为《四库》辑本。 Lw-j#}&6E  
可見,說來說去說到底,根源還在于譜諜。這就不由又想到,《梁書"武帝紀上》曾載蕭衍不滿當時譜牒混亂、冒充士族的社會現象,他說:“且夫譜牒訛誤,詐僞多緒,人物雅俗,莫肯留心。是以冒襲良家,即成冠族;妄修邊幅,便爲雅士。”縱覽目前尚存諸多舊譜,源流各說不一,那麽,被林寶采用、被修《新唐書》所征用的鍾、鍾離氏譜牒,又是否原本正宗?是否同樣涉嫌?現不得而知了。然而,現在我們依據史書,可以認爲,上述著作對于鍾、鍾離氏啓源的記述是與史實不符的。這也就是現時鍾姓族人對源流苦苦探索始終不得其解的原因所在。若繼續抱之不棄,置史書而不顧,鍾姓探源也就永遠走不出死胡同。 oYOf<J  
第五、對鍾、鍾離氏源流的大膽推演與心願。 l*%?C*  
筆者以爲,由于唐之後諸多書籍的刊行,鍾、鍾離氏姓氏史就成了難解之謎。難得近代族之賢者苦心求索,形成烈接兩系論,但仔細讀來,對一些重要人物和關鍵節點還是拿不出確鑿史實,難于言之服衆,倘或仍有牴牾之处,終只能就譜話譜,話史而已。再從筆者去年以來接觸續譜的實踐來看,通觀各地舊譜和相關資料,有些宗支的銜接就顯得有穿鑿附會之嫌,看來目前境內外鍾氏源流銜接所有的疑難,幷非都能以兩系觀點解釋清楚的。 } #%sI"9  
再從筆者去年著手續譜以來所接觸的實際情況看,贛西北修銅奉武靖等縣,從宋以後鍾氏遷進遷出十分頻繁,盡管道光癸未年(1823年)撰定100字大成谱派始修了大成族谱,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年)又在州治立了“琴書堂” 祠宇,但仍有很多系支沒有涵蓋,目前己掌握的始遷祖達一百三十多個,系支交叉,錯綜複雜,似是而非, o#w6]Fmc  
令人糾結。 U:8^>_  
正是在諸多難解之結縈繞的情形下,筆者苦苦冥思,試圖給自己一個新的解釋。綜合上述依據史書的分析,腦子形成一種印象,模模糊糊的覺得似乎有一條思路能夠說的通自己,這就是:一源二氏多系。所謂“一源”,就是順著宋微子—宋桓公這一條綫爲源;宋桓公之後的公孫鍾離,封于或食采鍾離以爲氏,其後或因避其受害之諱或因避株連有簡稱爲鍾氏者,由此形成鍾離、鍾二氏;而後由于公族內紛爭、戰亂諸因素各自遷徙,形成若幹系支繁衍流布。 8/=[mYn`-  
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由于封建王朝屢屢更替,由于諸侯割據戰亂不斷,原有譜系或失散無傳或口傳手抄謬,加之封建門第觀念、攀龍附鳳思想統治,後世譜諜難免出現移旁作祖、穿鑿附會、混淆錯漏的現象。由此下來,代代相傳,所以出現今日之互相聯系又互相矛盾的若幹譜系。這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 ~r|.GY  
筆者早前曾自白,余木匠出身,少讀詩書,今承族人看重,主續一方族譜之事,實誠惶誠恐。既是續譜,必涉源流。既前譜留有闕疑,後者當盡心盡力探究才是。正因爲此,唯認真看書學習,審慎靜思。幾番苦想未及熟慮,引經據典亦未來得及附注出處,急急草成此稿曬諸網上,不懼貽笑大方實爲求諸君指教。余深知,欲解千古之謎切非一日之功,非一人之能所爲,惟冀此文能引族人諍言衆議,日積月累,共同求索,終集衆家智慧正本清源是盼。 +F 5Dc  
                                             LscAsq<H<  
                                                                                                                                 2013-9-1于南嶺下
呼朋唤友
描述
快速回复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下一个